“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策略

2022-02-14 09:37秦晓玲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竹节桑娜丁香

秦晓玲

微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短短的视频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承载丰富的知识。那么,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呢?

一、展现逻辑框架,强化思维建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的逻辑结构并不明显,是隐藏在文字和情感之中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通过特色微课,向学生展现文本的逻辑框架,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认识得更加清晰。

例如,在《丁香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帮助学生认识丁香的生长环境、开放态势和形状、颜色等,引领学生从作者的视角了解丁香,加深对文字的感受。随后,教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诗人诗句的疑惑:“丁香结”与“丁香空结雨中愁”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了解丁香的形态、丁香中体现的古人智慧,以及作者由丁香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等。对于本文的讲解,除第一部分关于丁香的形态描写可以借助微课形式展现外,整篇文章还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展现丁香形态描写、丁香与古人智慧、由丁香引發的哲理思考这三个层面的递进关系,体现文章的脉络和结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丰富教学形式,释放学生活力

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承文化知识,更在于鼓舞、唤醒、激励、启发受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特色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丰富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开放的学习空间中,给学生更多的激励,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启迪。

在《穷人》这篇小说中,桑娜和丈夫贫穷的生活令人心酸,但他们毅然决定收养邻居家的几个小孩,这又着实令人感叹。尤其是,两人都在为对方而担忧,唯恐对方拒绝自己的这一想法,最终,夫妻二人不谋而合地达成共识,令人欣慰。整篇小说,用了大量的文字展现夫妻二人的心理活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微课,将这种艰辛中的伟大展现出来。同时,微课视频可以在对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展现中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想象、回味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桑娜想要代替邻居抚养其孩子,她又在顾虑什么?担心什么?在问题创设后,教师引发学生展开广泛的联想和讨论,让学生对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探究,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女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三、开发文化资源,拓展文化视野

文字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协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微课资源,开拓更加广泛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例如,在《宿建德江》这一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特色微课专题,以直观图画、动画拼接的方式,展现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履历,尤其是他隐逸的生活、游历祖国各地美景的经历,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展现孟浩然笔下的知名篇章诗句,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这样生动形象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从而拓宽文化视野。

四、引领趣味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微课直观地展现情境,连贯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充分发挥微课教学资源的优势,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竹节人》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特色微课,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展现给学生。学生仅仅阅读而未经过实践时,很难想象和感受到竹节人制作和把玩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特色微课展示制作过程,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倡导家长配合学生寻找活动资源,参照特色微课中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竹节人,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体验童真与美好。

在微课教学资源的应用中,大量知识的呈现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同时,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能获得微课资源的支持,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成效获得有效提升,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得以强化。“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特色微课教学资源的应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短板,为教育教学带来活力。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特色微课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20020543)

猜你喜欢
竹节桑娜丁香
The Meaningful Flowers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穷人》梗概
“竹节人”中说“趣味”
桑娜一家“穷”吗?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白丁香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