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磁共振肺部成像在老年射线敏感人群中应用

2022-02-14 10:13孟思刘慧刘明符礼孔李志伟覃群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占位性射线磁共振

孟思 刘慧 刘明 符礼孔 李志伟 覃群

(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1放射科,海南 三亚 572000;2老年科)

目前,临床对肺部病变早期筛查主要依赖于CT扫描或X线平片,这些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常会给受检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电离辐射。部分受检者,特别是低龄儿童或老年人群,因其对医学放射线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且这些受检者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多与照射带来的危害呈正相关,即越敏感射线带来的危害越大〔1,2〕。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较为常用且相对领先的成像技术之一,具有无辐射、无创等优点,可以多参数、多平面成像,清晰直观地显示患者病灶部位情况〔3〕。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综合运动传统磁共振成像各项技术,对人体功能进行检查与研究的一种新技术手段〔4〕。单一磁共振成像技术信息量极为有限,对组织与病变进行全面评价的难度大,故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这些优点使其逐渐被国内外医学临床所接受,并被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疾病的检查与研究〔5,6〕。但将其用于老年射线敏感肺部疾病人群是否能得到理想效果,尚无明确定论,且相关研究也不多见。本研究尝试使用多模态磁共振对老年射线敏感人群肺部病变进行成像,以期能够完全或部分替代CT检查,降低患者接受电辐射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因CT检查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的射线敏感老年患者107例临床资料,患者临床资料均完整,并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术后留存组织进行组织活检,本研究查阅患者一般资料均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时经常规薄层CT扫描,纵隔窗观察到肺部最小径超过1 cm,均为孤立性肿块或结节;②病变未见钙化;③肺部近期无炎症病史;④患者既往均未接受放射治疗或化疗;⑤患者在接受CT检查后,出现肌肉疼痛、头痛、怕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被确定为射线敏感人群;⑥年龄≥60岁。排除标准:①病灶位于心缘、近隔顶附近受到较大的运动干扰;②经查,合并其他肿瘤疾病患者;③合并其他重要脏器衰竭患者。患者最终均经CT引导穿刺、手术病理、纤支镜活检细胞学、组织学等证实。其中男57例,女50例;年龄60~85岁,平均(73.21±5.12)岁;体重44~78 kg,平均(60.12±5.21)kg。

1.2方法

1.2.1主要仪器 美国GE公司(宝石)能谱 CT扫描仪(Discovery CT 750HD),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Aera型1.5T磁共振扫描仪。全部患者的影像学图像阅片均由影像科2位高年资医师单独阅片,阅片时均不知道结节的病理结果与患者既往相关病史,在2位医师的意见无法统一时需经商讨后达成一致。

1.2.2CT扫描方法 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水平,吸气1次后屏气快速扫描全肺,参数:管电流:200~300 mAs,管电压:100~120 kV,层间距:5 mm,层厚:5 mm,螺距(Pitch):1.3,旋转速度:0.6 r/s。完成扫描后实施层间距与层厚均为1.25 mm的薄层扫描,并将扫描结果传送至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主要评估患者病变的大小、位置、密度、形状、边界、边缘、内部边缘特征、与支气管血管之间的关系、与胸膜间的关系等。

1.2.3多模态磁共振扫描方法 全部接受多模态磁共振扫描的患者均证实无磁共振检查禁忌,无肾功能不全,配合度均好,仪器配备专用8通道线圈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加权成像(T1WI)序列、T2加权成像(T2WI)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弥散加权序列与体素与非相干运动成像(IVIM)序列,多b值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化学移位序列。采用3D-T1WI梯度回波脂肪抑制序列横轴位扫描,参数:回波时间(TE):1.6 ms,重复时间(TR):4.38 ms,扫描视野(FOV)200×200 mm,矩阵:180×180,层间隔:0.4 mm,层厚:2.0 mm,激励次数:1次。单个时相:18 s,共25个,在第1时相结束之后通过手背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15 ml,注射6 s,注射速率2.5 ml/s,之后使用相同速率为患者注射生理盐水15 ml,20 s后连续开展后2~25时相,扫描总时间约为232 s。各序列得到对应的图像后,将其传输至西门子磁共振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数据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独立测量,并取二者测量结果的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χ2检验,若期望值<5,则采用连续矫正检验;各影像学方法对老年射线敏感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0.74提示一致性好,0.40~0.74提示一致性一般,<0.40一致性差。

2 结 果

2.1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及CT扫描结果 41例(38.32%)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的患者,经CT扫描结果显示,有37例为恶性病变,4例为良性病变;66例(61.68%)经手术病理为良性者,经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有2例为恶性病变,64例为良性病变。CT扫描与手术病理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0,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好。

2.2多模态磁共振肺部成像扫描结果 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的患者,经多模态磁共振肺部成像扫描结果显示,有34例为恶性病变,7例为良性病变;66例经手术病理为良性者,经多模态磁共振肺部成像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有4例为恶性病变,62例为良性病变。多模态磁共振肺部成像扫描与手术病理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79,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好。

2.3多模态磁共振肺部成像扫描与CT扫描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价值比较 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经χ2检验结果显示,多模态磁共振肺部成像扫描与CT扫描诊断老年射线敏感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模态磁共振肺部成像扫描与CT扫描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价值比较〔%(n/N)〕

3 讨 论

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在疾病早期几乎没有典型症状表现,多数患者在查体过程中发现,而其他因出现症状来院就诊的患者,此时确诊已经发展至中晚期,错过最佳手术时间,故早期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尤为关键〔7〕。

目前,肺部占位性病变的早期鉴别诊断多采用CT扫描,CT扫描能够精确地定位病灶具体位置,且该技术采用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技术对病变的定性诊断在形态学与影像学上均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与诊断方面,CT扫描的应用有着极高的特异度与灵敏度,被广泛用于临床〔8,9〕。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多排螺旋CT的应用,CT诊断价值虽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但其带来的辐射风险也越来越受临床关注〔10〕。在过去的20年里,不仅每年使用CT检查的病例数在增加,同时随着CT扫描仪器性能的提高,CT扫描的速度也显著提升,CT检查带来的辐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关注,特别是需要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因回顾性心电门控及小螺距重叠扫描会增加辐射剂量,故这类扫描较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会带来更高的辐射剂量,对患者身体功能造成危害,特别是部分射线敏感人群,其在接受CT检查、X线片等扫描后,会出现肌肉疼痛、怕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检查的安全性低下,严重影响患者检查配合度〔11~13〕。

磁共振检查技术在临床中也有广泛应用,其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无损伤性、可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等特点,被认为是除了CT扫描外,可以用于各主要肿瘤疾病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分期及治疗指导的最佳影像学手段〔14〕。磁共振检查技术包括多种模态,对这些磁共振检查模态进行结合补充、取长补短之后得到的多模态磁共振已经被证实用于乳腺癌等肿瘤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15,16〕。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因癌组织与肌层之间血供存在差异,肌层与癌组织在经影像学扫描后出现的信号有较大反差,通常癌组织强化程度不及周围正常的癌旁组织,有明显的延迟期,且癌组织边缘与范围均清晰可见,这更利于对良恶性肿瘤的早期鉴别诊断〔17,18〕。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正是利用了肿瘤的这一特性,结合其他各种模态的优势,用于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有着较高的准确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磁共振肺部成像用于老年射线敏感肺部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基本与CT接近,应用价值高。但因本研究属于回顾分析类,得到的病历资料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加之多模态磁共振肺部成像用于射线敏感人群相关研究并不多见,研究结论无较多循证依据可作为支持,故结果与结论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还需在未来进行大量的前瞻性、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加以证实。

猜你喜欢
占位性射线磁共振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多维空间及多维射线坐标系设想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RFI 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话说线段、射线、直线
与线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