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相融合的路径研究
——以天津“海教园”为例

2022-02-14 09:11王少芳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国家

王少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铸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这对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疫情防控背景下,将思政教育与安全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树牢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符合时代需要与国家安全发展的可靠接班人。当今,国外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常态化疫情防控导致的经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受到多元思想冲击和西方隐形意识渗透,使得大学生爱国与安全意识匮乏、防范风险意识不强,价值观出现偏差,政治立场动摇,这亟待我们抓准融合点,树牢安全意识,以教育为引领,破除外部不良影响,营造正确的思想意识氛围,竭力维护校园安全,使一切工作致力于国家的总体安全观。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两者相融合的重要性

(一)两者的融合是国家安全稳定与思政教育的时代要求

坚定的政治思想和维护国家安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保障。新冠肺炎长期肆虐,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等受到严峻挑战。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引导广大学生理论深悟当前形势下国家安全之内涵,是当今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铸牢思想防线,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辩别能力,以责任之担当,推进维稳能力与行动力,才能在各种形势交锋的疫情战场上肩负民族复兴稳步前进的重任。

(二)两者的融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责任之需

高校肩负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之重担,青年之思想、忧患、底线、爱国只有与国家安全融合,才能坚定政治立场,瓦解敌对势力之渗透,才能在掌握高端科技、信息与网络的今天,引领未来。高校加强在思想政治领域与安全意识形态领域对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敏锐与应变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体现抗疫下国家以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安全为宗旨,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三)两者的融合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目前,疫情的持续蔓延再次表明,疫情防控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冲突,滋生与疫情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拒绝核酸检测,违反居家隔离要求,隐瞒旅居史,不如实上报核酸结果的,伪造、篡改核酸报告的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编造虚假的疫情信息在网上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拒绝配合测量体温、出示核酸检测报告、扫描场所码等防疫工作的妨害公务罪或寻衅滋事罪。这些现象不仅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国家安全问题,作为高校学生要清醒认识当前形势,主动遵守防疫规定,提高自身知识认知与素养,提升站位。

二、调查研究现状

疫情防控下的校园管理,要做好思政教育及国家安全教育,就需要我们客观认识与分析高校目前相关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本文主要通过选取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具有代表性的院校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对高校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客观展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现状。本次参与问卷的学生共1741人,其中中职275人,高职740人,本科531人,研究生195人。调研显示,目前防疫下,思政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确有成效,也出现了不理想情况,需要各方联动与融合。

(一)课程建设情况

1.思政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具备课程基础

通过访谈可以看出,相关上级指导部门及高校领导层开始关注到国家安全教育,强调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融合讲述国家安全内容,要求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探索新方法,高校在课程建设、专题讲座、宣传形式、实践结合等多途径进行开展,从问卷中“您所在的学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主要通过哪些形式”中可以看出学校在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时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堂占比达到70.71%,而从不同学校开设课程的途径来看,中职课程教育占70.91%,高职占74.59%,本科占66.29%,研究占67.69%,除此外专家讲座、宣传册、班会主题党团日、国家安全进校园、线上宣讲、教育基地等形式占比的出现同时说明,高校加强了与相关部门及公检法的合作,力争途径多样化。

2.思政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不足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从问卷中各高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情况可以看出,高校积极开设国家安全相关课程来加强对学生国家安全知识与国家安全观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教育课程开设覆盖面,“中高本硕”出现递减状态,培养层次越高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度降低,高层次人才更多关注在本领域的学习上。

另一方面,在对授课效果分析时,明显看出部分同学上课感觉效果一般,个别同学甚至感到效果较差或完全没有效果,其中研究生层面的授课效果最不理想,说明他们对安全知识的内涵与知识度的要求更高,迫切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及课程体系建设去提升他们的认知,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平衡,让他们转向从互联网等媒介获取更多的内容。(图1)中“中高本硕”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乐于从课堂吸取知识的比率在降低,而互联网媒介在上升,从中职28.36%,高职32.7%,本科45.2%,研究生51.79%的逐步上升,可以反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仍需改进与创新。

图1 各学段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的途径

(二)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当问及“您认为大学生是否需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64.45%的学生认为极为需要,28.49%的学生认为比较需要,说明大学生已意识到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在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您认为维护国家安全是谁的责任”中有93.57%明确国家安全人人有责,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说明学生有一定的爱国情操与责任意识。

(三)专业学习和安全知识的融合程度

1.专业学习与国家安全融合不足

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国家安全内容的融合,对学生全方位、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至关重要。根据访谈可知,目前国家安全与思政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思政课中,“思修”课中的爱国主义、法律课中的底线思维、“马原”中的人民立场、“近现代史”中的责任意识、“形策”中的忧患意识,这些国家安全的点线知识都零散在思政课中有所体现,但与专业建设不紧密,呈现出知识点多、内容分散、专业关联度不高的特点;从问卷中“您所学的专业是否会涉及国家安全?”调查中发现(图2),回答会涉及的比例由中职的27.27%到研究生46.15%,随学历的提升而呈现递增状态,这说明学生的阅历在提升,同时也侧面说明青年学生社会阅历不多,世界观、价值观初成,思想单纯更容易被渗透,应加强这个层次阶段学生思政与安全观教育。

图2 所学专业与国家安全的联系

2.高校学生对安全问题的敏感程度

当您的外国朋友跟您询问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信息,您会如何处理?有80.07%的学生会严守秘密,绝不泄露,必要时联系有关部门;3.73%的学生碍于朋友情面,会把数据给他,告诉他不要外传,其中中职生占6.18%,高职生占4.32%,本科生占2.07%,研究生占2.56%;11.03%的同学会直接给他,相信他不会危害国家安全,这里面同样中职的占比最高,研究生的最低,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学历层次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认识是有关联性的,在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与思政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历水平进行分类规划设计。

同样,在对影响国家安全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图3),大家对网络电信诈骗、境外工厂被袭击、违规使用无人机、极端宗教思想传播、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发布攻击党和国家制度的言论等方面,会危害国家安全,但对带回国外的花卉种子这一方面,不管是哪个培养层次,只有35.32%的学生认为会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高校学生对不常见、不突出、隐蔽性的安全问题缺乏判断力,缺乏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视角,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反映出高校学生多停留在传统认知中,对于多形式、新领域的渗透缺少及时应判断力。

图3 关于何种现象属于影响国家安全的调查

(四)学生认知途径现状

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水平?在大学教学内容中充实国家安全教育占比最高为71.77%,在几个需要提升的模块中“中高本硕”4个层次学生占比都超过了65%以上,充分说明目前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同样(图4)中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国家安全教育授课形式刻板生硬,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内容也过于理论化,偏离实际生活。58.93%的学生提出目前学校在国家安全教育书籍、视频等资料方面缺乏,缺乏各类学习途径。

图4 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水平的途径

从宣传形式来看,有56.52%的学生强烈要求创新宣传形式以适应知识的更新。还有52.27%的学生表示宣传过于重视形式,拉横幅,张贴海报,面上的教育都做到,可让学生入脑、入心,从思想深处启发,真正融入价值观培养的方式少。

三、思政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融合困难之根源分析

制约高校思政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融合效果的原因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来看除系统构建之外,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起学生植根内心的意识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要分析目前困境,在此基础上找出解决方案。

(一)国家安全教育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尚待完善

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高校教育重视不足,缺少顶层设计理念与系统规划能力。《国家安全法》中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对本单位人员开展维护国家安全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但是,现阶段学校制度与设计不到位,各方主体责任不明,未能充分认识思政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及两者融合的价值意义,思政课教学亦忽略安全内容覆盖的全面性、时效性、针对性;加之监督力量、政策与资金不足,使得思政类高层次安全教育复合型知识人才引进困难,有整体国家安全观的队伍,高水平思政与安全专家少,教师专业队伍不足,疫情下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整体安全形势人员不专,各类资源统筹不密,各方力量融合不足,未能形成横向配合,纵向深入的教育格局。

(二) 国家安全教育方法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有待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获取国家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来源于课程、讲座及宣传栏宣传册的线下宣传。缺乏线上推送,基地实践占比少(图5)。这说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方法形式单一,虽然讲座的占比率会高些但从中仍可见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主体还在于教师,学生互动性、参与性、创造性、积极性不明显,使得对知识的广泛性未得到充分体现。

图5 学生获取国家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

同时,教育内容也存在片面化现象,未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安排。根据问卷中对自己专业是否会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回答国家安全会与专业有关联度,体现出专业课程的建设,及教师的专业知识涉及对国家安全知识的讲授不全面、培养方案不完善、教学内容不深。

同样,从问卷中还可以看出国家安全教育书籍、视频等资料缺乏,学生学习途径少,教育内容的枯燥,使得思政及安全教育供给与学生的需求出现不平衡现象,也限制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国家安全宣传普及方式的创新性、联动性有待加强

疫情防控下,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流动性减少,以线下为主的宣传方法,也随之进行调整,呈现线上线下相同步、课内课外相结合、媒体书本相融合的交流方式,突破空间性的限制,为思政教育与安全教育带来融合机遇的同时亦带来挑战。

思政教育与安全教育融合,除发挥校内多方联动外,还需借助社会多元力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直观的画面、生动的案例、实感的信息,多途径多主体助力两者融合。目前,思政教育与安全教育融合方式单一,创新联动性不足。高校间缺乏对于相关授课内容的交流,资源共享开放性弱,公共卫生专业、思政专业、国家安全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外交流途径不通,交流动力不足,以实践促发展的意识不强;除此外与国家安全与关的企事业单位合力共建基地、现场教学,实地体验,深入社区基地形式少,国家安全机关、公检法及政府宣传部门相关人员进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多以宣讲为主,参与高校教学,共研教育方案欠缺。这些很大程度也制约学生提升自身素养与能力的本领。

四、构建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融合体系

(一) 高校从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开展思想政治传播的重要途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对国家安全观认知不足,加之疫情防控下出现隐性的风险,给高校思政教育提出叠加要求,既要与时俱进洞察好新形势、新时期下的思政任务,又要谋划好课程体系,有效地将疫情成功堵截在校园之外,防止疫情之患成为内忧,高校疫情坚决不能破防。

目前,疫情形势下的常态化管理成为日常工作,需要领导层及各级管理人员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高警惕性、急应变性与灵活性,思路清晰,意识明了,以生为本,做好制度、科研、人才、技术等顶层设计,制定专项战略,明确两者融合的发展规划,加强省校、校际合作,实现协同互动的同时,成立上下联动贯通的指导、监督、教育、服务体系,明确分工与职责,做好全面、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与管理,以应对诸多挑战。

(二)高校创新教学,完善队伍建设

1.加强人才管理、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能力建设、责任感与使命感。 进一步加强思政教师国家安全观教育,加强理论学习,以身作则践行安全,以培训与交流促业务提升,以融合创新凝聚教育共识,提升责任担当;合理引进师资力量同时,依据专业特色进行职业与行业领域安全教育,拓宽讲解范围;建立人才库,实施资源共享,组建合作平台,精品课程讲解,校企共编教材,实现共享共建,加强整体规划,统筹教学计划与安排,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人才流动,建立一支竞争强、结构好、分工明、使命强的高素质队伍。

2.创新教学机制,激发教学活力

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我们要打破教师讲授、学生聆听形式,加强学校、师生互动,提升教学吸引力,构建联动制,形成合力共抓思想。利用即时、共享、互动的新媒体,提升学习的自由度,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引进微博、抖音、论坛平台关注时事大事,解读社会现象,辨别网络信息。建立课堂为主,校园为辅的体系,推动安全社团、宣讲团、辩论团、读书团的建立,以“辩”明理、以“读”会友、以“传”带思,结合新方法,共创新思路。同时创新考评机制,激励改革,调动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创新的参与者与监督者。

(三)针对性开展教育,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升风险辨别力

1.增强主体意识,深化自我教育

大学生要转变观念,激励自身,发挥“四自”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深化自我教育,肩负使命,自觉担当,在学术中深化教育内涵认知,在故事案例中学思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做好调研,在课题中加强朋辈协作,成立宣讲团,撰写案例,以真实事件点燃内心责任。根据自身优势与特长,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与才智,增强责任感、信念力、爱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作为大学生更应胸怀爱国心,笃行报国志,听党话,跟党走,以榜样的力量展学生风采。

2.强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安全教育的风险意识

复杂变化及诸多挑战的外部世界,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相融合,而作为两者主体的高校大学生更是投身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强化疫情防疫下的风险意识,极具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在融媒体迅速发展之下,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因自身知识、社会阅历不足,缺乏对于隐性信息的辨识能力,思想受网络影响颇深,目前因网络舆情的干扰而造成学生不良行为举止之事频有发生,我们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中网络安全的重点提示;加之当今学生个性突出,对规章制度重视度不够,表现出思想意识淡薄,安全意识薄弱现象,极易受敌对思想渗透,难辨是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发挥聪明才智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行的同时,还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为此要坚定信念,顺势而为,占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拓展网络资源,运用融媒体形式传授好思政知识和国家安全知识,以自身为引领,注重日常行为举止,用发现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升对风险的敏锐度。

(四)创新宣传形式,增强辐射力,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1.推进思政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相融合,多资源整合与配合

依托学校的各类资源,定期举办交流、研讨、论坛、讲座、班会等,与专业院校、部队、公检法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合作共建,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社会资源,发挥专业机构与人员作用,凝聚校外力量,拓宽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2.增强活动感染力与渗透力,定期开展各类活动

营造浓厚校园文化,课内课外相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班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辅以4月15日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日、网络安全宣传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等关键时期,组织开展国家安全三微视频、动漫展、原唱歌曲等多种活动,打造品牌动力,增加实践体验,提升育人效果;发挥组织及社团作用,通过宿管会、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国旗护卫队、红十字会、明法社等专业社团开展活动,提升两课育人功能;组织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突出仪式感,以重大时政契机加强学生情境式学习教育,走进科普时空,参观人防基地、做客法律讲堂、模拟庭审现场,利用返家乡、社会实践等机会开展活动,激发学生斗争精神,营造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活动吸引力。

3.引领媒体话语权,加强网络管理

挖掘红色资源,建设思政与安全教育基地,加强多途径宣传途径,为更好营造安全教育环境提供保障,同时,各方主体还需加大对引领媒体话语权的保障力度。目前受社会思潮和经济全球化环境冲击、西方国家推行其价值观来弱化学生对本国本民族价值认同,他们凭借物质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误导与利用,让学生敌我难辨。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骨干力量做好党团班一体化意识形态研判与评估,以案促学,保持警惕。加强网络管理与监督,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占领主战场,做到提前预警,及时应对,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弘扬正能量。

结语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是当之无愧的“高校第一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政教育战线的头等大事和重中之重。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对国家安全观基础知识进行教学,塑造总体国家安全观理性认知,持续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国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