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

2022-02-14 09:11王振兴杨晓岑白龙温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工业育人

王振兴,杨晓岑,白龙温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的规划与实施进行了宏观设计,并为各级高校实现思政育人目标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如何引导高校学生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为己任,在专业课程中学知识学本领的同时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两者联动,同向同行,协同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年才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求知探索的研究方向。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摘自《礼记·文王世子》,意思是“教师要传授学生做事的本领,更要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德”,可以用“立德树人”四个字来概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以职业院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国家智能制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德技并修,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传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将“小我”融入“大我”,树立正确职业观念,激励学生勤学苦练,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二)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避免“两张皮”现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打破了思政课以“育人为主”,专业课以“育才为主”的传统边界,使得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实现相辅相成,紧密融合。但是,在具体教学实施层面,由于思政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同,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差异等情况,结果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割裂分离的“两张皮”现象。

教师层面: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生硬灌输,授课内容与学生关注话题脱节,久而久之则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不能产生共鸣,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在学懂弄通思政教育内涵上下功夫,具体分析学生学情,以学生为主体,平时多积累案例素材,讲述时不能曲高和寡,要采用灵活丰富的方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观念。

学生层面: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数字多媒体时代,信息快餐文化容易使学生缺乏系统化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清晰,缺少学习动力和职业规划,容易产生迷茫等消极情绪。可见课程思政的教育意义不可忽视,教师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此外,在教学管理层面,应增强教师对专业、行业、企业的实践认识能力,多渠道拓展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研学互动,培养双师型素质,组织教育教学联动,师生座谈会等形式,让教师了解学生所需所想,使学生从思想上不排斥,并乐于接受。

(三)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面临的问题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领域,专业教师更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和需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素材,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状元”之才。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课程思政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系统性认识不统一,体系不健全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有时会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等固定思维模式,容易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存在忽略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等现象。

2.课程思政素材挖掘程度不深入,课堂融入不紧密

专业课教师有时对思政素材的理解程度欠缺深度,在思政点挖掘层面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存在表面化现象。在课程实施层面是教无定法,专业课教师应拓展思政素材收集广度,深入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在课程思政融入过程要不生硬,要讲究教学技巧,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3.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单一乏味,难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专业课教师有时对思政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思政案例讲述不够形象生动等现象反而会产生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做好专业课程学情分析,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规律,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四)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对策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从任课教师和课程思政的角度,可以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提升课程思政效果,通过“学思结合,深挖巧融”,达到铸魂育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1.宏观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入一些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局观,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的认知高度。例如,引领学生关注国家的战略规划,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等。

2.中观方面:可以从社会和企业职业素养需求等角度去让学生换位思考,包括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未来企业的长远发展。例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要考虑在未来的智能制造中的产业升级要求,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型的职业人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行业和企业发展动向,紧密对接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3.微观方面:从学生自身角度去考虑,做到同理共情,润物无声,传播真善美。例如,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引入青年榜样,优秀毕业生等案例故事,为学生的职业和人生发展答疑解惑。

(五)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聚焦高职教育特色,构建课程思政“12345”体系的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12345”体系的建设思路

1个根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2个统一:显性思政课程和隐形课程思政相统一。

3个全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

4个融合:知识、技能、素养、思政四者融为一体。

5种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专家点评。

在具体实施层面,以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为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进行教研设计,发布课前导学任务,课中实现价值引领,课后巩固拓展,实现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思政点的引入案例可大可小,灵活讲述,以学生反馈评价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优化调整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应融入思政设计内容,梳理课程思政脉络结构,如图2所示,以“家国之情,素养之基,工匠之魂,强国之路”为主线,在家国之情融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等家国情怀,素养之基融入“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工匠之魂融入“科学求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精神”等工匠精神,强国之路融入“大国重器,中国制造,中国梦”等强国使命担当意识。

图2 梳理课程思政脉络结构

二、基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案例

通过研读课程思政等相关政策,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任务要求,选定主题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助力智能制造与职业寄语”。课程思政内容聚焦“工业机器人”技术,通过引入中国空间站机械臂的典型应用案例,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从“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知识讲解为起点,分别从“工业机器人与智慧工厂”“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青年职业寄语与职业梦想”三个方面,深化了学生对“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明确了专业发展与制造强国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对职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工业机器人基本组成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基础上,在课程教学实施各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案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为例,本课程计划通过2学时的教学安排,课前和课后各选一个课程思政案例,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不占用课堂教学环节。课中可通过视频剪辑等技术手段精简案例视频时间,重点选用2至3个案例深入剖析,以贯穿教学过程,可组织学生讲解一些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机器人时代工匠精神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合本课程教学标准和任务要求,以及教材中“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等知识内容,将教学任务进行整体设计,并分解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体系,在做中学,做中教,在课程教学实施各环节的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设计如下:

(一)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

教学内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和功能;工业机器人的三大部分和六个子系统的构成。

课程思政融入:从“天宫空间站机械臂”助力我国航天工业发展入手,鼓励学生向航天员学习,苦练本领,提升专业技能,融入航天报国精神。

教学方法及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空间站机械臂的典型应用,启发学生思考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突出工业机器人的重要价值。

(二)工业机器人与智慧工厂

教学内容:工业机器人具有安全、高效、自动化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之中。智慧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般有FAS工厂自动化,WMS仓库管理系统,MES生产制造执行,IOT物联网系统等,实现了人与机器人的互动互联,人机共融,正是助力智能制造的关键。

课程思政融入:选用“智慧工厂”凸显人机共融的发展趋势,明确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价值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在智慧工厂环境的重要作用,对职业岗位有清晰的认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及理念:采用演示教学方法,选用“智慧工厂”,通过视频学习和教师讲述,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的真实应用环境,掌握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实践应用,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职业岗位和企业实际需求奠定基础。

(三)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

教学内容:《中国制造2025》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一系列政策发布,促进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

课程思政融入: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通过“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视频素材,讲述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手段,即将进入机器人时代,引导学生将个人规划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敢于争先,攻坚克难,为突破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贡献力量。

教学方法及理念: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选用“中国制造2025”和“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素材,明确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对国家制造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四)青年职业寄语与职业梦想

教学内容:总结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职责,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强调“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新时代青年要善于学习,苦练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课程思政融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为榜样,鼓励学生积极奋斗,向榜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青年发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的号召,展示了国家对新时代青年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深切关心,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励学生认真钻研,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教学方法及理念:以职业规划为话题,结合学生对企业工业机器人的岗位认识,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巩固总结课程知识,并对职业发展和个人规划发表感想体会,培养学生沟通表达,以及系统规划和逻辑思维等能力。

三、总结

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团队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学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可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根据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深入思考,广泛调研,将专业知识和思政育人进行有机结合,使得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贯穿其中,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德才并举的育人效果。文章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结合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具体环节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对专业课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研究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工业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工业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