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涉老专业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2-15 12:45秦怡武芳唐贵忠何中臣周学馨周卫王雪琴罗蓝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服务行业意愿薪酬

秦怡,武芳△,唐贵忠,何中臣,周学馨,周卫,王雪琴,罗蓝

(1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16;2 重庆市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总队;3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了8.4%,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占18.70%)[1],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被照顾[2-3]。《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健康养老护理员需达到 600万人[4],但目前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人数远远不够,存在严重人才缺口,许多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未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已投身于养老服务行业的护理人员也存在严重离职现象[5-7]。因此,如何提高涉老专业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和就业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既往研究仅关注某些因素不同,本研究以重庆市高校涉老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可能影响其从业意愿的因素,旨在为减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流失,改善养老服务人才供给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21年4~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高校涉老专业(护理学和老年服务与管理)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院校级别将重庆市高校涉老专业学生分为本科、专科和职业院校3层,再按照1:1:1比例每层随机抽取1所高校,分别为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其次按照在校生人数比例(10%)分别在三所院校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参考最小样本量公式 n=t2/4e2(t为置信度对应临界值,e为抽样误差,99%置信度和允许抽样误差5%所需要最小样本量为666)及考虑样本回收率,最终发放问卷870份,回收问卷859份。本研究参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和相关文献,自行设计了高校涉老专业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特征和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两个部分。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养老服务从业意愿为因变量,编码为0和1(0=不愿意,1=愿意);将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设置为自变量,影响因素赋值采用李克特五级赋分法,从“影响非常小”到“影响非常大”分别赋值为1-5分。依据心理学量表信度测量要求,一般认为克朗巴赫(Cronbach’Alpha)信度系数大于0.8即为信度较好,本问卷Cronbach’Alpha=0.974,表明内部一致性高,信度好。

1.3 统计分析

利用EpiData3.1和SPSS26.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对从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提取,从业意愿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然后构建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筛选高校涉老专业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实际回收问卷859份,其中有效问卷711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2.77%。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9.87±1.57)岁;女性637人(89.59%);年级分布以大一为主,共计326人(45.85%);调查对象以非独生子女为主,共计498人(70.04%);农村户籍456人(64.14%);家庭经济状况以“一般”为主,共计538人(75.67%)。与老人生活经历方面,627人(88.18%)曾与老人一起生活,其中610人(85.79%)有被老人照顾的经历,428人(60.20%)有照顾老人的经历,557人(78.34%)认为自己与祖辈关系较好。养老服务学习实践方面,449人(63.15%)有养老服务相关知识技能学习经历,591人(83.12%)未参加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实践(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养老服务认知情况

在养老服务从业意愿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共计518人(72.86%)。在养老服务供给看法方面态度不一, 622人(87.48%)认为对我国开展专业养老服务有必要; 492人(52.62%)则认为养老服务发展前景好,对养老事业发展持积极态度,366人(39.15%)认为当前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堪忧,有待政策规范(表2)。

表2 调查对象养老服务认知情况

2.3 主成分分析

为实现高校涉老专业学生养老服务行业意愿影响因素降维,对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首先对31项影响因素进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14,且P<0.001,说明影响因素间联系紧密,适合做因子分析。利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旋转后得到互不相关的6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其中,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3.833%,数值大于60%,表明主成分结果概括了绝大部分原始变量,由于“晋升空间”影响因子的载荷系数小于0.5,故剔除。最后根据载荷系数和原始变量具体含义对每个主成分进行命名(见表3)。

表3 养老服务从业意愿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一览表

2.4 养老服务从业意愿单因素分析

将“职业能力”“薪酬待遇”“社会评价”“工作特征”“个人情况”和“行业环境”6个主成分与从业意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薪酬待遇”(r=0.213)、“工作特征”(r=-0.110)和“行业环境”(r=0.207)的相关性较强。以这3个主成分与学生社会学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养老服务从业意愿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χ2检验结果表明,学校、专业、户籍属性、家庭经济状况、与老人一起生活经历、照顾老人经历、与祖辈关系、养老服务相关知识技能学习经历、“薪酬待遇”“工作特征”和“行业环境”等11个变量对高校涉老专业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养老服务行业从业意愿单因素分析

2.5 养老服务从业意愿Logistic回归分析

为深入探索高校涉老专业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影响因素,把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将自变量是分类变量的因素设置为哑变量,采用逐步向前回归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属性、家庭经济状况、照顾老人经历、与祖辈关系、薪酬待遇、工作特征和行业环境是高校涉老专业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主要表现为城镇户籍、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越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照顾老人时间越长、与祖辈关系越好的学生越愿意从事养老服务;薪酬待遇、行业环境对养老从业意愿起正向作用,工作特征起负向作用。(见表5)

表5 养老服务从业意愿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社会学特征对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影响存在差异

与李英[8]的研究结果不同,不同学校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养老服务从业意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与本专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涉老专业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无显著差异;与护理专业相比,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并未表现出更强的从业意愿,提示学历和专业对从业意愿的影响可能被其他因素所稀释。与既往研究一致[9-10],城镇户籍、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对养老行业职业认同感更低,更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这可能是因为现有养老行业现状难以满足城镇及家庭环境较好学生的心理预期。在生活经验方面,照顾老人时间越久、与祖辈关系越好的学生越愿意从事养老服务行业,这可能是因为照顾老人时间越久,经验越丰富,与老年人感情越好,对养老服务的社会价值认同感也越高,提示养老服务经历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业意愿,然而,本研究仅16.88%的调查对象(多为高年级学生)有养老服务实践经历,并且对从业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高校应结合行业需求,合理配置涉老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比例,依托各类养老机构、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和医院等实习基地,每学年提供更多元、更持续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养老服务从业意愿。

3.2 薪酬待遇、工作特征是从业意愿的最低需求壁垒

结果显示,职业能力、个人情况(兴趣爱好、专业对口、家人干预等)和社会评价(声誉、地位等)3个主成分对从业意愿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合理假期、高于预期薪酬、五险一金、工作责任险、正式编制、工作地点等薪酬待遇的基本保障对从业意愿影响显著,这与丁雪萌等[11-12]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薪酬待遇优先满足了从业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衣食住行)和安全需求(劳动安全、生活稳定),而工作特征与养老服务从业意愿呈负相关,即学生感知的养老服务工作风险、责任、强度和压力越大,其安全感越差,越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这与曹伏明、张兰青学者[13-14]的研究一致。本研究发现,高校涉老专业学生的平均最低期望收入为6781元,且愿意每月减少562元用于购买工作责任险,然而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养老护理人员月薪不足4000元,平均工资远低于期望值,且79.4%的护理员每日工作时长超过12h[15],劳动强度与薪酬回报严重失衡,致使人才流失率升高。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应制定符合养老服务行业特征和从业人员心理预期的最低薪酬标准,鼓励机构为员工购买工作责任险,按能力层次合理设置多层级岗位职责[16-18],通过弹性排班减少每班工作时长,科学分担工作责任风险、强度和压力,减少涉老专业学生养老服务从业的最低需求壁垒。

3.3 行业环境认知促进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

计划行为理论[19-20]认为,行为态度(即个体对某一行为或事件所秉持的看法)会影响其行为意愿的抉择。涉老专业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环境(发展前景、国家政策)的认知对其从业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本研究中,72.86%的学生愿意从事养老服务行业,87.48%的学生认为我国有必要开展专业养老服务, 52.62%的学生看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积极认知促进了学生养老服务从业意愿。但仍有35.51%的学生认为养老服务行业良莠不齐,有待政策规范,3.64%的学生认为该行业发展前景堪忧,此类消极认知对从业意愿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养老服务行业标准、行为规范和运营管理制度,健全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机制[21],并在涉老专业学生培养中加强行业发展和相关政策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有关养老服务行业环境的积极行为态度,进而提升其从业意愿。

综上,当整个养老服务行业的薪酬待遇、工作特征难以满足从业人员的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时,学校、专业、职业能力等优势很难提升涉老专业学生的从业意愿,而满足更高级别精神需求的个人兴趣爱好、社会声誉地位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对从业意愿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因此,举国家之力改善养老服务行业的薪酬待遇、工作特征和行业环境,应成为提升涉老专业学生从业意愿,降低离职率的首要任务。否则,盲目扩大涉老专业学生培养规模,可能会引发更多就业问题与离职风险。

猜你喜欢
服务行业意愿薪酬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探析
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实际性运用
“营改增”对中小型服务行业的影响
吸引人才,薪酬体系需细分
70%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