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居民健康素养与体育锻炼关系分析*

2022-02-15 12:45胡安琪秦文哲高兆溶张娇洪壮胡芳芳韩宛彤井玉荣徐凌忠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泰安市体育锻炼人群

胡安琪,秦文哲,2,3,高兆溶,张娇,洪壮,胡芳芳,韩宛彤,井玉荣,徐凌忠,2,3△

(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政策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2;2.国家卫健委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3.山东大学卫生经济实验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0年提出针对一般人群加强体育锻炼的建议[1]。国家体育局于2020年7月发布适用6~69周岁健康公民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指导手册》,进一步激发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加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锻炼通常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达到增进健康水平或增强体质等目标而特意进行的活动方式[2-3]。促进体育锻炼可以产生显著健康效益[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是反映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行动的重要指标[5]。因此,本研究采用该指标作为描述泰安市居民体育锻炼情况的主要指标。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健康信息和服务做出决策,以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6],已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水平影响着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老年人[7-9]健康素养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针对一般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3120名泰安市15~69岁常住居民的现况调查,了解居民体育锻炼情况,探讨健康素养水平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为推进全民健身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抽样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2020年7月~8月进行抽样和问卷调查,遵循经济有效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口规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首先按照PPS抽样,在泰安市各个县(市/区)随机抽取3或4个乡镇(街道);其次,在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8个村(社区);再次,从每个村(社区)中随机抽取50户在本地居住≥6个月的常住居民。最后,使用KISH表法在每户中随机抽取1名15~69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最终有效样本3120人。

1.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健康素养、体育锻炼3部分。(1)基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婚姻状况等。(2)健康素养量表采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涵盖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三个维度。Cronbach's α=0.846,KMO=0.735(P<0.001),信效度良好。(3)体育锻炼包括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平均每次锻炼时间、累计体育锻炼年限,根据不同回答划分为不同体育锻炼情况分组。本研究中,体育锻炼情况分为“经常锻炼”“偶尔锻炼”“从不锻炼”3类。“经常锻炼”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且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累计1年以上;“偶尔锻炼”指每周体育锻炼1~2次,或平均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或累计锻炼时间在1年及以内;“从不锻炼”指每周体育锻炼次数不足1次[8]。

1.3 资料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基本情况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检验为双侧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居民体育锻炼情况比较

泰安市3120名15~69岁居民中,男性1017人(32.60%),女性2103人(67.40%)。15~24岁212人(6.79%),25~44岁1079人(34.58%),45~59岁1356人(43.46%),60岁及以上473人(15.16%)。居住地农村2384人(76.41%),城市736人(23.59%)。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814人(26.09%),初中1231人(39.46%),高中/中专及以上1075人(34.46%)。体育锻炼情况中,经常锻炼、偶尔锻炼、从不锻炼人数比例分别为41.99%、20.58%、37.44%。不同特征居民体育锻炼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BMI分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就业、经济、社会地位、慢性病患病情况的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居民体育锻炼情况比较

2.2 不同健康素养水平居民体育锻炼情况比较

健康素养具备情况以80%为标准,得分≥80%则具备总体或某维度健康素养。3120名泰安市居民中,健康素养总体具备率为19.26%,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具备率分别为33.11%、26.86%、17.82%。结果显示,不同健康素养总体具备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具备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率、基本技能素养具备率的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01)。(详见表2)

表2 不同健康素养水平居民体育锻炼情况比较

2.3 健康素养与居民体育锻炼关系分析

将体育锻炼情况(从不锻炼=0,偶尔锻炼=1,经常锻炼=2)设为因变量,将χ2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设为自变量,拟合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本研究关注相对于从不锻炼而言,偶尔锻炼、经常锻炼情况。结果表明,居民中偶尔锻炼人群与从不锻炼人群相比,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在15~24岁、25~44岁、45~59岁,受教育程度高中/中专及以上,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人群更倾向于偶尔锻炼。居民中经常锻炼人群与从不锻炼人群相比,年龄、BMI分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及以上、肥胖、居住在城市、高中/中专及以上、分居/离异/丧偶、退(离)休、经济比较富足、社会地位比较高、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人群更倾向于经常锻炼。(详见表3)

表3 体育锻炼频率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中,泰安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41.99%,与泰安市中长期规划目标[10]接近,规划显示,到2022年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2025年达到46%。高于南宁市[11]经常参加锻炼居民比例的36.9%,高于兰州市[12]经常参加锻炼居民比例的20.6%,低于北京市[13]经常参加锻炼居民比例的49.1%。多因素分析显示,25~44岁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56.5%,老年人群更倾向经常体育锻炼,与王国文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4]。另外,老年人、肥胖者更倾向于经常锻炼,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出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需求,老年人更倾向于经常锻炼[15];二是肥胖会增加死亡和疾病风险,因此肥胖人群为了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更倾向经常锻炼[16-17]。

3.2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在控制基本人口学特征因素之后,本研究结果显示,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居民更倾向偶尔锻炼、经常锻炼。这符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行为转变阶段理论,与多项研究结果一致[18-20]。另外,多因素分析未能发现体育锻炼频率与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存在独立相关。原因可能有:一方面,体育锻炼不仅受健康素养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居住地、婚姻状况、年龄、BMI等差异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具备健康素养到采取促进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可能受自我效能、个人控制力模式、时间价值期望模式、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21]。

3.3 提升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居民体育锻炼,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在全社会普及健康生活,首先,要把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实现“多方共建,全民共享”,加强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体育基础设施覆盖面,缩小城乡差距。其次,还应强调个人责任和个体自我管理,通过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居民健身、健心、预防为主的健康意识,最终促进居民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猜你喜欢
泰安市体育锻炼人群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Advanced in research on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agar
山东省泰安市检察院依法对蔡希有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财富焦虑人群
小小“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