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视角下地铁站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以长春地铁一号线为例

2022-02-16 10:46乔惠子韦宝畏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安徽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一号线站厅老龄化

乔惠子,韦宝畏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目前,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由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计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最终将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1]。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对全社会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兴的城市交通工具之一,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具有高效、安全、稳定、便捷、快速等特点,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热烈欢迎。同时,地铁对增强城市运转速度,提高经济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修建地铁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抓手之一。但总体上由于地铁在我国发展时间不是太长,地铁站空间环境设计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准备不足,致使存在很多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问题,因此,针对老龄化时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地铁站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刻不容缓。

1 老龄化时代对地铁站空间设计的新要求

1.1 老年人人群特征

联合国将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梳理一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生理特征

在外表体态方面,表现为头发脱落,皮肤松弛,关节不灵活,器官功能下降等。在视听觉方面表现为说话反应迟钝,语速变慢,听力衰退等。睡眠时间减少,机能的逐渐下降,记忆力和身体的平衡力也有所下降,这会导致老年人在活动中很容易发生危险[2]。

②心理特征

老年人退休后由于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身体机能的下降,与人沟通变得困难从而不愿与人沟通,自我封闭,厌倦生活,感到失落自卑、孤独寂寞。随着亲人和朋友的纷纷离去,生活上节奏的改变,老年人愈发孤独和寂寞,变得无所事事,产生焦虑心态[2]。

③行为特征

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导致他们的行为普遍存在活动范围、活动方式、活动时间、交往人群等都十分固定,有自己的舒适圈。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得他们对地铁空间环境的营造有着较高的要求,通过对地铁站空间环境加以优化,体现地铁空间对老年人的包容与关爱,使老年人外出更加安全方便,鼓励他们积极外出,融入社会。老龄化时代对地铁空间进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2 地铁站空间设计的新要求

①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老年人出行的基本需求之一,地铁作为新兴的出行方式使得老年人对其并不熟悉,加上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老年人易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因此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出入口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地铁站空间地面需平整,防滑。对于容易发生危险的位置进行明显的标识。

②便捷性原则

老年人的方向感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弱,地下空间更会导致老年人失去方向,设计时应注意流线的顺畅,导向标识清楚明了,车站信息的正确会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压力,避免坐过站,坐反方向,走错出口,保证其顺利出行。

③舒适性原则

目前大部分的地铁站空间都是标准化设计,内部的流线、色彩、材质等都十分单调,无形中会给老年人造成负面心理。在设计中我们应赋予空间场所感,通过照明及色彩的搭配,营造一种相对于老年人来说轻松、愉快的空间感受。

④交往性原则

老年人的孤独大多源于听觉下降,与人沟通出现问题,产生拒绝沟通的心理。因此在地铁站空间设计中,应增加一些服务设施,提供给老人一个短时间休息和交流的空间。

2 长春地铁站空间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长春地铁1号线现状

长春地铁一号线是吉林省长春市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地铁线路,总长40.1km,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于2012年6月开工建设,2017年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目前开通的站点一共15站,全为地下站。15个车站风格各异,分别以展廊形式体现,包括生活记忆、汽车记忆、工业记忆、城市印记、青春记忆、冰雪记忆、生命树等。站厅站台风格构件标准化建设,地下一层为站厅空间,地下二层为站台空间,站台均为岛式。车站出入口大多结合地面设置,临近商超出入口在地下可直达商超。

2.2 长春地铁站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春作为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并连续九次入选“中国最具有幸福感城市”,老年人居多,地铁一号线路贯通南北加上刚运行有优惠政策,所以乘坐地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同样老年人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多。首先调研中发现一号线中入口普遍设置在马路边,不易识别且存在安全隐患(如图1),没有直达站厅的垂直电梯,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没法坐手扶梯只能慢慢走楼梯,十分不便。其次老人反映站内的灯光昏暗,空间感受不佳,一些售票点设置在安检后面,距离过长。再次调研中发现,一号线导向形式各异,没有统一标准,导向信息交叉,老人理解能力下降,多种信息指向的重复会使老人读取信息困难,在地下封闭空间里,老年人缺乏方向感,会存在坐反方向,找不到出口等现象。人流量多时,进站和出站的人流容易交叉,造成拥堵(如图2)。最后调研中发现,一些服务设施存在故障,指示牌灯不亮(如图3),盲道被阻断等,在很长的候车通道里,座椅设置较少,休息空间少(如图4),老人们还反映卫生间灯光昏暗,地面湿滑,没有扶手久蹲之后起来会发生危险。

图2 出入口人流交叉

图3 指示牌故障

图4 休息座椅少

3 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地铁空间优化策略

3.1 出入口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首先将出入口空间的导向杆和墙壁装饰以一号线主色调红色为主,鲜艳的颜色更容易被老人识别出来并且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指引入口方向增加乐趣性。

其次一号线入口需增设无障碍坡道,有条件下增设无障碍电梯,提供多种进站方式并注明其入口方向,方便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入站方式。

3.2 站厅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首先规整一号线站厅空间,付费区域中将人工服务台、售票区和安检区布置于相邻位置,流线应为进站-购票-安检-乘车,以缩短老年人行走距离,减少体力消耗。自助售票机可单独设置一个老年人专用,将屏幕字体放大并伴有语音提醒。

其次站厅空间位于地下一层,很容易使老人产生压抑感,将一号线的冷性光源换成暖性光源,并且空间通过明暗变化进行分层,狭长的通道和卫生间等区域增大灯光照度,广告牌等的照度降低。

再次针对站厅空间内部封闭,信息阻断导致乘客识别环境能力变差的问题,笔者认为设置清晰明了的导向标识尤为重要。将一号线中纯文字的标识替换成简洁的文字加图像的标识,文字应与想表达信息内容一致且连续,宋体、黑体等更容易被老年人识别,将字体适当的放大并设置合理地字间距,老年人的阅读能力下降,能替代文字的图像可以使老年人更及时准确地读懂信息。信息板展示的出入口地图中将出口周围的交通车站和大型商场、学校等信息标注出来便于老人选择出口,信息板设施需定期检查,损坏的设备及时地进行维护和修理。

最后,站厅空间需承载大量的流动客群,合理的流线设计可以避免进出站交叉人流,一号线中有五个换乘站,客流量大时,换乘站人流交叉存在安全隐患,应在人流相交处合理设置临时隔离栅。付费区可适当缩小,增大检票口到站台空间的通道长度,缓解拥挤情况,老年人能顺利进出站。

3.3 站台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首先在出入站台时,对导向标识进行重新规划,将列车方向的标识设计成站名加箭头方式来指引方向并且增大列车到站的语音播报音量,避免老人坐错车或者坐反车,并且在进站乘车时标注出卫生间在列车哪一侧避免老人走错方向。地面和墙壁上的导向标识减少字体数量,通过简短的文字和图像说明信息即可。

其次对站台空间地面做防滑、防反射处理,减少地面光线反射造成的光线交叉,影响老人读取信息。

再次候车时,一号线中狭长的通道处增加座椅、饮水机、小型借阅书籍架和贩卖机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专人维护,确保设施干净整洁,提高整体利用率。

最后提高一号线卫生间的安全性,照明相对于候车区光线要更暖更亮,地面要进行防滑处理,定期进行打扫,保持清洁,保证通风顺畅。增设侧墙扶手,降低老人腿部压力,避免发生意外。

4 结语

在我国地铁建设时期,由于当时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地铁空间的设计是以满足功利性为前提,单纯的符合规范,并没有注重人性化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乘坐地铁的舒适度,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各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中国老龄化的社会发展,社会对老年群体更加关爱、重视。地铁是城市发展水平的象征,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选择地铁作为他们的首要出行方式,虽然现在地铁设计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体现对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关爱,但已建成的地铁站空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满足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是我们在设计地铁站或改造地铁站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一号线站厅老龄化
尴尬场面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高温天不同室外气温下地铁车站推荐运行空气温度的理论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厅环境设计
地铁连接你我他
国内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我是挤一号线的
某地铁站站厅公共区温升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