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东西更贵,也会更好

2022-02-17 01:24谭保罗
南风窗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届生热门考研

谭保罗

前段时间,有一位20多岁的年轻朋友咨询我,他是否还要考研的问题。

他说,最近很困惑,因为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已经取消了学硕,全部招收专硕。通俗来说,前者是专攻于学术的硕士,为博士阶段的深造做准备,所以叫“学硕”,一般是公费或者象征性收几千元/每年的学费。后者是提升专业技能的硕士,为了在某一领域求职而开设,故称“专硕”,要收费,一些热门的专业如金融、会计等,有的名校收费可以达到10万元/每年以上。

千万不要小看专硕的费用,每年10万元以上,加上这些热门学校多位于北上广深,而且学校不提供住宿,这意味着必须自己租房,也就是说,读完2年或3年的专硕,花费可能达到30万-40万元的水平。

以前,我并不知道什么叫专硕和学硕,这位年轻朋友告诉我之后,我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是,难道教育产业化又开始了第二轮?1999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内需迫切需要拉动的背景下,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60万人,从此开启了中国大学扩招的闸门,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现在学硕减招和停招,专硕取而代之,又真的是第二轮教育产业化吗?我觉得不完全对,如果站在招生学校的角度来看,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专硕收费有必然性,学校从“自利”的角度考虑,一定会专硕收费。

首先,专硕收费并不会减少头部学校的优质生源。在财经领域,位于北上广深的知名大学,永远都是大热门,而且好的就業岗位越来越向头部高校的毕业生集中。因此,即使专硕收费,优秀的生源依然会选择报考这些大学。中国的高端服务业,比如金融和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之外的其他信息服务业基本上都位于北上广深,或者加上杭州,这些城市的头部高校不但本身牌子过硬,而且有很好的城市加成。

换句话说,我不收费你也报考,我收费你也报考,那么我为何不收费呢?

另外,在一些比较“功利”的学校看来,收费有提升生源“质量”的意外效果。每年10万元以上的收费,对于已经在一线城市立足的中产阶层来说,并不算大数目,但对很多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来说,这个数字还是有一定的“门槛”。

于是,收费被认为是一种反向筛选,即给这些认为收费很贵,来自并不富裕家庭的学生一种信号:我们不欢迎你,我们欢迎来自更好家庭的生源。毕竟,在金融行业,从业者的社会关系网很重要,比如某些银行招聘应届生,基础门槛就是你必须能从七大姑八大姨那里拉到存款。因此,金融硕士的高收费更被认为是一种歧视,学校希望排除那些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生源。

其实,学校没有这么坏,越是最顶级的学校,越是对那些来自非富裕阶层的优秀学生充满善意。当然,不排除一些学校的确很势利,但更多好学校应该是希望学生能先工作几年,既能赚取学费,也能有工作经验积累。尤其是对金融、财会等实操性很强的专业来说,有经验的学生再回炉学校,汲取知识的效率会更高,对行业的理解也更深刻。对一部分应届生来说,专硕收费固然会排除现在的他们,但没有排除几年后的他们。

我告诉这位年轻人,如果经济不允许,就工作三到五年,有梦想就一定要勇敢去追。看看那些新冠流调中的普通大叔,三十多岁,都有了娃,每天跨越半个一线城市去打几份工,但心中却依然装着考研的梦。

市场经济是冰冷的,但它的定价功能无可替代:它会让好的东西更贵,也会让好的东西更好,更值得去追。

猜你喜欢
应届生热门考研
解析校招,读懂毕业生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神数据
2017年应届生就业:硕士生起薪比本科生高1600元
数据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疯狂猜图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