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探索与实践*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家精神宣传基地为例

2022-02-17 15:43李景凯孙娇梅
图书馆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科学家

李 莘 李景凯 孙娇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 引言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的发布旨在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1]。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围绕“在新的起点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学校做出了“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高度评价,对我校所坚持的办学模式和发展道路给予高度褒奖,指明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要求和“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的根本路径,传承弘扬好红色基因、以特色增实力、以贡献求发展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新百年征程的重要目标。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在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资助类项目的大力资助下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同时,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强化精神引领,打造哈工大“文化名片”,引导学生刻苦读书;学习身边的大先生,探索新型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营造三全育人文化氛围,以智慧服务创服务校园文化品牌,使图书馆成为“三全育人”基地。

2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契机与建设概况

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哈工大八百壮士就是这样一批科学家,他们胸怀祖国,扎根边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缔造、积淀出哈工大精神。

因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以哈工大八百壮士为基,搜集整理海内外著名科学家、学者成长成才的事迹以及在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做出贡献的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通过开办主题图片展览、主题图书展、讲述科学家爱国故事、拍摄主题戏剧等形式(如八百壮士系列、东方红一号研制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系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背后的哈工大校友等),宣传科技工作者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学习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树立为国争光、为国奉献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成长为中国科技领域的后备军,将哈工大红色基因传承赓续下去。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获得了中国科协的大力资助,中国科技馆无偿提供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及东方红一号研制科学家的相关资料。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二区(哈工大校区与哈工大威海校区)均开展了主题展览,加大了宣传力度。

3 依托基地全面提升服务校园文化建设能力

依托基地,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力,构建信息素质教育生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从传统的“藏、借、阅”服务模式转化为“以读者为中心,服务为基石”的智能化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舒适开放、灵动自由、集思广益的交流共享空间,并开展多种创新服务活动及实践[2],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开放、高效、多功能的“三全育人”基地。

3.1 强化精神引领——打造哈工大“文化名片”,引导学生刻苦读书

通过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强化精神引领,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与红色基因,同时,引导学生刻苦读书。首先,重构图书采购策略为学生选好书,其次设计开展各类阅读推广、经典诵读等活动或竞赛,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请教学名师引导学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并请他们做真人图书,与学生面对面深层次交流,将书香共享、字字相印手抄书等阅读推广品牌活动打造成为哈工大的“文化名片”。在此基础上,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示精神,在资源配置上更加侧重思政课建设,重点配置相关纸质文献资源并配合思政课教学人员建设特色的思政课数据库[3],并通过建立党史学习教育阅读空间、举办党史学习教育红书展、创建“庆祝建党百年”专题数据库等多种途径方便学生学习。

3.2 学习身边的大先生,探索新型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八百壮士来说,家国情怀是坚定的信仰,作师之大者是不变的担当。通过向身边的大先生学习,图书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全面提升教学艺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学习、改造课堂。与学院的专业教师、本科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合作,共同设计整体的符合本校需求的元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并设计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项目[4-6];通过专业教师了解什么样的信息和研究任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成为学术信息内容的创造者与项目的合作者[7-10];同时,推动专业教师、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师(馆员)、本科生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元信息素养教育真正在学生专业学习中发挥作用[11]。构建“管理人员—教师—馆员—学生”四位一体的元素养教育体系,既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对信息的检索、获取、评价能力,更着重培养其在交互的社交环境中开展参与性学习、拥有批判性的分享和生产信息的能力[7]。

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12],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逐步向嵌入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游戏化教学及趣味化等方式过渡,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及多角度跨领域合作[13-16]。将传统文献检索课程分阶段分对象开展,如开设通识课程、进阶课程及高阶课程[13-15]。既可以让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也可以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反嵌入文学、艺术、数据收集与处理、专业软件应用等课程。同时,重点关注科研数据的素养教育,其中包括数据态度、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数据技能、数据应用、数据伦理与道德6个方面[16,17];面向全校开展各类培训讲座,如微课程(碎片化培训)、常规培训、预约培训、一小时讲座等,并利用自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师生推送定制的个性化学习内容。

另外,积极与职能部门合作,如将教参资源平台融入教学管理系统,在教务处教务管理服务平台上增加学生获取教参信息的模块。通过建立本地资源库,结合各个院系设立的课程及科研发展来确定资源库的形式和内容,该教参资源平台可实现动态监测,并及时根据教学大纲及专业变化等进行调整。

3.3 营造三全育人文化氛围,以智慧服务创服务校园文化品牌

在科学家精神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库并定期布展,展览以院士、教学名师、知名校友等不同系列多角度宣传他们的爱国奉献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整合红色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在图书馆核心区域设置思政专区,营造思政教育文化氛围。以学生为中心,轻绩效重成效,使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形成三化即菜单化、项目化和品牌化,实现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智能化、体验化和智慧化[18],以智慧服务创哈工大规格的校园文化服务品牌。打造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学术出版中心、论文写作支持中心、留学生服务中心等特色服务,助力学生创新创业;创建科研数据的大数据中心(哈工大机构库),加强数据管理,深入服务2511学科及学科群,嵌入科研全过程并力求保留科研过程中全部珍贵的研究数据,使哈工大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实现学生及同行共享,并最终实现超越开放获取[19];协同学校管理部门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赓续红色血脉,实时动态调整资源采购策略,更好地满足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需求,使图书馆成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基地。

4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弘扬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哈工大八百壮士胸怀祖国,扎根边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缔造、积淀出哈工大精神,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典型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指示精神,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建成传承赓续科学家精神与哈工大红色血脉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开办主题图片展览、主题图书展、讲述科学家爱国故事、拍摄主题戏剧等形式宣传科学家们爱国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涵养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的情怀,努力成长为中国科技领域的后备军,将哈工大红色基因传承赓续下去。同时,依托基地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精神引领(打造哈工大“文化名片”、引导学生刻苦读书);学习身边的大先生,探索新型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营造三全育人文化氛围,以智慧服务创服务校园文化品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图书馆成为“三全育人”基地。

猜你喜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科学家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百年哈工大的不解中俄缘
假如我是科学家
王文涛在哈工大调研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时强调 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本期作者
A Book Report of “AGATHA CHRISTIE: AN AUTOBIOGRAPHY”
秉承规格彰显功夫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