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2022-02-18 20:39孙淑丽
关键词:语文课程德育小学生

孙淑丽 田 野

德育和小学生体育、美育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对小学生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导向优势。义务阶段的教学工作应该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立德树人背景下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挖掘教材中的文本素材,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深度理解其中蕴含的德育理念,这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实践原则

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德育渗透工作,应该组织一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将学生作为主体,真正彰显学生的个人优势,或者以学生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依赖教师的一味讲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感悟和体会,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转化为一种具体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世界,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要知道,德育内化需要自主实践,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知识,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发展的基本需求。

(二)适度原则

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应该遵循适度原则,无论是在内容或者方法上,都应该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切忌夸大其词。教师应该适当地渗透,寻找德育的关键点,实现学科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有效结合,不要过分追求某一方面的效益。如若不遵守适度原则,就会向政治课倾斜,或者失去语文课程原本的人文性特点,这都不符合教学规律。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主题,选择合适的德育知识点,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结合,打动学生的内心,这才是教师需要把握的尺度。

(三)多样化原则

小学语文中德育的渗透,还要把握多样化原则。所谓的多样化原则,就是指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在具体的方法形式上保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方法模式。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德育的内涵也很深厚,二者的结合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切入,从而构建起不同的方法。

(四)趣味性原则

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还要关注趣味性的体现。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需要学生有效参与,对德育内容加强理解和感悟,而小学生的学习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受到自身兴趣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加强德育渗透的趣味化构建,增强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确保小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根据教材内容,体现文本素材的育人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的选择已经将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在内,内容足够全面,有的是歌颂英雄人物,有的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是告诉学生人生道理,有的是讲述科学……这些优秀的文章,能够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结合各类文章的基本特点,将德育目标内化成为具体的知识点。例如,在自主阅读活动中,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悟,加之教师的有效点拨,学生更能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真善美,获得思想上的熏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为将德育内涵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教师应该寻找出关键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道德教育,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切忌让整个教学工作流于形式。为此,教师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以《日月潭》这篇文章为例,描绘了台湾日月潭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台湾的热爱之情。教师采用情境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分析,仔细品读文章内容,深刻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美感,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所以,将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深意的文章联系在一起,逐渐构建成完善的教育整体,能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体现在多个方面,教师应该善于挖掘,采用课内+课外的形式实现德育知识的有效渗透。这不仅是对课堂内教学工作的补充和说明,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元化的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熏陶,感受祖国文化的精华所在,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采用家校合作的形式,在班级中组织包粽子的亲子实践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亲子劳动带来的乐趣,自然也能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在包粽子的活动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合作,增进亲子情感。尔后教师组织学生写一篇赞颂亲情的作文,将有关此次德育实践活动的感受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育人效果。在父亲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回家为父亲做一件小事,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写信、绘画等,第二天让学生呈现作品。有的学生为父亲做饭,有的学生为父亲买了一件衣服……同学们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述说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次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德育资源

信息时代下,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构建独特的情境,让学生在最佳状态下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学生闭着眼睛聆听音乐,通过课文朗读的形式,使自己仿佛身处西沙群岛。接着通过视频讲解的形式,观看海水、鱼群、珊瑚、龙虾等,将多种新奇有趣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祖国壮丽景色的独特之处,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感。

又如在《火烧云》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感受火烧云变化的情况,感受其中的神奇之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丰富多彩的火烧云,通过动态画面让学生看到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在变化,有时候是红色的,有时候是金色的,有时候是黄色的……形状则是像狗、像马……借助信息技术,将单一且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充满童趣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独特之处,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四)组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部分,也是弘扬真善美的有效渠道。教师应该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推荐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籍,体现德育内涵,给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启发。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例,教师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课外阅读的形式,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首先,书中最大的核心价值在于四人为达成目的不懈奋斗和追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开始认识到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应该勇敢克服,最终才能获得成功,让小学生养成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其次,书中的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具有一定的思想引导作用。如孙悟空所代表的是智慧和力量,在取经的道路上一马当先,是正义、勇敢的象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对人物产生一种崇拜心理,自身的言行举止也会模仿书中的人物。由此可见,正面的人物形象会对小学生的思想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古代和近代都有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包含了具有德育思想的课外书籍。当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阅读活动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分析经典书目中的道德思想,领悟核心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需要选择符合小学生认知需求的书籍,不仅要充满童趣,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五)立足语文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核心能力主要涵盖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三个方面,德育渗透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切入,分别予以融入。

1.立足阅读渗透德育

语文阅读需要以文章作为出发点,选择具有德育内容、文体优美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分析文本素材,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着重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主题是文章表达核心思想的有效渠道,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让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面。文章主题往往值得学生深度探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主体优势,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主归纳文章主题,深刻体会文章内涵。以《落花生》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出文章主题:应该时刻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不要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归纳文章主题实际上也是学习德育知识的有效手段,能够强化学生对自我的综合认知。

2.立足写作渗透德育

小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还应该通过写作练习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这一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性地渗透德育。一方面,学生在审题时要全面认识其中的德育内涵,结合当下的现实生活,根据写作要求,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阐述出来。部分学生的思维特点过于明显,看待事物的时候过于单一,教师可以借助实例展开针对性的教育。以“风景”为话题,需要学生有准确的写作目标,描写景物特点的时候,说清楚喜欢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例如学生A:最喜欢校园中的草地,因为我会在草地上晨读、玩游戏,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选择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语言上的启发和引导。例如学生作文的评价环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还要深切感受到学生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是否积极、健康,导向是否正确。如若发现学生的思想状态不健康,教师要和学生进行交流、谈心,真正体现出育人优势,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

3.立足口语表达渗透德育

语文口语交际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认识到尊重他人、文明交往的重要性。选择口语交流话题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合理分析,实现德育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以“我们做朋友”为例,刚入校的学生对周围的同学会有一种距离感,而教师可以通过课上积极交流的形式,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友谊”存在的价值,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现状,选择合适的口语话题,如“传统节日”,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素材,展示成果,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综合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立德树人背景下,要想实现德育知识的有效渗透,需要教师将实践性、适度性原则考虑在内,善于挖掘文章的核心思想。教师可以通过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多种形式,优化德育渗透渠道,实现语文课程和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净化,为他们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德育小学生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我是小学生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