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实践探索

2022-02-21 06:32项建达
中国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减负双减

【摘 要】“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如何减轻家长教育焦虑及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三大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调查分析,展开实践探索,提炼出“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四大应对性策略,一是供给多时段方案,体现自愿性;二是供给精品课程,体现选择性;三是供给优质师资团队,体现专业化;四是供给多元评价系统,体现个性化;五是供给周全管理服务,体现人文性。

【关键词】“双减”政策 作业“减负” 课后服务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成为教育热词,它不仅涉及学生课后看护的问题,更事关教育公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力、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助推国家政策全面落地,也就成为作为教育责任主体的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现状聚焦

早在2013年,教育管理部门就提出把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作为一项民生实事工程来抓,开始实行托管服务。于是出现“弹性放学”“三点半学校”“小饭桌”“乡村(社区)学校少年宫”等,这在措施某些层面上促使小学生课后托管的问题得到了一些缓解。但深入分析发现,大量的小學生托管仍处于“脱管”状态,“作业辅导”“变相补习”等单一、无序的服务内容,看管式、形式化的托管方式以及课后托管教育机构归属权混乱、无政策法律保障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托管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家长们对课后服务有了更多的期待。为把握家长与学生对学校课后服务的真实需求,浙江省瑞安市实验小学于2021年9月在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家长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548份,回收有效问卷1188份,有效率为76.7%。

在选择课后服务的原因方面,因“工作忙”而选择学校课后服务的家长占18.77%,因“不擅长辅导”选择课后服务的占17.26%,想让孩子多学习特长、技能的占了大部分,达到51.52%(见图1)。这充分说明,对于家长来讲,接送孩子的时间还是相对充裕的,他们对课后服务的需求主要是想让孩子多学些技能。在“双减”政策下,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纷纷关闭,学校课后服务成为学生学习技能的首选。这也给课后服务的内容和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选择更希望哪一类教师承担课后服务时,选学校教师的占91.25%,选退休教师的占1.52%,选社会兼职人员的占2.69%(见图2),这充分表明家长对学校师资水平的信任。然而在校教师中仅有33%表示愿意承担课后服务。在对不愿意承担课后服务的教师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后发现,受“家庭因素影响”的占64.23%,因“身体状况不好”的占26.26%,选择“没补贴或补贴少”的占5.47%,其他原因占4.04%(见图3)。可见,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与家庭生活的现实需求成为开展课后服务面临的非常实际的问题。

课后服务课程是课后服务能否持久推进的关键因素,也是家长最看重的一个方面。在选择对课后服务开设特色课程的期待方面(多选),家长对单一的做作业的托管内容并不满意,他们希望多开设一些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智力开发类等课程(见图4),使孩子能得到全面、持续地发展。

二、课后服务课程化探索

课后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各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最大的育人效益,才能达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教师满意”的“三满意”目标。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学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1. 供给多时段方案,体现自愿性

每天下午放学后2小时服务时间,分为两个时段,每时段约50分钟。第一时段侧重学业整理,包括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与答疑等。第二时段侧重于看护、自主阅读、运动或开展拓展性活动。拓展性活动指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学校供给多时段方案,家长和学生可以选择放学后直接回家,可以选择参加第一时段服务,也可以选择参加两个时段服务,完全遵循自愿、公平的原则,严禁以任何方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

2. 供给“1+3”精品课程,体现选择性

针对学生、家长的需求,学校对课后服务内容和课程的设计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推出了“1+3”课后服务精品课程。“1”指作业辅导管理,由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尽量完成所有作业,力求不让作业带回家。“3”是指学校根据“强基础、懂传承、有精神”的培养目标所设计的课后课程体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专属课程,这样既能确保每位学生的“底线营养”,又能满足“高阶营养”的成长需求。

(1)“强基础”课程

课后服务第一时段安排1节课,其内容包括以夯实学生传统文化功底为目的的经典诵读课,以培养学生书写和表达能力为目的的练字演讲课,以培养观察、操作、探究等科学能力为目的的动手实践课,以消化、提升学业为目的的作业辅导课等。

(2)“懂传承”课程

设计五大主题、20个探究板块,以 “提问题—找答案—乐分享”的学习模式,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引导学生走进文化街区,开展探究性实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的道德修养锤炼。

(3)“有精神”课程

在课后服务第二时段开设“体艺211”课程[1]。

“211”之“2”指两项体育爱好,第一个“1”指一门艺术爱好,第二个“1”指一个自选爱好,包括生活、科技等“技艺”。“体艺211”课程细分为绘画、甲骨文、啦啦操、无人机、七巧科技、创意车模、立体造型、乐高机器人等30多门自选课程,运用“自下而上”“学生驱动”的策略,采用“学生点菜,教师配菜”的模式,在校园网选课平台上进行自主选课报名,让学生在走班学习中增长技艺、发挥专长、培养个性,成为开发和培育学生体艺潜能和特长的重要载体。

3. 供给优质师资团队,体现专业化

第一,教师自主定课和学校统筹安排相结合,既体现学校课程理念也兼顾教师能力。先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自主确定某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将一批多才多艺、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吸纳为指导师,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课程,学校统筹指定教师担任导师任务。

第二,本校培养和校外引进相结合,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人才资源,聘请社会团体的热心人士、学生家长等,免费来校指导学生,帮助学校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第三,重要课程以一人主教和一人辅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既处理工学矛盾又带动团队阶梯建设。学校还与本土高校深入合作,既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又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4. 供给多元评价机制,体现个性化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课后服务课程的供给,为用多把尺子来评价学生提供了可能。为此,学校制定出台了《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方案》,力求对参与课后学习的每一位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见表1)。

在评价主体上,采用多主体的形式,有上课时教师的即时评价,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还有家长的评价等。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书面测验、课堂观察、课后访谈、成长记录等相结合的办法。在数据采集上,采用云端化的策略,评价者可以用iPad或手机端即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数据自动发送、储存在“神奇课堂”里,学校每学期根据数据汇集成一张学生素质报告单,这些数据将为学生在校以及离校后的成长、个性发展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5. 供给周全管理服务,体现人文性

第一,严格管理,有序运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实施小组。每天有4名管理人员,1名组长负责当天课后服务的管理任务,其他3人每人负责巡视两个年段(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向组长汇报情况;落实学生考勤点名制度;建立学生评教团,对教师课后服务上课情况进行评价,教务处每周五进行反馈。

第二,心系师生,热情服务。考虑到教师工作时间与劳动强度的实际情况,学校实行弹性上下班,适当放宽教师考勤打卡制度,适度延迟非第一节课教师上班时间,合理安排教师课后服务的任务。学校還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提供加餐,对于课后服务需要用到的材料、教具等,任课教师只需提供清单,采购工作交由学校后勤部门去做,以减少教师工作量。对于参与第二时段课程的学生,允许其订购面包、牛奶,不因在校时间长而饿肚子,并根据时节及时变更作息时间。

第三,科学导向,按劳分酬。在课后服务的开展中,经费问题是学校比较关注的难点问题。学校的课后服务酬劳分基础性酬劳和奖励性酬劳两部分。基础性酬劳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计算方法为:拨付总金额×75%÷课后服务学生总数÷校总课后服务节数×个人班级学生人数×个人总节数;奖励性酬劳则根据各类评比获奖情况(如上课、作品、故事、报道、优秀教案、学生获奖等),进行量化考核,以激励教师把课后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三、对策建议

1. 提升服务质量,减轻家长教育焦虑是课后服务的基本诉求

当前,课后服务已成为一种“刚性需求”。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生活托管的1.0模式,甚至不满足于作业辅导的2.0模式,开始向品质需求的3.0模式转型升级。所以,个性化、多样化和系统化的服务供给越来越受到认可。学校应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使其成为校内教育教学的有效延伸,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也大大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

2. 落实五育并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课后服务的根本任务

整齐划一的课程编排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多元的课后服务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力抓手。因此,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在课程的供给侧进行全面改革,为学生供给校本化课程。一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成长需求。二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从内容上分,有“体艺特长类”“实践综合类”和“知识拓展类”;从水平上分,有“普及型”“提高型”等[2]。三要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学校要设计项目化、主题化、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师资配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课后服务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学有专长、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成为课后服务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托管开展过程中,采取“行政推动+教师自愿+政策激励”的策略,鼓励技术有专长的教师跨界发展,如美术老师跨界拍微电影,科学老师搞创客,数学老师成为微课制作专家等。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编制建设,加强教师配备,以缓解在职教师过重的工作压力[3]。

当然,“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工作还刚刚起步,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诸如如何使学生维持对课后服务课程的热度和兴趣,如何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等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项建达,项爱琳.精准实施“课后托管”,助力办学服务品质提升[J].中小学管理,2018(1):49-50.

[2] 蒋亚辉,彭虹斌,毕进杰.城市小学生“课后托管”现状调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7(7):22-26.

[3] 周玲.“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供给方式及质量评估[J].中小学管理,2021(12):35-38.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减负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