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机制与系统构建

2022-02-21 06:32孙宇昊 宋萑 罗进
中国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双减政策

孙宇昊 宋萑 罗进

【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校课后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在五育并举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方向下,体育教育可以在课后服务中发挥更多作用。本文将以体育学科为例,深入探究在“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应为与可为,并在多元参与体育课后服务机制和多层次、多维度体育课后服务系统的建设上提出可行性策略和优化方案。

【关键词】“双减”政策 课后服务 体育

“三点半”难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庭,小学和部分中学的三点半放学时间与家长六点甚至更晚的下班时间之间存在尴尬的“时间差”。为帮助家长有效解决按时接送学生的困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1]。然而,为解决“三点半”难题而生的课后服务的走向并不如预期所设,资本涌入、教育产业野蛮生长导致家庭经济实力和学生课余时间的“内卷”。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开展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活动[2]。同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强调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促进体教融合,要让“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3]。

“双减”政策和《“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既为学校课后服务多元化的发展带来契机,更为体育融入“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创造条件。基于此,本文希望回应“双减”政策背景下以体育学科为例的课后服务现状,以政策解读、构建体系和解决问题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探究“双减”政策下的体育课后服务的理想构建,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的应为与可为

在“双减”政策下,中央对布置过量作业和校外培训重拳出击,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自由、自主、灵活支配的课后时间。那么,学校如何在保证课后服务时间的同时,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就成为问題核心所在。实际上,随着五育并举的持续推进,体育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全面发展,体教融合,育体育人”理念更是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从课内学习到课外实践,课内外课程相辅相成,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元的体育活动,既能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课程互相打通,又能让学生走向课外,走进自然(见图1)。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体育工作意见》)[4]的落地,学校体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地位更加突出,学校体育工作在育智、育心上的独特价值,以及在培养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上的关键作用更加凸显。而“双减”政策的出台更是让体育工作者拥有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双减”政策在“减”负的背后更强调“增”质,这种增质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质,指向学生身心健康的质。这就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要体现对青少年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与科技、劳动、国防、社会服务等校外素质拓展的融合。

因此,在学校课后服务中增加并丰富体育相关内容,既是对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回应,又能有效解决体育课长期“名存实亡”以及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低级重复等问题[5]。“双减”政策下的体育课后服务能够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年轻的体育教师可以在更多的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群体特点,自主创新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既为学生“减负”,也为自己“减负”;能够有效促进各种社会体育资源的转变,推动“家校合作”“校企合作”。

二、多元参与的体育课后服务机制构建

要切实落实体育课后服务,首先要从机制构建入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师资仍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与此同时,学生有不同的运动兴趣,对活动形式要求也不同,回应学生的多元需求,也需要通过机制构建来解决。

1. 落实“走班制”体育课后服务

“走班制教学”是指同一个年级的体育课安排到同一时间,上课时打破行政班级的限制,按学生的自选运动项目进行教学。这是为了彻底改变学生“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不会”的不良现象而设计的上课形式,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要求的有效路径[6]。

在“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采用“走班制”教学,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运动项目,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感兴趣或者适合自己的运动,进行深入专项练习。体育教师通过“走班制”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专项,有效解决“什么都会教,什么都教不精”的痛点问题。“走班制”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师从事专业研究以及对课程的创新改造。在采用“走班制”教学的体育课后服务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更加深入地学到具体运动的知识和技巧,教师也可以将课后服务与体育课程内容相串联,在教学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策略[7]。

2. 构建体育课后服务协作共同体

当今社会,体育锻炼已成为一种刚性需求。近年来,各种大中小学的教职工比赛举办数量呈上升态势,气排球、羽毛球、排球等易于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深受教师喜爱。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对运动的刚性需求与学生体育锻炼课后服务的内容不谋而合。因此,构建课后服务师生学习共同体成为“供给”和“需求”完美结合的一种产物。放学后,教师可以在“刚性需求”的运动中加入学生群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技能主动认领相关的体育活动,在满足自己运动需求的同时进行体育课后服务指导。

在此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师牵头培训,任课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如喜欢打排球的数学老师可以“认领”喜欢打排球的学生一起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和锻炼。教师发挥个人教学能力,使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学会打排球的运动技能,甚至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使一群排球打得好的学生喜欢上数学的学习。

在“雙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师生学习共同体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学到了运动技能,提高了身体素质;教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刚性需求—体育锻炼中完成了课后服务任务,加强了自身身体素质。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真正实现了“体教融合”“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

3. 建设体育课后服务校校、校企、校社合作机制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各类培训机构也在积极转型,艺术体育类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虽然这些机构有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但也有人员吸收的开放性、活动组织的灵活性、训练方法的针对性等优势。不少机构邀请退役的体育运动员、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加入,有充足且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因此,《体育工作意见》提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4]。

建设体育课后服务合作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校校合作,即中小学与体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吸纳体校优秀教练来承担课后服务工作;二是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层面的把关,与社会反响好的校外体育机构、社会体育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挑选责任心强、专业素养较高的教练进入学校担任兼职体育教师或助教,承担部分课后服务工作;三是推进校社合作,强化社区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支持功能,支持学校与社区体育场馆合作开展课后服务,并邀请社区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

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机构、社区开展多方合作,一方面缓解了学校课后服务师资紧缺、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响应了国家“体教融合”的战略方针,将丰富优质的教学内容和资源从社会引入校园,让学生体会到体育项目的魅力和“多元化”,使教师有更多学习和发展的空间[8]。当然,学校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体,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对有限的教师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在编教师牵头,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保证课后服务质量。

三、基于学生个性需求构建多层次、多维度体育课后服务系统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容和方式,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体育课后服务系统(见表1)。

学校可通过积极推进体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入智能体育科学前沿技术。利用技术支持,将智能场馆和智能设备引入学校,搭建智慧体育新平台,结合体育智能终端设备,记录学生锻炼、比赛的精彩瞬间,智能采集学生的运动数据,将体质健康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形成较成熟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为体育课后服务评价插上智慧的翅膀。

在家校合作方面,学校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平台功能,让家长自愿选择加入学校组织的亲子比赛项目,如家庭三人篮球、亲子“两人三足”赛跑等。家长参与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在体育比赛中找到“亲子”共同爱好,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在家校社协同与合作方面,可以由学校牵头,家社共同合作,众多家长志愿者随同学生一起参与户外远足等活动;可联合社区相关单位,组织开展健步行、体育运动产业考察;还可以组织“垃圾捡拾”“红色徒步”等户外主题教育,将体育活动与环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操场,在社区、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开展跨学科的体育课后服务。

在“双减”政策下,学校面向学生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体育课后服务,可以丰富课后服务实践载体,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发挥育体、育人功能,为改革课后服务体制,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02)[2021-12-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03/t20170304_298204.html.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1-12-15].http://www.xinhuanet.com/2021-07/24/c_1127691094.htm.

[3] 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EB/OL].(2021-10-25)[2021-12-01].https://www.sport.gov.cn/n315/n9041/n9042/n9168/n9178/c23655706/part/23656158.pdf.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1-11-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5] 毛振明,邱丽玲,杜晓红.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解析——从当下学校体育改革5组“热词”说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4):1-14.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1-11-27].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7] 毛振明,丁天翠.“体育走班制教学”的疑惑与解决路径(一)[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1):9-11.

[8] 毛振明,丁天翠.“体育走班制教学”的疑惑与解决路径(二)[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2):6-8.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多重熏陶理论下家庭学校社区关怀型教育共同体的创建”(项目号:17YJA880066)成果。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贵州省毕节市金沙教育研究院;3.贵州省毕节市金沙教育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双减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