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学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2022-02-21 06:32张忠武 刘辉
中国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复数育人学科

张忠武 刘辉

怎样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学科育人、教学育人?自2014年起,南宁市第三中学开展了“高中数学学科育人‘三环耦合’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力图在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构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科研保障”三环耦合的学科育人体系,使学科育人在实践中全面生根、开花、结果。

具体到课堂教学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对数学课堂教学设立德育目标,从“思维育人、史料育人、审美育人、活动育人”四個维度上全面融入“育人”思想,使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取得了良好效果。以下以陈华曲老师“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一课为例,谈谈我们对学科育人的探索实践。

一、思维育人—围绕数学学习本真,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生要掌握思维的基本程序,建立起自身合理的思维结构,对每一个概念、定理、方法,要学会分析它的特点、关键点以及它能起什么作用,要想通问题的前因后果,学会提出问题,学会问“为什么”。

本节课,教师在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上抓住了三个关键。

1. 深化学生对概念合理性的认识

如问题1“几次数系的扩充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从方法、规则、效果三个层面上去思考数系扩充的共同点,明确数系扩充是因为原数系中的数“不够用” ,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理解数系扩充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这样的思维训练,重在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课本要我学我就学”,培养了学生忠于事实、不人云亦云的科学精神。

2. 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教师在解决每个问题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将教学“设计意图”展现给学生看,努力给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启示,如问题4“数系的扩充需要添加‘新数’,要使(x‒a)2 = k(k<0)有解,我们添加的‘新数’要具备什么功能”,教师不断深入“追问”,引导学生一次次突破直观感受去寻找更一般的解决办法。最后,在得出新数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用“i”表示虚数的缘由,模拟前人的思维过程,让大家了解欧拉用“imaginary”(虚幻的)首个字母表示的意义,感受数学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

3. 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以学生“学习”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它要求教师精心设置出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相互渗透,学习过程、结果与情感相互整合,促进学生认知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得以充分构建。本节课,教师共设置了10个很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有问题可想”,这是思维训练的重点。同时,教师还十分注重教学中学生“二次生成”的问题,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二、史料育人—运用学科发展史说,加强德育深度渗透

本节课,教师十分注重挖掘史料内容。如在“新课引入”环节,教师细数了《道德经》、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论断和我国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的经典学说,阐述自然,恰到好处,既紧扣教学主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知识的来龙去脉,又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蕴含的文化背景,令人叫好。

又如,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对数系扩充进行了梳理。从意大利数学家“怪杰”卡当第一次开始讨论复数开平方问题,到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把这种虚幻的数命名为“虚数”,再到欧拉说这种数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并用“i”来表示,最后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把复数看作复平面的点,使之通行于世。丰富的史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复数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发展的艰辛,认识到一代代数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伟大创举,这种对科学的执着、创新精神,一定会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深远的影响。

三、审美育人—挖掘教材美育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本节课,教师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充分的思考和设计,有一定的创新。

如“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突出问题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能有效观察到它们所蕴含的规律。在“概念深化”环节,教师所提的“问题7:你能从运算的角度解读复数a+bi(a,b∈R)的结构特征吗?”“问题8:把实部和虚部特殊化,复数如何分类?”“问题9:如何确定一个复数?”,以及追问:“如何判断两个复数相等?”“复数能比大小吗?”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从结构出发去思考,“结构”成了引导学生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的“向导”。

又如“简洁”。教师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努力展示自身对数学学习规律和数学美的理解,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美是非常重要的。“问题5:定义了i2=−1,你能否写出方程(x‒1)2 =−4的解”,在给出解法后,教师追问了一个问题:“定义了i2=−1,你能否写出方程(x‒a)2= k(k<0)的解”,得出解法:

教师指出,在表达式中,由于a为实数,也是实数,为使结构更简洁,我们把表达式记为x=a+bi,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

可见,教学中教师对学习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点拨,这对强化学生的数学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教师的专业剖析,学生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培养分析问题时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使审美能力也获得相应的提升。

四、活动育人—创设课堂学习空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本节课教师教学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问题导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我们看看教师设置的这些主要问题。

问题1:几次数系的扩充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2:在方程运算中,实数系是否“够用”?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问题3: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x‒a)2=k的形式,通过这个形式,如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

问题4: 数系的扩充需要添加“新数”,要使(x‒a)2= k(k<0)有解,我们添加的“新数”要具备什么功能?

问题5:定义了i2=−1,你能否写出方程(x‒1)2 =

−4的解?

问题6:实数a能否写成a+bi的形式呢?

问题7:你能从运算的角度解读复数a+bi(a,b∈

R)的结构特征吗?

问题8:把实部和虚部特殊化,复数如何分类?

问题9:如何确定一个复数?(追问:如何判断两个复数相等?复数能比大小吗?)

问题10:实数是一维的,它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复数是二维的,它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对“问题导学”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即问题不应仅仅是简单的“问话”,它包括问题情境创设、对话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一系列丰富而有序的过程。教学就是通过问题系列把学生引向“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合作学习”之路,让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课堂,让“教学”服从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是“以学生学习为本”教学思想的良好体现,值得借鉴。

综上可见,要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在学科教学上,我们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教学各环节中努力去探索、实践。本节课教师通过设立德育目标,从“思维育人、史料育人、审美育人、活动育人”四个维度上探索学科育人融入课堂教学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示范。我们坚信,只要设立标准,不断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学科育人”的功能一定能够发挥出更大效益,真正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复数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复数问题学习盘点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单数和复数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解读复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