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培育课程实施

2022-02-21 06:32徐向东
中国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徐向东

【摘 要】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本有着天然的內在联系。本文总结了笔者所在学校通过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培育取得的实践经验。一体化培育实施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整体设计,有机协同;二是立足课程,有机融入;三是转化发展,学以致用。实施的基本途径和策略:一是研读课程标准,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和贯通培育;二是合理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经典阅读,在人文素养培育中开展价值观教育;三是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在实践育人中落实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体化培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我校在北京市遨游计划项目组的指导下,以科研课题为依托,以课程实践为重点,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培育,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一、基本概念和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中小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培育是指为实现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统一目标,在中小幼各个发展阶段,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整体规划、一以贯之,在教育教学课程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注重连续性和协同性,注重相互之间的渗透性和衔接性。

学前教育及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做出的贡献和牺牲。

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二、一体化培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我校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在实践中形成和明确实施培育的基本原则。

1. 整体设计,有机协同

我校贯通中小幼各学段,统筹各学科、各领域,结合各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科的内在联系,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容、资源和载体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贯穿始终,形成纵向有机贯通衔接、横向综合协同配合的教育格局。

2. 立足课程,有机融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建设是根本,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导作用,以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各种载体)为起始点、融入点和支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落地点,进行体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德育和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切实落实相关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

3. 转化发展,学以致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精神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同一的,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问题,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能够学以修身,还要能够学以济世,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和传统美德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三、一体化培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积极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种途径和策略。

1. 研读课程标准,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和贯通培育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

实际上,各学科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均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相连。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紧密围绕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以学科组为核心开展课内教学融入的实践,形成了系统分层的融入体系。

纵向上,我们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分学科将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类,对课程标准中落实传统文化教学的要求也进行分析对照,让每一位教师了解本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和重点,从而确定自己教学的内容和方向。

横向上,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同课异构的方式,在充分开发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同一主题下不同学科融入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影响。

具体策略有:第一,教师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实施水平。要树立学科思政理念,练就让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的本领。第二,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的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活动过程和评价体系之中。目标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现有经验,适宜且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一致,符合学科逻辑;教学活动要具有情境性和连贯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实际获得;要把“教—学—评”融为一体,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发展。

2. 合理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经典阅读,在人文素养培育中开展价值观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熟悉、用心感悟。学校定期开展中华诗词诵读比赛、书法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礼仪教育、传统美德故事会等,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拓展经典人文教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以经典著作为依托,梳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案例和案例对应的具体内容,结合具体案例和内容针对学前、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及高中不同学段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建议,指导教师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载体,在中小幼开展日常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新”范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实例:依托经典著作的“民主”价值观教育。

梳理经典著作我们发现,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千字文》、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名賢集》和适合初中及高中学生阅读的《左传》《孟子》等著作中都有涉及“民主”价值观的案例。

针对该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的落实,教师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可以让孩子们听故事、阅读图文绘本,逐步体验民主行为,了解与民主相关的语言词汇,知道民主的基本意思,形成“印象”教育。在小学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或者在阅读课上阅读与民主相关的故事书籍或儿童读物,撰写读后感;课上以讲故事的形式互相分享或者进行经典案例表演,加深对民主的认识和理解。在初中阶段,让学生了解民主经典案例中蕴含的精髓,理解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权利、民主与规则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参与学校公共生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或参与学校、家庭或者社区生活中的民主活动;学校建立学代会,让学生通过组织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收集列举相关价值观案例并进行实践探究,或组织模拟政协,让学生在践行案例精神中体验“民主”这一核心价值观。

3. 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在实践育人中落实价值观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记载在经史子集等浩繁的典籍之中,而且蕴含于习俗、工艺、美术之中。学校应该注重结合本校、本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地理特点,在校园里营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展大量有关传统技艺的活动,如书法、武术、国画等,定期举办与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教育,如班会、竞赛和展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这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1)班会

教师依据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和行为改进的班级教育活动(见表1)。

班会设计建议:班会需结合学生在该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整个班会按照“贯通视角下所属学生的问题和需求是什么(针对性、准确性、意义和价值)—运用什么资源、从什么资源出发去做教育教学(传统文化资源点的选择、丰富性和厚重性)—把学生带到哪里,达成什么目标(核心价值观落点、正确性和有效性)”三个阶梯和一个完整链条进行思考、设计,然后实施。

班会设计一定要选取适合学生的内容,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发表相关见解,教师需要提前预测学生的问题,并且做充足准备,确保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主题教育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围绕某一主题或一系列的主题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表现、体验、探究或实践教育活动。

实例:分析身边实例,运用传统美德,涵养诚信意识。

针对中小学生有时不履行诺言等情况,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通过引入古代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进行剖析,加深学生对诚信的深入认识和理解,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诚信意识,认识到“人无信不立”,做一个诚实、善良的好学生。要知道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失信于人有很大的危害。

(3)综合实践活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目的,以多学科融合为重点,以贯通培养为特色开展社团建设、项目式学习及相关实践感知、体验活动。

实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培育传统文化自信。

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通过演、唱、讲、诵、写、画等多种形式,把传统经典搬上舞台、融进作品;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文化展览,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低年级从戏剧《青鸟》《丝路永恒》的情境性、趣味性出发,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与世界的联系,高年级从“一带一路”倡议了解国家发展与国际融合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爱国情感,树立长大报效祖国的决心。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幼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编号:CIDB194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