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日记”提升大班幼儿创构核心经验的实践研究

2022-02-21 06:32周琦 孔蓉萍 徐琴 任洁
中国教师 2022年2期

周琦 孔蓉萍 徐琴 任洁

【摘 要】“问题日记”是将问题和日记相结合的一种活动,不同于幼儿的普通游戏日记。幼儿通过记录在创构游戏中的所思、所想、所闻、所感,结合对作品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解读,加上教师的引导支持,以“问题日记”为载体,通过多种材料、多种策略、多种支持,对创构游戏中蕴含的核心经验产生直观的学习和感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新经验,激发起成就感和满足感。

【关键词】问题日记 创构游戏 核心经验

大班项目活动“为什么桥会倒”通过“识桥—探桥—玩桥”三个阶段进行推进,从感知到探索再到表达表征,提升幼儿对桥的认识经验。在对桥面、桥墩有了前期认识经验后,孩子们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玩桥。创构游戏中,孩子们正在欣赏自己搭建的桥时,桥突然倒了,大家不禁發出疑惑:桥怎么倒了?是材料不够坚硬?是桥墩不够牢固?于是,“不倒的大桥”创构活动开始了。在一步步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用不同材料创构的桥,其牢固度和承重量是不同的。教师引导孩子们在“问题日记”中运用各种表征符号和前书写的方式,记录在创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

一、“问题日记”与创构核心经验

1. “问题日记”

“问题日记”是幼儿以在项目活动或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为线索,运用各种符号、绘画、图文、前书写等多元表征方式,体现在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个性化创作、观察、反思等的记录册。

2. 创构核心经验

创构游戏是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在游戏中创构,在创构中探索的自主活动。创构核心经验是幼儿在创构游戏中使用的平铺平放、拼合拼搭、围合叠高等建构经验。

二、有效梳理“创构核心经验”,多元解读“问题日记”

教师通过了解幼儿当前的创构兴趣、创构经验、创构能力等,从幼儿的数理逻辑、空间智能、艺术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不同维度梳理大班“为什么桥会倒”项目活动涉及的创构核心经验。

“问题日记”不是幼儿的绘画活动,也不是单纯地记录问题,而是作为有目的的讨论、分析,提取创构核心经验,从而计划下一次创构游戏中蕴含的前期经验基础,更好地架构下一次创构游戏活动的凭据。“问题日记”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梳理创构游戏中的核心经验。

创作型。幼儿通过实地勘察、测量、拍照等,对桥的结构有初步的了解,利用生成的问题链接生活经验,结合想象力,在游戏日记中设计自己喜欢的桥,为下一步的创构游戏奠定基础,提升从二维表征转变为三维的经验。

观察型。在创构游戏过程中,幼儿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观察同伴在选择材料、数量、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创构过程中仔细地观察和交流,可以丰富认知经验。

反思型。当幼儿在创构游戏中遭遇失败、产生疑惑,或由于材料、时间的限制无法满足游戏时,通过与同伴讨论解决方案,在日记中记录问题和策略,总结有效的核心经验。

照片型。幼儿通过拍照将在创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形成图片,贴在日记中,并记录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

三、适宜的策略优化,让游戏生成无限精彩

通过“问题调研—计划制订—实践调试—二次计划”的循环,用各种表征方式在“问题日记”中层层助推,逐步提升创构核心经验。

1. 策略一:缓一缓,为游戏无限精彩留空间

当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较好地进行创构时,等待让幼儿的思考有了一个缓冲和铺垫的机会。

(1)缓在思维碰撞点,豁然开朗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给幼儿提供思维碰撞与摩擦的空间,让幼儿通过积极的讨论与探究激活思维。

第一次搭建桥失败了,孩子们积极讨论着各种导致桥倒塌的因素,并利用绘画、符号等表征记录下来,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第二次挑战搭建的兴趣。基于孩子们的关注点,梳理孩子们的兴趣,教师提炼了经验点: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认识及了解桥的构造;积累幼儿创构经验;提升小组合作能力。

(2)缓在资源生发点,水到渠成

适当的缓可以及时抓住游戏中生成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为幼儿游戏中的创构核心经验。因此,教师引导幼儿一步步地探索问题的深度,避免幼儿只关注表面现象。

什么样的桥比较牢固?幼儿以照片为媒介,基于生活经验,讨论发现拱桥比较牢固。又通过绘画的方式设计出自己的拱桥,再反思应该如何选择材料,记录使用哪些材料会比较牢固(见图1)。

孩子们把自己的问题和新的设计方案记录到“问题日记”中。但是当前幼儿的创构水平处于垒高和平铺的阶段,能够借助二维表征的设计图有意识地创构搭建,但在垒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架空、对称等技术问题能让桥更加牢固,因此存在倾斜、错位的现象,导致桥再次坍塌。

2. 策略二:追一追,为游戏无限精彩创条件

教师在游戏中思维的转折处进行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幼儿在“问题日记”中的记录,教师支持幼儿的探索、支持幼儿的猜测,从而提升幼儿在游戏中的关键经验。

(1)追在一知半解时,茅塞顿开

教师首先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并且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当中及时追问,让幼儿在实践中深化感悟,在体验和创造中参与创构游戏。比如,“为什么选择了坚固的材料,我们的桥还是塌了?”教师引导性的追问帮助大部分幼儿把问题聚焦到桥墩的建构上,发现了核心经验点:桥墩不能歪、桥墩应该像椅子一样、桥墩的缝隙不能太大等。这说明孩子们的空间智能经验有了提升。教师要做的就是支持孩子们的探索、猜想与大胆实践。

(2)追在思维发散时,创设契机

创构游戏就是即兴创作,是师幼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教师要及时给予幼儿积极的引导,鼓励幼儿多思。

通过前期经验的积累,孩子们在“问题日记”中记录让桥墩牢固的办法,结论得出,用交错的方式来垒高,桥墩会比较稳固(见图2)。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建构桥墩的经验有了新的突破。教师借助“问题日记”提供探究材料并观察,帮助幼儿学会基本创构技能:架空、组合、对称、交错、规律排序等。

3. 策略三:转一转,为游戏无限精彩放光彩

当孩子们将问题记录下来后,教师转一转,将问题抛向另一些孩子,或者幼儿自己向同伴提出困惑,利用同伴间相互学习来解决困惑。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时也为了让更多孩子参与讨论,引发共鸣。

(1)转在出现意外时,柳暗花明

孩子们的游戏能力总会存在一些个体差异,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合作,可以保护能力弱的孩子的自尊心以及再一次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转在缺乏深度时,发人深省

当幼儿的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创构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幼儿开拓思路,突破游戲难点,进一步激发幼儿创新的火花。

四、“问题日记”与创构核心经验的运用价值

可视化的“问题日记”让幼儿的思维“看得见”,同时逐步递进地发展创构游戏中的架空、组合、交错、规律等核心经验,助推了幼儿的创构游戏的素养。

1. 基于问题,感知经验

创构游戏无固定玩法、无具体形态特征,幼儿在不断试探、充分互动的过程中,想象空间与创造力表现更加自由。当幼儿缺乏目的时,教师要用问题引发创构计划;当活动难以继续时,教师要用问题引发辅助材料;当游戏成功时,教师要用问题引发同伴相互学习;当幼儿聚焦探索时,教师要用问题引发深入挑战。

2. 基于记录,生成经验

“问题日记”帮助幼儿梳理学习脉络,记录自我认知,了解自我与他人的特点和想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思想、观点,能够体现创构活动中幼儿核心经验的发展。

3. 基于创构,提升经验

创构经验辨识:造桥初期,幼儿的创构经验处于简单立体架构的阶段,在探讨了“桥墩牢固”问题后,学会了交错垒高的技能。

合作能力的解析:大班幼儿处于合作游戏的发展期,遇到问题可以讨论分析,通过小组合作敢于实践探索,在试错中获得新经验。幼儿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到了互助的快乐。

设计能力的提升:幼儿学习了简单的空间(桥梁)设计安排图,并根据图纸行动,有了初步预估能力。

工程思维的初建:幼儿通过反复尝试错误和改进操作策略,增强了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收获了创构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助推了创构核心经验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朝晖幼儿园)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