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语境下的高中戏剧教学

2022-02-21 00:49◎张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裁主旨整本书

◎张 叶

“但须泛览,不必精读”是1922年《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所道出的整本书的阅读方式,叶圣陶在1940年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进一步解释为:“单篇宜作精细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推行已久,其中广泛涉及各类文学体裁,但就其中戏剧体裁的整本书阅读而言,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虽然戏剧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但从其功能上而言,剧本适用的对象范围相对较小,因此,戏剧这一类文学中所承载的故事被大众所熟知,往往仅仅是因为其受众程度,而不是因为戏剧本身所具备的文学性等特征而言的。戏剧(剧本)包含了台词及舞台指示,其中的对话、独白、旁白均采用代言体,在其形式演绎中由人物进行演绎,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书写的叙述性文字说明。在高中阶段统编版的语文书本中,以《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代表性戏剧作品入选。戏剧类的整本书阅读不仅旨在从教材选篇的角度进行整本戏剧内容的阅读拓展,也意味着对同类型体裁戏剧读本的跨越式精读与泛读,如此,不仅可以领略国内外经典戏剧体裁的文学色彩,也可以融会贯通,在传承中国戏剧文学基因的基础上对戏剧文化进行发扬光大。

基于戏剧的角度,教师应当适当渗透整本书阅读进行高中语文戏剧教学,虽然基于教师而言,整本书阅读的戏剧教学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惯性式思维的教授模式、戏剧体裁的教学开展缺乏必要机制、教师对于戏剧体裁的了解尚存在知识盲区等,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即便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但是从剧本内容的传播形式来看,却相对易于解决,也更加易于引导进行整本书阅读,从而解决其它体裁形式的整本书阅读所存在的教学困境。

教育部发布有关戏剧作品阅读指导目录

就实际而言,眼下的戏剧多以人物演绎下的电影、电视剧等为主要展现形式,虽然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的生动演绎可以将其内容跃然于公众面前,更加具象化,但是从纸质搬上荧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戏剧给予读者本身以更多无限的想象魅力,间接减少了人们猜测戏剧中可能存在的更多可能性。

就高中生而言,媒介的存在减少了其阅读戏剧的原始欲望,媒介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其对戏剧中的环境、场景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想象能力,既不利于高中生个性化的生成,也不利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基于此,渗透整本书阅读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便存在其重要性意义。

首先,渗透整本书阅读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是对戏剧文学体裁的重视。在一定意义上教会了学生从思想上增加对戏剧文学体裁的重视,从而无形中形成对戏剧的保护与传承。而戏剧自身的展现形式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下的时代特征,借助于时代特征下的媒介工具,可以将传统形式下的戏剧进行有效地转化,以便于更多人对戏剧文学有良好的认知和习惯性的深入了解。

其次,联系时代特征下的“媒介工具”,综合评定渗透整本书阅读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有帮助戏剧文学进行优良传承,从“媒介工具”的角度也映射出了自身的魅力,教会高中生在未来能够综合国内外优秀戏剧的文化基因,打出“组合拳”,开创戏剧文化的新时代,面向更多的群体大众,并在此基础上凸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渗透整本书阅读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意义,因此,教师应当主动担当其传承戏剧文化的重任,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发挥其应有之义。为此我们要探讨在整本书阅读语境下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实施及其策略。

一、锁定整本书人物关系,构建思维导图

基于戏剧体裁的整本书阅读而言,其中的元素与小说别无二异,与其相同的是,人物在戏剧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而教材中对于戏剧的选篇,无法很好地还原其中的人物关系。就戏剧体裁的整本书阅读而言,能够从整体性的角度锁定其人物关系,分析人物个性,体现故事情节,教师才能够在积极督促学生摸清戏剧人物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内容的解读,而思维导图(The Mind Map),又名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有效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作为现代互联网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厘清人物关系,剧本线索以及内在冲突。因此,人物关系思维导图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理解戏剧文本的内容,从而发现在理解文本,发现戏剧冲突的基础上探知作者背后内在的深意。

以戏剧《雷雨》为例,《雷雨》是人物关系相对较具有代表性的戏剧,锁定整本书人物关系,构建思维导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理解作品的戏剧内涵。(表2)中为《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图,通过其思维导图可以发现其中更多戏剧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趋势,其中的线条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达到还原戏剧原著《雷雨》中主要内容的目的。例如,《雷雨》的思维导图中四个白色端点人物之间的关系,与黑色的四个端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纠葛应为戏剧中所凸显的重要戏剧矛盾,也应为其中故事串联的线索性人物。

表2

二、感知整本书内容气氛,奠定故事基调

整本书中的环境与电影的基调一样,能够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进行环境的渲染,从而达到在背景作用下揭示人物性格,引出下文作过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对整本书环境等特征的把握,犹如掌握地理优势,以尽到地主之谊的效果。而整本书阅读下对环境特征的把握,需要在其基础之上做到能够绘制基本的地理位置,通过人物关系思维导图的映射,发现其中更多的隐藏情节以及故事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此,感知整本书内容气氛,奠定故事基调有助于读者在初读课本中探知其结局,在复读课本的过程中领略各个细节中气氛对情节的烘托,以及在最后领略整本戏剧美的基础上,发现戏剧与其它题材类型的不同之处,以及发现在不同之处在体现其意义而言背后所彰显出戏剧的真正魅力。

以戏剧《窦娥冤》为例,首先,全文都是围绕一件“悲”事来叙述,因为气氛较为紧张,于脑海中呈现出的色调为冷色调,而整本书的内容都是围绕窦娥的“冤”进行的,从其中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可以发现文本的气氛会稍显的紧张与急促,色调较冷,到最后窦天章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为窦娥平反昭雪。鉴于此,在感知整本书内容气氛及色调的基础上,奠定故事的基调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拿捏文本人物的性格及可能的结局发展方向,从而帮助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读懂、读透的目的。

三、把握整本书情节设计,形成综合逻辑

戏剧体裁中整本书故事情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不仅包括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地域环境以及天气的变化,还包括了各种情节转换背后所揭示的戏剧作品的精神内涵,对表现出的戏剧情节矛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戏剧矛盾的展现基于情节的设计与发展,因此,整本书中情节的衔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下对戏剧文本中达到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在衔接前后情节下形成综合的思维逻辑,在读懂读透文本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其背后可能发生的更多故事可能性,达到间接了解作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自己对文本对戏剧的理解与认知,增加整本书的阅读数量。

以《西厢记》为例,全剧由五本二十一折戏组成,《西厢记》的故事梗概: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对《西厢记》整本书的阅读可以通过五本二十一折戏进行逻辑贯穿,从而在发现每两折戏之间衔接的逻辑关系基础上达到理解整本书的目的。

四、确定整本书主旨要点,树立时代精神

与小说相同的是,整本书阅读中对主旨这一要素的通透理解,才是戏剧体裁下整本书阅读的关键性所在,读懂了主旨,能够在主旨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联系时代背景的变化来对文章进行辨析,才是真正在基于阅读基础上的再造。因此,在确立整本书主旨要点的基础上,联系作者背景、戏剧发生的故事背景,在理解主旨要点的基础上联系自身,树立起自身对文本主旨现代角度的主旨再造,才是整本书阅读后所应该达到的应有之义,虽然对高中生而言,因其自身的内心历练以及和平年代下的经历限制,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自身对书本的阅历达到对文本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男女自由恋爱下凄美的爱情悲剧,通过更多整本书的阅读,可以发现古今中外家庭对男女婚姻方面所作出的诸多阻拦,但是与中国式《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比,故事虽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却全然有着不一样的结局设定。如此,不仅是基于国家文化差异下的必然,也有着古今时代制度下的偶然性,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下,围绕其主旨要点,让学生展开探讨,再联系当前时代要求,开展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想法与见解,在帮助学生理解整本书主旨要点的同时,理解同时代下树立的精神以及不同时代下文学作品背后更多的深层次含义。

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探讨了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其意义和作用很大,同时我们借此可以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去革新我们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互长,目的是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体裁主旨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主旨演讲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