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

2022-02-23 00:00范尊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质数字化

摘      要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几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在国家强力推动下,经历了个别示范引导起步、系统配套的资源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全覆盖、优质资源全面提升的智能2.0时代4个阶段,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还存在优质资源相对不足、资源共享壁垒重重、个性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提升资源品质,加大开放互动,逐渐实现因材施教,实现无障碍共享与共享的均等化、普惠化和便捷化,将是当下和今后主要的努力方向。

关 键 词 基础教育  优质资源  数字化

引用格式 范尊娟.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2022(04):21-24.

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所有优质内容资源及以技术软件、系统平台为主的工具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加上相应的政策指导与管理运行机制等,构成本文考察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典型示范与远程推广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是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利用的起步期。国家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全社会的开放式教育网络,到2000年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政策强力推动下,计算机技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长期沉睡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纷纷被开发成各种学习软件与教育节目;1987-1990年,全国中华学习机教育软件评审委员会连续四年从全国征集教育软件,从中评审出150多个优秀软件推广使用,成为当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优质数字化资源。学习机大量使用,计算机逐渐普及,广播电视等远程方式辅助教与学,信息化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整体上水平较低,处于起步阶段。

2.发展阶段:体系建设与跨越发展

2000-2010年,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利用走出个别示范的零星模式,向体系性建设迈出了一大步。系统配套的平台建设成就突出,初步建成系列配套的、可初步共享的优秀教学课件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资源库建设概念首次提出并有较大进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迅速普及,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特征。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是一个重要推手。教育部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中小学优质教育软件资源,2001年初共有412种教育软件资源通过评审推荐给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选用[1];2003-2006年又开展了三轮征集、遴选、推荐优秀课程资源工作。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相关企业纷纷和地方学校合作,共同开发,建立专业的资源平台,建立起省、市、县、校各级资源库,资源建设的本土化有较大进展。中央电化教育资源馆等资源库、科利华开发的教育软件系列、清华同方的CNKI期刊库、中文在线的数字图书馆、K12教育网、北京市教育资源网等,资源类型几乎全覆盖,成绩显著。但基础教育网络资源信息垃圾还较多,动态资源少,深层开发不足,条块分割等问题还较严重;加强资源整合,加强深层开发的力度,提高资源的知识含量,仍然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迫切要求[2]。

3.繁荣阶段:全面提升与共建共享

2010-2018年,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数字化建设呈现大繁荣局面。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的、动态更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数字化信息技术设施逐步完善,普遍共建共享成为可能。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和应用成为重点,资源供给能力、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及对教育教学应用的支撑能力、机制创新能力均得到较大提升。国家开始把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等措施作为“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和“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重磅推出,夯实了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驶入快车道。优质资源建设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转型;实现了异构数据库资源的在线预览和资源推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得到遵守贯彻,规范化的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完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等广泛普及,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不断推陈出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局面。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均衡发展的教育公平概念提出并被高度重视;初步建立起包括基础性资源、个性化资源和校本资源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普遍共享;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智能导航”“资源超市”“优质资源班班通”等多种形式向边远地区辐射,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大力开展“互联网+”行动,采取云计算工程等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基本形成稳定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供给模式,能够为4000万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实现国家平台与25个以上省级平台及若干市县级平台互联互通、协同服务[3];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多次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以及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学微课征集展示活动”,储备了丰富的优质资源;2016年资源信息服务推送达到千万条,其中免费资源500万条、超市资源和应用12000条[4]。全国各地也积极响应。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广泛征集全國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活动;2018年贵州省搭建起拥有1303本教材资源、包含2万多节微课的优质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全省1.2万所学校、80万教师和800万学生的需求,并与国家资源平台无缝对接,空间互通、资源共享[5]。

4.智能2.0阶段:互动再生与融合创新

2018年至今,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互动再生、融合创新的智能2.0时代。传统技术日趋完善,新型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异军突起,各类各科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数字化成果充分汇聚,尤其是国家遴选出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示范课、“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典范”等全面推广,覆盖义务教育所有阶段、所有课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数字教育平台,为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基础。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开发与利用纳入信息化2.0行动与2035年远景规划。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等未来教育信息化八大“实施行动”中,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被提升到实施行动的首位。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八大理念正式提出,人本思想受到重视,人文内涵增大,教育公平问题凸显。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作为推进“教育+互联网”、深化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战略工程。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开始进入查漏补缺阶段,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资源不平衡问题得到进一步关注,全面发展、尽量实现无差别的教育公平的目标提出,均等化、普惠化和便捷化[7]成为普遍追寻;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2020年2月17日正式开通,面向1.8亿中小学生免费在线使用;到2020年,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接入各级平台184个,整合开发学科数字资源6948学时;到2021年6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已晒优课接近1700万节,与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科教材配套的资源5000万条,共建课例2010多万节[6]。各地也都发展迅猛。《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8》顯示,2018年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名列全国榜首,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到2021年4月,之江汇教育广场互联网学校、教师发展网络学校和家长网络学校,汇聚共享500余万条优质资源、1436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5.2万个微课资源、2960节部级优课和6866节省级优课[7]。

202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此,建立数据资源产权的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等等,这一切都为今后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优质资源的匮乏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常新的体系,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特征,产生不同的诉求。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从前的那些被视为先进的、尖端的技术与设施,那些被视为理想甚至完善的资源库,很快就演变成下一轮发展的基础、起点和动力,甚至落伍被淘汰。此其一。其二,优质资源原本就不够丰厚,不够周全。从基本面上看,有关教育方针、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一些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梳理界定及其与教育实践的对接,还有不少需要反思的地方,这方面的资源不足。从个别点上看,素质教育等关键要素尚未发展到自觉阶段,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资源不足。学科建设不均衡,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的数字化资源相对丰厚,其他学科资源相对匮乏,艺术、体育类资源则更为薄弱。

更为关键的是资源本身的含金量(即可持续可再生资源)相对不足:关于信仰信念、价值观人生观、诚实守信等对教育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培养智能时代复合型创新人才所必需想象力、创造力培养资源,以及理性、批判、怀疑、探索、独立思考精神等内容资源相对不足;培养有厚重悲悯情怀和仁爱精神的资源相对不足;培养有现代法制意识、契约意识的资源相对不足;培养正直人格、独立人格所需要的自由精神、平等精神等资源相对不足;盘活基础教育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开放、互动、再生资源相对不足,动态生成相对困难;忽视文化本身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意识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以及信仰信念与价值观人生观等真正要义方面的资源。

2.资源共享的不足

各类资源之间因技术壁垒存在割裂、割据现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领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实现“无障碍共享”还有层层关隘。拥有不同的技术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利益开发主体本身客观地存在信息技术水平不齐、技术标准各异、自我保护等问题,从而加大了共享成本。国家、社会、学校等三者之间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规范、明确和完善的地方。如何进一步厘清政府指令下的强制执行与政策指导的利益驱动之间的关系,使责任清晰,分工明确?如何避免相互推诿,杜绝重复浪费,使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高质量运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

3.个性化资源的缺失

根据学生的天性、个性、特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以提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这方面的资源相对不足。目前,资源建设设计的对象一般处于同一水平层次,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数字化模式本身又容易导致千篇一律,针对最广泛受益群体的基础性资源偏多,具有拓展性的个性化资源偏少;从各大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平台提供的资源检索导航分类可以看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主要以支持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提供与课本教材配套的资源较多,服务于学生独立学习阶段适合个体需求的资源较少;在资源种类上,当前最多的是素材类资源(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而知识类资源(网络课程、数字教材)、扩展类资源(虚拟仿真系统、教育游戏、学习网站)和工具类资源(数字图示、教学工具)较少[8]。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虽然在理论上有突破的可能和技术上的支持,但由于个性化资源的短缺,并没有真正根据每个体特点取得根本上的突破。

三、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利用问题的解决

1.强化顶层战略设计

基础教育既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也是提高国民基本素养、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社会教育的主要手段。因此,强化受教者的认知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其思维能力、行动能力、创新能力十分关键。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顶层的设计与推动,尤其是价值观等导向性资源配置、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举足轻重。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系统中,国家和政府扮演着最顶层的战略制定者角色,决定着政策、法规、理念、技术、资金、现实、公平等多个系列因素,发挥着指挥、统筹、推动、引导、评比、验收、推广、奖惩等作用。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性、普惠性、公益性、去商业化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指导作用,进一步规范标准,健全制度,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服务架构,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免费共享资源,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2.推进资源内涵优化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满足教育需求和目标的程度,以及可重复性、易用性、时效性、便捷性等构成评价其质量高低的标杆[9]。开发以智能再生、融合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可便捷共享的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当下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主要任务。必须进一步丰富提升基础教育资源的含金量,挖掘可持续人文资源、可再生动态资源,尽量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率。加强基础教育基本理论层面的资源建设,并尽量使之能够指导教育实践并与现实实践相对接,切实做到知行合一。针对大面积存在的信仰危机、诚信危机、情感危机、心灵危机问题,加大信仰信念资源、价值观人生观资源、诚信诚实资源、人文关怀和仁爱精神方面的资源比重,寻找走出心灵沙漠、情感淡漠、价值躺平的有效資源。加大现代法制意识、契约意识、自由精神、平等意识等稀缺资源比重,培养遵纪守法、尊重他人、自我保护、平等接物、自由处世、身心健全的现代意识。加强素质教育资源建设,加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理性、批判、怀疑、探索、独立思考精神等资源的比重;理清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手段等基本要素;加大提升个体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健全身心人格资源的比重,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加大开放性资源比重,使之具有互动性、动态生成功能,使教育者能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开发,从而生成适用性更高的新资源,而新的更高的资源在后续共建共享中,将会继续被个性化修订完善。

3.推动全面开放共享

要实现“无障碍共享”,必须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可操作的技术标准规范,并建立全国统一的、便捷的准入制度;各级政府督促各种办学力量严格执行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对于前期投资巨大的技术开发主体或资源开发主体,实行国家购买服务,或予以补贴的方式;整合一切可持续发展、可智能再生的最优资源,实现异构数据库资源的在线预览和资源推送;打破技术壁垒,贯彻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完成规范化的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切实实现自由对接与联通,做到无障碍共享,充分共享,平等共享。

4.提高个性化资源比重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爱好与特长,个体之间千差万别。必须辩证地看待取长补短与扬长补短两种教育方式,坚决反对那种牺牲个性,扼杀好奇心,最终导致千篇一律、身心残缺的同质化废品的教育制度;必须改变以往面向用户群体单一和被动的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开展根据信息用户定制的特定需求而提供的特定服务,挖掘隐藏的用户需求信息,发展主动推进式的服务[10];进一步完善“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随着基础教育优质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互联网科技与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发达,个体特殊培养方案订制将不再困难,符合个性特征、符合个体身心特征、符合个人学习规律的因材施教将逐渐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陈莉.我国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2(03):46-49.

[2] 范尊娟.我国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开发问题探究[J].图书馆论坛,2004(03):142-144.

[3] 教电馆23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16-02-19).http://www.moe.gov.cn.

[4]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3年11月教育信息化工作报告[EB/OL].(2014-01-10).http://www.cniicom.cn.

[5] 景应忠,朱梦聪.贵州800万学生乐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N].中国教育报,2018-12-21(001).

[6]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2018-02-09).http://www.moe.gov.cn.

[7]之江汇教育广场——汇聚教育资源、优化教育供给的大平台[EB/OL].(2021-04-04).www.youjidi.net.

[8] 冯雪晴.基础教育数字资源供给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0.

[9] 陈丽,李波,郭玉娟,等.“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05):5-12.

[10] 范尊娟.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如何满足个性化需求[C]//图书馆的区域合作与共享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4-128.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优质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