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效果分析

2022-02-24 04:33周永添
人人健康 2022年2期
关键词:瑞舒伐高脂血症脂蛋白

周永添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榆中 730100)

引言

高脂血症属于血液疾病,在临床常见度较高,受到脂质代谢异常影响,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因为脂质主要以蛋白质方式存在,不溶于水,由此引发高脂血症,并且可进一步诱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血液中脂类物质主要有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当患者患有高脂血症后,将会导致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升高。作为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临床较为常见,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将会直接引起心肌梗死,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严重。针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临床主要应用他汀类药物完成治疗,能够使患者血脂水平异常情况得以改善,治疗效果显著。以往临床他汀类药物多使用辛伐他汀,可有效抑制HMG-CoA 还原酶,促进胆固醇合成含量减少,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微粒总数,但是该药物需要借助肝脏代谢,药理活性才能够得以有效激发,并且药物半衰期相对较短,临床效果相对不理想。近年来,临床转而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心血管疾病,该药物作用机制与辛伐他汀基本一致,但是具有更高的耐受性,药物应用安全性较高,在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同时,还能够促进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提升,与辛伐他汀相比,该药物半衰期更长,综合效用显著。本文于本院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2 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双盲法分组,观察组(n=31)性别:男/ 女=19/12 例,年龄(56.95±4.15)岁,病程(5.52±1.63)年。对照组(n=31)性别:男/ 女=20/11 例,年龄(56.86±4.19)岁,病程(5.53±1.65)年。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与冠心病、《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诊断标准相符,已确诊;(2)依从性良好,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本文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合并肝肾功能障碍;(3)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4)严重心律失常;(5)合并精神类疾病,沟通异常,患者依从性较差;(6)在半个月范围内,服用过降脂药物。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片,20mg/次,1 次/d。观察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次,1 次/d。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显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无效:未达到上文标准。

(2)炎性细胞因子:记录两组患者CRP(c 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为80.65%,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n(%)]

2.2 炎性细胞因子

观察组CRP 水平为(15.09±3.46),IL-6 水平为(10.02±2.63),对照组CRP 水平为(20.68±4.30),IL-6 水平为(16.12±3.15),观察组CRP、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炎性细胞因子()

组别例数CRP(mg/L)IL-6(pg/ml)观察组3115.09±3.4610.02±2.63对照组3120.68±4.3016.12±3.15 t 5.8648.648 P 0.0010.001

3 结论

高脂血症发病后,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将会直接影响全身动脉,但是与正常人相比,受到脂肪代谢紊乱影响,高脂血症患者脂质水平相对较高。因为脂质不溶于水,并且只存在脂蛋白形式,因此,高脂血症也被称为高脂蛋白血症,以发病原因对该疾病进行区分,可具体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受疾病影响,还会增加患者冠心病发病风险,由于血脂过多,将会出现血稠现象,在血管壁上有大量小斑块沉积,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在血管堵塞的情况下形成冠心病。目前临床主要以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首选。

在心血管疾病中,CRP 属于重要炎性标志物,当患者处于炎性反应期间,CRP 含量增长可超过1000 倍,并且常见于疾病炎症患者中,属于非抗体型蛋白质。因此,针对心血管疾病治疗,可对患者血清CRP 含量进行测定,进一步明确患者炎性反应情况,了解患者预后情况。对于存在炎症反应患者而言,CRP 临床价值十分显著。以医学研究深入发展作为背景,大量研究均证实了冠心病与CRP 之间的关联性,其能够推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以及发展,并在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斑块破裂中贯穿始终。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当患者患有冠心病后,其CRP 含量将会升高2 倍以上。目前,经有效研究后,在冠心病中,CRP 已经被视为独立危险因子,因此针对冠心病患者而言,CRP 属于重要预测指标。IL-6 属于细胞炎性因子,效能多样,通过结合受体,借助糖蛋白,能够激活氯氨酸蛋白受体,有利于活化基因,进一步提升效能。另外,IL-6炎性因子还能够调节CRP 合成,并进一步调节肝脏急性期反应,诱导血栓形成,强化心肌细胞粘附作用,加重患者心肌细胞损伤,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针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IL-6 属于独立危险因子。

结合本文研究,为观察组患者提供瑞舒伐他汀治疗,该药物属于新型他汀类药物,可对患者肝脏部位进行作用,提高低密度脂蛋白代谢能力,使脂肪内合成被抑制。经动物实验发现,应用瑞舒伐他汀,在肝脏摄取率方面相对较高,并且存在选择性,可有效减少胆固醇含量。同时,瑞舒伐他汀不具有较高脂溶性,经选择性,能够主动运输到肝细胞中,与HMG-CoA 还原酶相作用,因为该药物具有水溶性,不会与其他药物相反应,在减少血脂浓度的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

除此之外,瑞舒伐他汀应用还具有以下优势:

(1)该药物抗炎作用明显,应用后,能够缓解患者炎性反应,使CRP 浓度下降。同时,还能够阻碍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抑制细胞活化因子释放进程。

(2)该药物有利于保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有利于提升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促进内皮细胞保护。

(3)该药物可实现稳定斑块,通过控制血栓形成速度,实现斑块生长抑制,减少血管细胞受到的损伤。在使用过程中,瑞舒伐他汀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等,但是发生率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医务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加以合理观察,做好相关不良反应预防工作。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96.77%)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 水平为(15.09±3.46),IL-6 水平为(10.02±2.63),对照组CRP 水平为(20.68±4.30),IL-6 水平为(16.12±3.15),观察组CRP、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瑞舒伐他汀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炎性指标,可有效满足患者实际治疗需求。

综上所述,针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借助瑞舒伐他汀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炎性反应程度得到缓解,治疗安全性较高,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瑞舒伐高脂血症脂蛋白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高脂血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用于冠心病治疗疗效对比
食物不耐受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社区健康促进模式降低老年高脂血症的效果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
结节性黄瘤并发Ⅱa 型高脂蛋白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