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2022-02-25 00:40肖唤元赵璐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总书记历史

肖唤元 赵璐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异常活跃、值得高度警惕的错误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论调的批判,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包涵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本质;坚持整体性历史观,反对割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坚持人民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批判和抵制“全盘西化”;坚持挖掘历史价值,反对“历史虚无论”等五个方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有理有力地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关键字]习近平;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核心要义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2-0004-06

新时代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斗争必须批判和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异常活跃的、对主流意识形态危害较大的错误社会思潮之一,必须从理论上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本质,在实践上探索有力的反击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发出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强音,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时而起,也不会突然消逝,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与其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并且要深刻地认识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正视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斗争,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本质,采取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一、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险恶用意,必须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严重后果。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对马克思主义,企图从思想根源上彻底瓦解人们的信仰,抽空实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变换手法,采取各种更加隐蔽的渗透方式在意识形态领域扰乱视听。马克思主义被历史虚无主义诋毁和污蔑,一度被称之为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一系列曲解真相、颠覆历史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企图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所使用的这些手段和伎俩,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史观出发,对其背后藏匿的一些政治图谋进行深刻彻底的揭露,并反复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本质。“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事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2]。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将矛头直接对准马克思主义,其真实目的在于做足一切舆论准备否定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心主义观点解释世界,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从主观意志出发随意编纂历史,将历史“碎片化”“虚构化”,企图通过虚无党史、国史、军史,最终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二者之间的纷争实际上在于历史选择论和历史决定论之间的博弈:历史虚无主义凭借主观臆想、编造等手法混淆视听、妄图改变正确的历史认知。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人类历史的全部发展进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历史也会发生多种可能性。在这些可能性面前,人们面临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选择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历史的发展和结果也自然而然面临着多种结局。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历史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因此他们试图在这样的条件下用唯心史观消解乃至取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历史选择的随机性、历史认识的非决定性和历史事件的不可预估性来否定历史发展的不可避免性、否定历史规律的非主观性,进而认为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与此相同的还有理性及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则恰恰相反,认为历史是不能被任意选择的,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人类虽然拥有选择其历史活动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历史必然性中蕴含着历史选择。如果按照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以一种静态的、局部的、刻板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历史,就无法看到历史发展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行为也完全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本质,深刻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3]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认识和看待历史的问题,即以唯物史观作为方法与立场,提升自身唯物主义素养,同以唯心史观为代表的错误史观划清界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用历史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解释世界,为科学地认识历史虚无主义,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的陷阱,进而掌握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要敢于亮剑、主动出击,及时帮助人们澄清思想困惑,积极与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限,旗帜鲜明地与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思想斗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

二、坚持整体性历史观,反对割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了一个政党是否成熟。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顺应历史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做出科学的历史选择。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坚持整体性历史观,反对割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碎片化对待历史,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4]。人类社会历史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是在已为前提的、直接碰到的,从前人承继下来的前提下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在已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规律具有稳定性、客观存在性的特点。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总结好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规律,不能任意割断其内在联系。历史发展不可分割,必须将某一具体的历史放在历史发展过程的整体中,厘清其前后联系,深刻把握其内在关联。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为了否定党史国史,刻意割裂新中国的历史,以改革开放为界,将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历史对立起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在割裂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虚无国史。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形而上学地割裂了历史时间的连续性,还否定了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无限放大,竭力贬损我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所付出的努力,甚至恣肆夸赞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和制度,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进行褒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5]。之所以会出现两个时期相互对立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断裂了历史链条,揪住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不放。其目的是否定新中国的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因此,不能用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否定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探索,尤其是不能否定党在这一时期所积累的宝贵物质基础、制度基础、经验准备;也不能用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探索否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辉煌。“历史的联系是不能隔断的”[6],历史虚无主义孤立、割裂地看待历史是不可取的。两个历史时期一定是统一的、一致的,不能相互否定,割裂开来。错误的历史观会导致历史的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相悖,正确探索历史的方式是不断总结、继承和发展,坚持整体性历史观,全面准确把握历史原貌。

习近平总书记从多层次、多角度论述和解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强调掌握好历史发展主线。他十分注重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并利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对历史虚无主义随意隔断历史联系、违背历史规律的言论和做法进行了有力批判和回击。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也不例外。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并不由任何人的意志来决定。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强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提出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7],不能像历史虚无主义那样对历史进行随意裁剪和拼接,片面孤立地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是要以全面、客观的态度看待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进程。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事实,紧紧围绕历史发展主线,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本质。

三、坚持人民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关于谁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一问题,不同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们尤为崇奉和追捧英雄史观。实际上,英雄史观以社会意识为出发点,否定社会物质生产的“第一性”作用。在蔑视真正促使社会发展的人民主体作用的同时,忽视其实践性,将社会发展的进程全部归结于所谓英雄人物,抹杀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不同,群众史观以人民为中心,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决批判历史是由部分英雄人物缔造的错误论断。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8]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实现人民的需求和愿望为己任,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誓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提到,“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9]127,“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人民创造的”[10],“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11]。这些论述的重大意义在于,把党领导人民打下的“江山”归功于人民,阐释了“人民之大”,彰显了党的光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力军,要紧密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尽管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是英雄人物完全创造了整个历史,把活跃在历史前台人物的作用绝对化,但面对党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犯的错误,历史虚无主义者会无限放大,彻底抹杀和否认领袖人物、英雄人物的正向历史作用,进而来否定由他们所创造的整个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大肆虚无党史国史,攻击、诋毁、丑化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带来了诸多思想问题,扰乱是非、混淆视听。他们以“反思历史”为名,借助媒体肆意歪曲甚至捏造历史,社会危害巨大。事实上,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历史事实绝不会由于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改变而发生改变。“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9]693。即便是英雄人物,其思想和行为也会受到年代特点、生产方式的限制。哪怕他们拥有极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卓越的指挥才能,也会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客观来说应理性地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防止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既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过失就彻底否认其能力,也不应抹杀他们的历史贡献,“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12]。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此表达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其思想和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唯物史观认为,整个历史是人民共同努力形成的。能够真正对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绝不是某个或某些英雄人物,而只能是人民,要立足于现实来把握历史走向,不能脱离人去探索历史。因此,应该看清英雄人物的行为所受到的条件限制,认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这样才不会走向否定或扭曲历史发展的错误,以防最终被历史虚无主义所侵蚀。我们党的历史是党和人民紧密相连、命运一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奋斗着的人民群众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奋斗,英雄人物只不过是对其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一部分人而已,而所谓的领袖人物也不过只是在人民中表现突出的杰出代表,并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我们必须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敢于坚持、善于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强大的政治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系列重要观点,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提供了理论遵循。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清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人物及领袖人物。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关于否认人民史观的错误论调。

四、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和抵制全盘西化论

中国传统文化优良、源远流长,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国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进程的记载、凝结和见证,对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3]。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血液里都流淌着独特的民族基因,这些因素都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13]。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的文化滋养,进入新时代,扎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做到固本强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糟粕的内容,宣称要彻底否定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同时极端仰慕西方文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多起源于海洋,所以西方文明一般被称作“海洋文明”或是“蓝色文化”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因此中华文化被视为“黄色文化”或“黄土文明”。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黄色文化”不如“蓝色文化”,中华文化最终必然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并运用个别特例来以偏概全地论证中国文明的落后、中国人的“愚昧”,公开否定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极力推崇西方文明。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由于内部机制的原因,导致文化的闭塞和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使得中华文化不断落寞。他们还利用近代社会中国的落后来论证中华文化的“腐朽”,将中华传统美德称之为“吃人的礼教”。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要使中华文化重焕生机,必须引进和效仿学习西方文化,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中华文化。揭开历史虚无主义虚伪的薄纱,发现其试图通过对历史的随意拼接、随意曲解和指责架空整个中国历史,从而破坏中华文明的本源,消除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向人们传播输送带有迷惑性、虚假性的思想观念,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纳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青少年正确文化观的形成。比如一些年轻人现在过分热衷“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不清楚中华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让我们淡化和遗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迷信西方文化,而文化虚无则会动摇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难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丧失文化自信,危害国家文化安全。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13]。面对传统文化被否定,我们必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丢掉传统。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正视现实才能开辟未来。要将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有机结合,做到弘扬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找寻历史基因,以此来拆穿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谎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13]我们首先要尊重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汲取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文化自信的缺失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肆意蔓延,文化自信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精神武器,也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精神堤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14]要旗帜鲜明地批判与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论调,采取有力举措夯实文化根基、维系好民族发展的“根”和“魂”。中华文化是日夜奔腾的精神江河,上下五千年沉淀的文化传统不仅滋养着今日之中国,也将让明天的中国焕发出更大的光彩。中华民族要跟紧时代,努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全新的蓬勃生机,使其更好地发挥精神纽带作用,努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诗篇。

五、坚持挖掘历史价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肩背相望、继往开来的过程,具有传承育人、正本溯源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治国智慧,认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15],并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16],“深入研究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作用”[17],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肯定了挖掘历史价值的重要性,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对历史及历史研究的重视程度。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从主观愿望出发,企图通过编写“新结局”来改变历史结论,出现大量脱离事实、违背规律等唯心主义思想言论。他们打着“学术研讨”“学术自由”的旗号到处蛊惑人心,缺乏最根本的是非观。有些人甚至主张“侵略有功论”,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发展,这种颠倒的历史观完全丧失了作为中国人的良知和气节。我们要清楚历史始终在记录着人类的发展历程,研究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知其来处明其去处,要求我们在寻根溯源中得出规律性认识,进而观照现实、远观未来、指导实践。历史是最好的“百科全书”,历史唯物主义者只有把握好历史发展规律,从历史对照现实,真正回到近代史、回到中国共产党史,才能掌握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性;只有把握全面客观的历史事实,才不会被历史虚无主义者误导。习近平总书记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坚持历史思维、把握发展大势,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独具特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彰显了独特的政治智慧和理论智慧。历史研究需要严肃公正的立场,更需要以当时的背景和标准为衡量尺度。而要挖掘和阐释历史价值必须重视对历史的研究,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善于从历史现象中真实地把握本质,获得真理;要坚持大历史观、深入研究史实材料;要联系背景、情境,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要注重对史料和文物的收集、整理和保护,让历史用事实说话,用历史事实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避免片面看待历史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对历史的学习,提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18]。其目的就在于希望人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智慧,能够深刻认识和遵循历史规律,看清中国实际,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青年学生发出学习党史国史的号召。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能够为引导广大青年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坚定新时代广大青年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提高抵御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能力,为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蓄力护航。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单纯的获取历史知识,更是要培育人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自信,能够在历史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教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想要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强有力的反驳和批判,只有知史、懂史,增强历史自信。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自信”,而“四个自信”皆离不开党的历史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9]。历史是现实的根源,要深刻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文化的土壤,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勢。中国的发展能够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始终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深刻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主动出击“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20],发扬民族精神。从历史中找寻“四个自信”的源头,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引导我们突破思维的枷锁,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本质,坚持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8).

[2]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3]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N].人民日报,2015-08-01(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4.

[6]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2).

[7]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1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1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14]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15]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5-08-24(1).

[16]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N].人民日报,2019-01-05(1).

[17]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7-22(1).

[18]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9.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建构路径研究”(20AZD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肖唤元(1988—),男,辽宁阜新人,大连理工大學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赵璐(1999—),女,辽宁阜新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总书记历史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
新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历史上的6月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