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2-02-25 00:40仲德涛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共同富裕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直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是在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在新时代,要深刻把握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全面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定走共同富裕道路,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使广大人民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关键词]毛泽东;共同富裕;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2-0026-0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把提升人民幸福感、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地位。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不倦的追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和实践,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存在某些局限性,但也为新时代我们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指导。

一、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就是在借鉴和吸收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论述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理论成果。

(一)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为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滋养。比如在《晏子春秋》中提到,政治权力是调整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圣明的君主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运用权力来消灭贫富差距,避免产生两极分化;《礼记》中关于大同社会的描写,表达了古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其中就蕴涵着共同富裕的思想。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均贫富”“大同”等思想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运用和升华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消灭私有制;二是只有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使人们摆脱普遍贫困的状态,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实现未来美好社会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等制约,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也不应该急于求成,应该坚持目的性和过程性相统一。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运用和升华基础上,在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和发展起来了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

二、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上,共同富裕的提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提出,“这就是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437。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深刻内涵

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就必须深刻理解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可以从实现所有人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实现渐进式共同富裕等三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内涵。

首先,共同富裕的主体是所有一切人都富裕。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中的富裕主体是全面的,是包含所有一切人都富裕。一是全体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十分了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较大,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首先是针对农民,即要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农村普遍摆脱贫困,实现农村内部的共同富裕。二是工人和农民共同富裕。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建立了工农联盟。随着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毛泽东深刻指出,要通过加强工农联系、乡村联系,促进实现城乡兼顾[2]1426,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工农业关系,保障城乡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三是沿海和内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约有70%的工业基础都分布在沿海地区。毛泽东提出必须要发展内地工业,加强内地与沿海协调。在“一五”期间,我国将156个项目中相当大一部分放在中西部地区。到20世纪60年代,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工业布局,毛泽东又提出“三线建设”思想。通过“三线建设”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其次,共同富裕的范疇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缺一不可。毛泽东认为,共同富裕的内容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两者缺一不可。毛泽东指出,一个现实生活的人既需要物质生活丰富,还要过文化生活[3],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共同富裕是要实现物质生活的丰富。只有给广大人民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能更加有效地领导团结和组织人民。因此,无论在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毛泽东都非常关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要实现精神生活的丰富。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但仅有物质享受还远远不够。实现精神生活丰富不仅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而且可以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启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时,毛泽东认为,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规划,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几十年,促进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大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2,这样才能为共同富裕夯实基础。在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中,共同富裕应该是既包括物质生活丰富,又包括精神生活丰富。

再次,共同富裕的方式是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渐进式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初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因此,要实现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强大的转变,就需要一个渐进式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指出,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要经过人民的努力奋斗,要坚持不懈,要用几十年时间,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起来[2]775。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式历史进程。

(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要依靠工业化、科技、思想政治教育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丰富,才能实现共同富裕。1955年10月,毛泽东深刻指出,如果是农业国,是谈不上富强的[1]495,要实施工业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因此,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首先,依靠实现工业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工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工业化水平不高。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在党的八大的开幕词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4]117,还进一步指出我们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抓手就是实现工业化,促进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其次,依靠科技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毛泽东高度重视科技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指出,生产关系的变革可以提升生产力,但是如果不重视科技,生产力无法提高[5]351。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来看,毛泽东也非常重视科技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他指出在四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作用,通过科技发展,来实现“四个现代化”。

再次,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目标。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毛泽东指出,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将正确的理论武装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会使理论变成巨大物质力量[1]320,进而促进物质世界改变。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毛泽东还对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提出了主张,认为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一方面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教育,避免“空对空”,避免脱离实际,避免干扰党的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遵循客观规律、依据客观条件,避免唯心主义。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并不是必然产生共同富裕,只有消灭剥削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首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前提。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共同富裕根本无从谈起。比如,在旧中国占人口80%多的农民没有自己或者只有极少自己的土地,也没有其他生产资料,广大农民为了生存,要忍受地主的剥削,勉强温饱度日,实现富裕几近奢望。在封建剥削的压迫下,农民处于极其悲惨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根本没有条件,也绝无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才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同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我们党非常重视改善人民群众生产,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毛泽东曾经深刻指出,新中国一成立就要开展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和保障民生,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6]。总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为在中华大地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其次,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才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富两极分化,因此,要消灭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消灭私有制。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实现共同富裕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道路。毛泽东在1955年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就明确指出,农民共同富裕的唯一出路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一化三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到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这是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道路。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们要通过发展计划促进国家变强、人民变富,这个富强不是少部分人的,是人人都有份的[1]495。

再次,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在分配关系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毛泽东既反对收入过分悬殊,也反对平均主义。在探索共同富裕过程中,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过分悬殊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但是平均主义也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我们的分配原则既要反对过分悬殊[5]130,也要反对平均主义,不能走“两個极端”。一方面,毛泽东提出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注意坚持公平原则,不能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1957年后,毛泽东将商品货币关系等视为是资产阶级法权,并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法权,会使看似平等的分配关系出现公平问题,因此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对贫富差距程度进行限制,避免出现新的两极分化问题。另一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决不能实施平均主义,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物质分配;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认为平均主义会打击积极分子劳动和生产积极性,使积极分子丧失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劳动热情,向落后分子看齐[7],为了避免平均主义带来的问题,他主张用有差别的工资制来反映劳动者的劳动成效,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批判绝对平均主义是农业社会主义的偏向,并深刻指出“谁要是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那就是错误的”[2]131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时,毛泽东也多次强调坚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原则。

三、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对现阶段我国推进共同富裕具有指导意义。在新时代,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对我们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大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启示。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价值追求

实现共同富裕,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是党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所在。从党的初心使命来看,我们党一经成立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而共同富裕代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公平正义的主张。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致的,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目标。从党的发展历史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就是要带领人民推翻压迫,翻身做主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彻底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历史,这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同时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实现共同富裕得到大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等重要论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大批惠民举措相继落地实施,共同富裕目标继续迈出坚实步伐。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蕴涵着对实现共同富裕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开启全面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牢记初心和使命,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

“共同富裕”一词中“共同”反映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富裕”反映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程度,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毛泽东按劳分配思想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既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也重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认为社会变革也会对实现共同富裕产生深远影响。在新时代,我们要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也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只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处理还好收入分配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要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三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要坚守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体制机制,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四是要促进城乡和区域共同富裕。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动能,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促进重点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推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推进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高质量发展,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区域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五是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使广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三)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用辩证思维处理问题

毛泽东按劳分配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比如要坚持物质丰富和精神丰富相统一等。在新时代,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坚持运用辩证思维来处理收入分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两个文明相互协调促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因此共同富裕的要求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只有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建设好,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因此,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二是要处理好先富和后富的关系,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先富和后富,不要将两者割裂开来。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如果盲目追求“同步”富裕,很容易导致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最终会导致普遍贫困。同时,共同富裕要反对两极分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手段,这是实现共同富裕必经阶段,“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是目标,才是我们的价值追求。三是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又要做到“量力而行”,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尽力而为”强调的是目标和方向,表明决心和意志,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实现最好的结果,“量力而行”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要让共同富裕建立在可靠的社会条件上,促进共同富裕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83.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

[7]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71.

[作者简介]仲德涛(1981—),男,山东即墨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共同富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首发暨研讨会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出席会议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