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鼻余沈》里的反思

2022-02-25 00:26陈益
书屋 2022年2期
关键词:海国魏源图志

陈益

清咸丰二年(1852),始终蛰居乡间,半耕半读,已有四十一岁的左宗棠,总算得到机会,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手下,当了“刑名师爷”。两年后张亮基升迁为湖广总督,他复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干了六年之久。

曾国藩遇事宽宏大度,将左宗棠的才华看得很重。咸丰六年(1856)正月,由于曾国藩奏报左宗棠接济军饷有功,朝廷任命左宗棠为兵部郎中。几年后,偏偏在他没有意识到无数嫉妒的眼睛时,遭遇了樊燮事件。樊燮是永州镇总兵,他私役兵弁,挪用公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左宗棠按捺不住内心的愤忿,代巡抚骆秉章拟了一份奏折,劾请朝廷将樊燮撤职查办。谁知樊燮得到消息,反而向湖广总督官文诬告左宗棠。官文为人颟顸,还没弄清真伪,便将案子报到了朝廷。朝廷传左宗棠到武昌对簿公堂。咸丰皇帝甚至密令官文,“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

这件事,让朝廷上下无不为之震惊。许多有正义感的人上疏为左宗棠辩护,说明他是被诬告的,在舆论压力下,咸丰下达了“弃瑕录用”的旨意。于是官文不再催左宗棠往武昌对簿公堂,草草了结这件无头公案。

咸丰十年(1860)四月初一,皇帝有特旨询问曾国藩,当太平军“贼氛甚炽”时,能否令左宗棠仍在湖南本地襄办团练等事,抑或调任他职。曾国藩很快上奏,说明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前局势严峻,需要用人,起用左宗棠,他必然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不久,朝廷便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正式成为曾国藩的幕僚后,左宗棠回湖南募集兵勇,并开赴江西战场。没过几个月,左宗棠率领的军队就在江西连克德兴、婺源,士气大增。曾国藩专门为他和部属报功请赏,在奏报中追述了左宗棠历来的战绩,说:“初立新军,骤当大敌。昼而跃马入阵,暮而治事达旦,实属勤劳异常。”左宗棠因而晋升为候补三品京堂。

接下来的情况更具有戏剧性。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初二,曾国藩上奏恳请将左宗棠襄办军务改为帮办军务,朝廷立即照准。同年十一月十六日,曾国藩根据闽浙总督庆端、浙江巡抚王有龄之请,奏请派左宗棠援浙,并将在江西广信、广丰、玉山、饶州和安徽徽州等地的陆军及部分内河水师,统归左宗棠就近节制调度,使他拥有较大的军权。由于军事局势突然发生变化,此事被延搁了几个月。直到翌年二月,左宗棠终于受命为浙江巡抚,曾国藩几乎是竭尽全力把他推举到了浙江省最高位置。两年以后,左宗棠被授命为闽浙总督,仍署浙江巡抚。

然而,树大招风。立下赫赫战功的湘军,很容易被别人攻击而招致朝廷的不满。果然,一支支暗箭射来,令人猝不及防。

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从教训中领悟,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造成内讧的假象,以保全自己。他作过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辩证地写照了性格的两重性。辱中求荣,挫时思奋,正是他为官的策略。谁曾想,没过几年,被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左宗棠,在赢得了足以与之抗衡的政治地位后,居然与曾国藩大唱反调。同治三年(1864),公开宣布和曾国藩断交,从此不相往来。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恶,是晚清史上的一段公案,孰是孰非,即使到了今天仍然难以公断。冷静地看,两人的争执无非是为了公事,彼此间没有什么私怨。从知遇之恩考量,显然人们大多倾向于曾国藩。毕竟,在人生的几个重要节点上,左宗棠都得到了曾国藩的扶持。然而,无论在公堂还是私邸,左宗棠总是免不了骂曾国藩,说他假道学、虚伪,甚至在曾国藩死后还骂个不休。左宗棠脾气坏固然是原因,其实这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无比焦虑。曾国藩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一向心高气傲的左宗棠,不愿自甘弗如,乖乖屈从。于是,唯一的方式就是骂,偏偏又骂不出什么名堂来,因此在脸上留下了一道滑稽的污痕。

1841年6月,承担鸦片战争失败责任的林则徐被流放新疆,把自己编写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魏源在此基础上编写一部合乎中国人需求的世界概览。在此后一年时间里,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写成《海国图志》五十卷,1843年初版于扬州。1856年,魏源去世,一百卷本遂成为《海国图志》定本。

魏源看到了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提出了契合时代特点的主张,却没有在中国获得应有回响。那时的中国人并不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具有必然性,更不知道东来的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的本质区别。然而,墙内开花的《海国图志》,却香到了墙外。1851年的一天,一艘中国商船在日本长崎港接受入港检查时,被查到了三部《海国图志》,随即被当作违禁品克扣下来。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让《海国图志》传入了日本。三年后,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六十卷本,日本人争相购读。也正是在这前后,美国“黑船”叩关江户湾。日本通过谈判达成妥协,接受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国门。这之后的日本,既没有长时期沉浸在失败阴影中,也没有单纯地成为西方工业品的倾销地,而是很快“师夷长技”,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商业基础。日本学者井上靖说,幕府晚期之所以能发生“开国主义”思想,其契机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日本知识群体普遍阅读過传来不久的《海国图志》。

然而在中国,这本书却一直被束之高阁到洋务运动兴起时。洋务派上台后,发现了这本书,总理衙门要求印刷两千册。

当时,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为该书写下序言(收录于左宗棠文集《盾鼻余沈》),他说:“百余年来,中国承平,水陆战备少弛。适泰西火轮车舟有成,英吉利遂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并联与国,竞互市之利,海上遂以多故。魏子数以其说干当事,不应,退而著是书。其要旨以西人谈西事,言必有稽;因其教以明统纪,征其俗尚而得其情实,言必有伦。所拟方略非尽可行,而大端不能加也。书成,魏子殁。廿余载,事局如故……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鸦片之蛊,痈养必溃,酒过益酲,先事图维,罂粟之禁不可弛也……此魏子所谓人心之寐患,人才之虚患也。宗棠老矣,忝窃高位,无补清时。书此弥觉颜之厚,而心之负疚滋多,窃有俟于后之读是书者。”

盾鼻,即盾牌的把手。余沈,遗留的墨汁,指著述。盾鼻余沈,是左宗棠战争间隙的著述。“书此弥觉颜之厚,而心之负疚滋多……”自责之心,毫无掩饰。

猜你喜欢
海国魏源图志
一部书,两种命运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图志
漫画
300天冤狱谁担责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图志
失败也能卖钱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