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利用互联网手段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2022-02-26 21:29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培训信息

赵 煜

后疫情时代利用互联网手段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赵 煜

[厦门大学]

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发达的社会环境,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分析传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使用互联网手段来提供职业指导服务,提高高校职业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互联网手段;大学生;职业指导

2021年,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人才培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占据人们的生活,如何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是高校职业指导面临的新课题。

一、互联网提供职业指导服务的优势

(一)成本的低价性

虽然高校设施齐全,具有充足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施和高水平的师资团队,但是培训内容的研发、培训手段的创新、以及培训人员的管理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经费。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上,充分利用 “互联网+”的思维,通过互联网分享国内外前沿的培训资源,职业指导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指导理念和教学手段;学生也可通过网络接受线上的课程培训和管理,这极大地低了职业指导的研发成本、管理成本以及指导老师的再学习成本。

(二)信息的及时性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信息更新迭代速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过去,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参考的资料大多陈旧,且更新较慢,无法满足当前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技术恰好可以解决当前这种信息更新不及时、参考资料陈旧的问题。最新的招聘信息、就业动态、相关政策、应聘技巧等能够及时在移动终端进行更新,弥补书本上的不足,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当前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三)计划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学习背景、家庭情况、职业愿望等因素存在差异性,因此,提供职业指导服务的时候应该因人而异。在大数据时代,职业指导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根据科学、全面的测评报告,以及学生本人的基本素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对学生的学习成效,阶段表现进行考核和评估,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发挥指导方案的灵活性、针对性,达到指导效果的最大化。

(四)资源的共享性

当下有非常多的网络平台可以开展网络课程和实现学习资源分享,诸如微信、微博、MOOC(慕课)、易班优课等。通过将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和最新的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化。老师可以将培训课程录制成视频上传至网络培训平台供学生自行选择,同时,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将优质的学习资源分享到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五)学习的安全性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得到有效控制,在努力实现群体性免疫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出现疫情反弹的危险,疫情防控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针对这种情况,网络教学既能保障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外出集中学习存在的交通风险、接触风险。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缺乏贯穿全程的职业指导服务

高校职业指导是滴水穿石、耳濡目染的工程,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入校后学会进行自我分析和定位,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因此职业指导工作应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目前,高校多是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形式多以发布招聘信息、宣讲就业政策、开展应聘技巧培训讲座、进行毕业生心理疏导等内容。这样的职业指导服务犹如“临时抱佛脚”,不能将职业指导和就业帮扶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缺乏一条总方向和主脉络,对学生在接受职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认识、提升职业素养、树立职业价值观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职业指导服务是临时性的,缺乏全程的规划和系统的指导,难以达到最佳的指导效果。

(二)缺乏多样、优质的职业指导服务

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课堂授课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一般会安排3-5节课,虽然课堂上有系统的就业知识讲授和典型案例的分析,但传统的授课方式对授课老师的知识储备和讲课水平要求极高,一些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无法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缺乏同学们关注的实际问题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同时,高质量职业指导教师的匮乏阻碍了职业指导服务的高效进行。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配比往往只是在人数上达到了1:500,指导人员素质无法保证,大多高校是由分管毕业班的辅导员进行职业指导服务,这类人员也只有部分取得了职业指导师的资格,往往缺乏实际经验,难以真正达到职业指导的作用。

(三)缺乏满足学生需求的信息渠道

随着信息和技术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现有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无法匹配需求。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存在滞后性,并且大学生处在一个知识更新快、信息量交流迅速的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高校现有的职业指导平台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更新不及时,信息采集不够全面等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指导服务新途径

(一)开发功能全面的职业指导服务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发了就业指导方面的网站,但现有网站功能定位大多为发布实习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解读的主要阵地,而非功能丰富、定位准确,面向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服务提供平台。第一,开发功能完善的职业指导服务平台。专业的职业指导服务平台应该具备信息发布、政策解读、解惑答疑、课程学习、案例分析、资源分享、学生跟踪等功能。在现有的就业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实时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进行及时的更新;第二,平台上设置答疑解惑专栏。学生们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将自己应聘和职业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发布在上面,职业指导老师进行详细解答和专业指导,同时,问答内容全体师生可见,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就业信息库,有疑惑的学生不仅可以在线提问,还可以在搜索栏中搜索是否有类似自己遇到的问题,起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效果;第三,设置视频学习版块。网站上可以上传本校职业指导老师的培训课程视频,还可以转载国内外知名职业指导师的培训课程,此外,师生不仅可以观看培训视频,起到共同学习的作用,还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优质资源分享到网站上,真正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第四,开发学生全程跟踪功能。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制,系统可以记录下学生的问题、浏览的内容、访问的时间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得出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途中遇到的困难、所需的服务和学习的收获,因而不断对指导计划进行动态调整,最终实现职业指导效果的最大化。

(二)拓宽平等交流的职业指导信息渠道

互联网所具有的交互性、开放性、实时性、共享性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职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指导信息不足、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等诸多问题。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平等性和交互性强的特点,从单向传播模式逐步向互动传播模式转化。新媒体为职业指导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互动交流平台,使教育机构和学生能够建立平等的关系,通过网页、微博、抖音、B站、微信、QQ 等新媒体平台使得这种交流和指导得以实现。[1]一方面,职业指导师可以即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和案例;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与教师、专家及同学之间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交流,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这种传递交流不受时间、空间束缚,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2]

(三)健全“内专外兼”的职业指导师体系

当前很多高校存在职业指导师数量不足、经验不足、能力不足的“三不足”现象,为了解决当下这种棘手的现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服务,可以采取“内专外兼”的职业指导师体系,即以高校现有的职业指导师为基础,构建一支专职职业指导师团队,辅助一支以资深职业指导师、企业家、优秀毕业生等人的兼职职业指导师团队,两支优势不同、特点突出的团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同时,专职职业指导师团队可以通过线上与兼职职业指导师团队成员进行学习交流,兼职职业指导师由于本职工作原因,时间受限,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为在校大学生开展网络教学,不仅克服了时间、空间的困难,同时弥补了专职团队实战经验不足的劣势,更增加了师生交流学习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1]王玥.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媒体推进高校职业指导创新[J].学园,2014(18):43-44.

[2]邱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6):90-92.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培训信息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订阅信息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展会信息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