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2-02-28 06:42王冕
南方论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物质精神

王冕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01)

党的二十大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万众瞩目和海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下胜利召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同富裕”一词,共出现四次,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我们现在的共同富裕已取得新成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就包括“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为共同富裕的精神维度赋予了更深刻的时代意蕴。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和推动工作,把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顾名思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高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精神富足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完成了消除了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2021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完成后,举国上下开始向着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个需要全体人民接续奋斗下的社会,我们可以称其为“共富社会”,它是与已达成的“小康社会”相衔接的一种社会发展阶段,更是使全体人民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重要阶段。

一、准确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的崭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是面临两个大局交织,依然需要勇攀高峰的阶段,是不断进行量的积累努力实现历史宏愿的阶段,更是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阶段。那么,强起来的重要方面就是使意识形态强起来,实现精神上的巍然屹立,所以“共同富裕”这个概念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不但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被提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其原因在于,新发展阶段下的共同富裕有着新的内涵,这个“新”就体现在不仅物质要富裕,更要在精神层面实现富裕,且伴随现代生活的深入,精神富裕变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扶贫先扶智,只有富了脑袋,人们才能拥有使口袋持续富裕的能力,只有精神脱贫,人们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财富创造。这里以宁夏南部在历史上有苦及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为例进行分析,西海固地区从2015年的底的5100元的人均纯收入,到2019年底的10363元,五年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1%,从贫穷到富裕,老百姓的脸上不由得洋溢出了幸福的笑脸,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就,正是因为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帮扶下办起了幼儿园、学校,让更多的儿童接受到了教育,让村民们学到了养殖肉牛、蜜蜂等专业技能,在“富了脑袋”之后,人们集思广益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从而“富了口袋”。显然,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中之重。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应答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本质变化,已经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间的矛盾。[3]对于现阶段而言,富裕起来的人民开始更多地追求在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所以保证人民能够享受生活的幸福感,感受精神生活的美好是关键所在。基于党的十九大以来这五年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4]但是相比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要意识到精神脱贫远比物质脱贫更重要,精神生活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巩固过去我们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重要举措,更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产生的新问题的时代应答。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体现

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即为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高低[5],精神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越是拥有高水平的精神生活,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和超越,必将使人类文明形态在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随之更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6]其中提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的双管齐下,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发展新形态,包含5种文明发展元素,比如社会、精神、政治、生态以及物质,是既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之所以称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体现在摆脱精神生活的物化,注重人的发展和享受,也就是说在这种新形态下,关注点从“物”转移到了“人”,从“物质生活”转移到了“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我们走出了一条与资本主义文明的价值观和内涵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资本主义物化世界中人沦为了“物”的附庸,在物化观念中的“人”只有依附于物,才有资格占有物,被活生生地套上了“物”的枷锁,其主体性被“物”所取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则是摆脱了这种物的束缚,使人成为了独立于物,有思想、有感情、有道德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用伟大的思想武装现代文明社会,促进各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持续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一步彰显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更为显著的优越性。

二、深刻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一)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对失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而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7]一旦打破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就会在各个群体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矛盾。例如,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面临着企业倒闭、公司裁员、居家办公的压力,学生面临着线上上课、考试、云毕业等各种不适,社会各个群体对于提高精神生活的意愿不强,缺乏内生动力。随之而来便出现了精神懈怠等一系列的现象和问题,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躺平”的现象,网络上称其为“躺平青年”,心理上也出现了一种“佛系”的心态,本应积极阳光、蓬勃向上的青年群体日益呈现出了消极病态的精神取向;在中年群体中出现了生活焦虑、工作焦虑,仿佛在各个方面都到了瓶颈期,使得自身的发展停滞不前;在老年群体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普遍缺乏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青年人被迫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路上,渐渐忽略了对于父母的精神关怀和自身精神生活的充实,这种出现在各个年龄段的精神危机警示着我们物质与精神生活处于失衡状态,相对匮乏的精神生活急需得到提升,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中之重。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在农村

“三农”问题作为农村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5%,这35%的人口要通过日夜辛苦耕耘,以保证65%城镇人口的口粮,但可悲的是35%的农村人口却远远晚于65%的城镇人口享受到发展成果。伴随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精神生活领域,相比于城市的精神生活发展状况而言,农村的精神生活发展状况仍然处于相对贫困阶段。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城市人口更注重的是中高层次的需求,即精神价值需求,而农村人口则更多注重的是衣、食、住、行等低层次的需求,即物质价值需求,造成农村精神生活水平低,这种现象既有内因,又有外因。从内因来看,首先,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低下,仍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观念,导致农村受教育程度较城市偏低,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高,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其次,农村的有些领导干部仍然是唯GDP论者,认为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精神文化建设不屑一顾,完全忽略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导致推动物质与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缺乏内生动力。从外因来看,首先,精神文化资源分配不均且质量不高,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层次低、活动单一的特点。其次,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无法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要。受农民思想意识落后、村干部的认知偏差和农村客观物质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地区实现精神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举步维艰。

三、不断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持续推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协调发展

马克思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8]他还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总而言之,精神富裕建立在物质富裕基础之上,物质生活制约并推动精神生活的发展,所以首先要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具体来讲,如果一个人每天考虑的都是衣食住行,如何实现温饱的问题,那么就没有时间和精力追求精神生活,或者说是没有可以支撑他追求和享受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正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0]。

精神富裕对物质富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国家经济新发展阶段,国家必须重视精神富裕的潜在价值。恰如邓小平所说的那般,“国家发展风气不改善,那么经济建设再好也毫无意义。甚至,国家精神落后反而会导致国家经济变质,任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整个社会乌烟瘴气,出现诸多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11]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回顾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百年光辉历程,更加坚定了我们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物质建设,为个人乃至全社会创造福利。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虽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在依靠力量上也相互区别。从特征来看,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同”不等于“同时、同步”,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同”由于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更体现出不同时、不同步的特点。从依靠力量来看,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依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力量,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依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精神力量的引领和浸润。所以,既看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联系,又能从不同方面把握其不同,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以物质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化资源、产品与服务供给

全社会要加大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提供品质不断提升、种类日益完备的文化服务[12],不然就会使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话。第一,优化城乡精神资源的配置。加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前提是寻找短板,补全不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加快推动各类精神文化资源的乡村普及步伐,让更多的人实现从接触精神文化资源,到热爱精神文化活动,再到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飞跃。第二,加强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村地区精神产品的总投入成本,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创作团队,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产品生产、创造评价机制和鼓励机制,进一步鼓励人民群众踊跃创造更高质量的,符合国家经济社会的精神产品,提升人民的精神内涵。第三,进一步系统优化乡村精神文化公共服务系统,高度融合城乡精神文化体系的融合度。加强相应文化基础设置建设,在增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用质量,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精神文化资源供给,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保障,进而从根本上享受精神生活。第四,建设一套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借助政府、社会以及社区力量建设相应的基础性设施,促进城乡之间精神文明的融合与资源互补,要举办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相关文化服务活动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来,开展多元的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息息相关,相互统一,必须要加强相应思想引领建设,做好社会舆论导向工作,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人民的畏难情绪,从而为整个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13]打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各大网络平台、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责任意识,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渠道传播。积极使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打造适合时代发展的文化产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链条架构起社会成员间的精神与文化交流,帮助社会成员思考与国家发展相关的问题,建立起一套文化传播机制,实现在公共舆论空间精神生产要素的交互共享。

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道德模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的人物载体,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比如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担心医院同事人手不够,用时4天3夜,骑行300公里返回武汉加班的最美逆行者甘如意;即便伤病缠身,也坚守讲台,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帮助无数学生走出大山的最美教师张桂梅。通过一个个榜样人物故事的讲述,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促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学习榜样并争做榜样的社会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无形中深入人心。

第二,扎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凝聚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智慧,是我国独有的精神标志。立足新发展阶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方式和呈现方式上予以创新,是当下解决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兴元素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从传播方式来看,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传播平台,让人们可以无时无刻地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提升了学习的便捷度,也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呈现方式来看,可以是直播讲解,在直播中进行互动、探讨,这种思想的碰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参与感,拉近了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还可以利用VR技术,置身于古代进行沉浸式体验,更深层次地强化人们对古今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价值共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增强文化自信,拥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同时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故事中的一分子,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小事汇聚起来,就是一篇篇生动的中国故事;第二,确立好中国故事由谁讲、对谁讲、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第三,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做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理论。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仅仅靠我们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外国友人和国际社会通过他们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通过生动的故事感受中国文化,感悟中国精神。这种多点联动,相互辉映的传播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守望道德、涵养心灵的主基调,精神交往的粘合剂,渗透在人们的交往链条中,为人们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给予明确的社会导向,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牢固抓住数字化改革发展新动能

第一,厘清何为数字化改革。数字化改革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把线下工作搬到线上,不是把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叠加到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更不是形式主义数字化改革,或伪数字化改革,而是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勇闯“深水区”的改革,是一场根本性、重塑性的变革。数字化改革是对原有工作机制进行优化,再用优化后的工作机制指导工作实践,从而实现提质增效;数字化改革还是以目标为导向,更加注重用户的需求,打破认知和数据壁垒,从而实现真正的创新跨越。

第二,回答怎么用好数字化改革。以浙江省一年以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为例,2021年8月11日,浙江省颁布了《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行动计划中鲜明地提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努力成为促进群众精神富足的省域范例”[14]。浙江省作为我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其起步之年恰逢数字化改革元年,数字化改革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同时也催生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新动能。纵观这一年,浙江抢抓数字变革机遇,强化数字化改革的强大牵引,建设了帮扶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等,打开了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新空间,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新生活,初步勾勒了数字化场景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幸福图景。2021年12月24日,在浙江省农博会上,不仅看到了多种多样的农产品,还惊喜地看到了更多、更丰富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可见,全新的数字生态大幅提升了农村精神生活品质。我们说改革永远在进行中,而数字化改革更是在加速进行中,相信未来数字化改革将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推广到全国,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教育资源通过数字化建设免费下乡,更有品质、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正向我们走来。

总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规划、分段实施。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坚持不懈、共同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定会达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伟大目标,定会唱响更加嘹亮的时代赞歌,定会绘出更加美好的时代画卷。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物质精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