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制造业企业税务风险及防范对策

2022-02-28 05:15王亚珠云南官房迈腾有限公司
品牌研究 2022年35期
关键词:税务税收管理

文/王亚珠(云南官房迈腾有限公司)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制造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税收是我国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制造企业发展规模的壮大,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会涉及较多的税目,同时我国的税收政策不断变化,导致企业的税务管理风险增大。因此,制造企业应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控,健全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树立正确的税务管理理念,提高税务风险防控力度,加强税务管理人才建设,减少企业的税务负担。

一、制造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一)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制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企业的税务风险越来越多,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税务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制造企业管理中更多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风险防控,同时在各级部门、政府单位中也更多运用网络信息共享的方式,随着纳税人数的不断增加,税务管理工作量也会增加,信息共享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税务风险管控的质量和效率。

(二)推进企业税务筹划能力提高

制造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税压力会不断增加,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应当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税务管理机制,加强税务风险管控,降低企业税收压力,同时制造企业在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对信息进行挖掘分析,为企业税务筹划方案的正确性提供基础。

(三)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制造企业在发展中会面临税务风险问题,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御水平,加强税务风险管控,促使企业严格遵守法律规范,避免税收违法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帮助企业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二、制造企业税务风险的类型

(一)企业申报纳税的风险

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根据法律要求依法进行纳税申报,在实际申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的税务行为,如企业在纳税中出现错误申报、延迟申报等情况,虚假申报税收是一种逃税、偷税的行为,企业将被要求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等多种方式的赔款,严重者甚至会追究刑事责任;企业在税收缴纳中如果税款少交会导致滞纳金损失,企业多缴纳税款可以退回,但是依旧会引起税务部门的关注;错误申报是企业管理者在税务筹划或者税收计算中对相关税收政策理解不够、计算失误等导致的少交或多交税等现象。

(二)使用发票凭证风险

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重要的凭据是发票,在实际税务管理中,制造企业会出现虚开发票、发票使用不合理等现象,导致发票作废、违规、冲红等结果[1]。如果制造企业出现各种不合规发票,经查实后将导致税款不能抵扣,需要补缴税款或滞纳金等;如果制造企业出现虚开发票行为,发票金额超过一定数量会面临严重的刑事处罚;对于发票冲红、作废等情况也会引起税务机关的重视,影响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

(三)违反税收政策法规的风险

制造企业在税务管理中为了降低税收负担,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如果企业在筹划中对政策的不当利用会导致税务风险产生。企业在筹划中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当,税收条件作假等行为,一经查出会导致企业受到税收罚款,例如,在税收政策中,高新技术企业在所得税税率中可以享受15%的优惠,企业在研发中针对研发支出会享受100%的优惠扣除,如果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弄虚作假,会导致税务风险发生[2]。

(四)税务环境变化导致风险

制造企业通常会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在税务处理中如果企业忽视环境影响,税务处理中与相关的政策不符,可能会导致企业多交或少交税,从而产生税务风险。同时制造企业在管理中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动,业务模式的变化,企业也应当随之变动税务管理方式,原来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企业发展,会导致税务风险产生。

三、制造企业税务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一)企业缺乏完善的税务管控环境

首先,制造企业管理者及员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税务风险意识欠缺。大多数制造企业在管理中会将关注点更多放在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研发等方面,对于税收缴纳、筹划等导致的风险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企业各部门员工之间缺乏有效配合,也会导致税务风险发生。

其次,在企业的税务管理中制度的不完善会造成企业税务工作监管不力,员工职责划分不清晰,增加税务风险。制造企业管理者需要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为企业税务风险防控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容更新不及时,使得对纳税筹划的规范性较弱,缺乏完善的监督管控。

此外,大多数制造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由财务部进行负责,缺乏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企业在税务工作中税务风险管控复杂性较高,专业的税务人员处理不当,而财务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最新的税务政策,在税务筹划中难以保障税务方案的科学性。

(二)企业税务风险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金税四期”实施,国家加大了税务管控,通过税务监管系统能全方位了解各地区的税务数据信息,因此各大企业也应当健全内部税务沟通机制,企业要注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交流,同时也要重视与外界的联系,企业外部的沟通机制主要是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联系沟通,目前部分制造企业缺乏完善的税务信息沟通机制,从而导致税务风险的发生。

一方面,制造企业内部税务信息沟通不够顺畅,部分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信息交换系统,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经常存在利益冲突,内部系统管理中未健全专门的税务模块,导致各部门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税务信息的传输存在障碍甚至传输不及时,导致信息错误等情况。

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应当经过税务机关的审查,如果不合格会被驳回,如果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税务机关与企业会对统一税收行为理解不同,企业在筹划过程中未及时了解税务机关发布相关的税收细则,企业在税收政策法律的应用上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会使得税务管理问题加大。

(三)企业税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税务工作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税务人员需要掌握完善的税务理论知识,还应当结合理论对企业的业务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对业务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分析,从而减少税务风险的发生。但是目前制造企业中,大多数财务人员从事相关税务事项的管理,导致税务管理水平较低。

在当前税收政策变动较快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员工提高对政策的敏感度,但当前很多企业财务人员担任税务工作,基本上财务人员以自身的业务为主接受继续教育,但对税务方面知识补充较少,加深了企业的税务管控负担,在面对复杂的涉税业务时难以准确进行分析应对,没有主动了解相关的税收法规政策,甚至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导致税款的额外缴纳等,从而导致税务风险发生[3]。

(四)税务风险监管不完善

随着“金税四期”到来,国家对税务管理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企业会面临较多的税收审计管理工作,目前很多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相关的税务组织建设不完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都会导致税务风险的发生。

一是制造企业在税务岗位设置上不够完善,企业大量的涉税业务都是由财务人员负责,财务人员通常在税务管理问题上既是执行者,又是税务监管者,身兼数职,由于岗位职责的不匹配,很容易导致税务业务处理不当,税务风险难以及时解决,税务风险监管结果会受到公平性影响,监督的实质性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在当前大数据信息化背景下,大多数企业会建立信息系统进行税务管理,税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相关应用程序获取税务数据信息,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但是一些企业没有建设完善的信息化平台,难以充分利用系统平台进行税务风险的监督,对业务过程中潜在的税务问题难以进行分析了解,信息化系统支撑力度不足。

四、制造企业税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推进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环境建设

制造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组织机构,并健全企业内部税务相关制度,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管理。

首先,将企业文化融入税务业务环节中,建立良好的税务管理环境。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各大企业涉税监控更加完善深入,企业领导者应当组织税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养成主动学习法规政策的意愿,提高税务筹划能力。

其次,企业要对税务业务处理方面相应的税务岗位匹配相应的税务管理人员,明确职责权限,涉税业务管理中税务检查、备案流程等工作都需要进行明确,根据内部特点制定税务管理制度,同时对内部涉税业务展开培训研究,明确因过失或员工失职造成的责任要求,保障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权限明确。

最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将内控管理融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中,避免税务风险的产生。制造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了解企业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税务风险,及时根据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调整,并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管部门履行税务监督职责,及时发现潜在税务风险,减少企业损失。

(二)加强内部税务沟通机制建立

制造企业管理者要改变企业员工的观念,督促每一个员工都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改变员工只顾自身利益的观念,要加强员工整体观念,实现与税务机关的有效沟通,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

一是企业要保障管理层与财务部以及其他部门之间没有沟通障碍,建立有效的税务信息沟通机制,例如,A制造企业管理者要求员工树立税务风险意识,允许企业财务人员与其他各部门人员互相参与涉税机制,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变被动为主动,能够实际管控面临的困难问题,降低涉税风险,同时企业上下级之间对遇到的涉税信息及时交流,避免信息不畅导致误解。

二是制造企业业务管理会涉及各个环节,企业业务的复杂性促使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信息平台,利用专业信息技术进行税务业务跟踪,同时要加强与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联系,及时了解当地最新的税收法律政策,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筹划,保持良好的税企关系有利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运行,降低税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税收法律政策的不断变化促使税务人员更应当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企业税务人员除了要有税务风险的防控意识,还应当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在日常工作中企业的涉税事项的处理会直接与税务人员的专业性相关,如果税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对税务政策的理解不够合理,会导致税务筹划的不科学。因此,企业针对不同岗位员工予以税务管理方面知识培训,由于制造企业生产周期较长,财务人员应结合业务情况,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素养有效处理税务问题;销售岗位员工在初次业务合作中要及时对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审查,避免因资料情况导致风险产生。企业可以在关键岗位进行轮岗,让员工之间相互监督,根据相关税收法律制度进行核算,保障税务管理内容的准确无误,对于工作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员工进行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奖励,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税务人员也要充分了解税收政策的变化,并结合企业的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在日常经济业务管理中,应当保障账目的清晰可查,及时足额保障税款的缴纳,提高企业的税务登记信用,保障各项事项按照税收法律执行,避免涉税风险。

(四)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监督

制造企业应当加强税务风险监督管理。制造企业税务风险贯穿于经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在风险监管中要注重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根据管理特点及时优化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同时也要发挥审计部门监督作用,定期对涉税事项进行审计。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管部门,及时向税务管理部门反馈相关业务的税务漏洞,并对税务管理措施提出建议,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外部监督机构进行税务风险监管,实现内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其次,建立完善的税务监督机制,在事前加强各部门的职责管理,并建立完善的税务审查制度,在审查过程中出现的税务问题要及时反馈,各部门加强联系定期审查税务处理情况,及时对税务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在税务监管中保障涉税业务过程中信息的通畅,及时进行信息分析,提高税务风险防控能力,还应当进行定期以及不定期税务检查[4]。

(五)加强企业税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税务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制造企业在生产各个环节,如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都会涉及税务风险问题,企业可以根据管理特点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税务管理的效率,实现税务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企业可以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化投入,利用ERP系统,更新税务管理系统等,将系统内部模块之间接口进行衔接,保障税务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避免产生“信息孤岛”情况。各部门员工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最新的涉税信息,在税务筹划中充分利用信息提供支撑[5]。同时企业还应保障数据系统的安全性,强化税务管理系统的访问权限,避免产生数据泄露等问题。此外,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实现税务信息共享,对企业涉税业务进行监控、跟踪,并采用有效的税务风险诊断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防范风险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制造企业的发展中税务风险管控是至关重要的,税务风险的管理与企业的税负负担紧密相关,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管理者的税务决策。在当前税务政策变动较大的情况下,制造企业税务风险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原因以及外部原因,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会影响到税收变动,此外还有企业的税务人员专业素养的影响,外部原因主要是各种法律、税收政策的影响,外部税务环境变化或对税务信息的理解不当等,也会导致税务风险产生。因此,制造企业员工要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意识,健全内部税务管理流程,完善税务风险评估机制,打造高质量的税务管理人才,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6]。

猜你喜欢
税务税收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税务动态
个人独资企业对外投资的税务与会计处理
论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
提升税务干部的学习力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