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

2022-03-01 02:57尤琼玉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2期
关键词:校本高中化学化学

尤琼玉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福建 永春 362601)

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本校学生具体情况所开发的课程。高中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学科,其学习难度也比较大。当前很多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不浓厚。这就使得核心素养理念在高中化学中落实的并不到位。校本课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本校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状况分析,学校能够以校本课程作为补充和延伸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学校要围绕着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积极探索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一、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扩充化学课堂的容量

国家课程中化学教材的设置都是经过高度提炼的。教材的内容设置偏于理论化并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这样的教材引导下,课堂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化学材料做支持。学生需要在足够的阅读材料中观察,分析和加工现象,然后深入理解相应的理论,再将理论通过实践应用到生活中。[1]这个过程是完整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完整过程。然而国家课程的材料设置是不足以支撑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扩充化学课堂的容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材料支持。

2.丰富化学课堂的教学形式

国家课程是开展高中化学课堂的重要指导。当前高中化学教材为了实现各个地域教学的课堂兼容性从而将课堂教学更多局限在课堂上。教材中的内容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形式被局限在课堂上,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则给化学课堂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学习机会。校本课程的设计可以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化学课堂引入到课外,通过社会资源的融合来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眼界更加广阔,立足于生活和社会,增加更多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所遵循的原则

1.与国家课程一致性原则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并不冲突,而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方面相通。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细化、补充或者延伸,它是对学生学习国家课程的巩固和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与国家课程保持相一致的原则,在国家课程构建的知识体系下所进行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处理。校本课程通过对化学知识体系进行趣味化、生活化以及实践性的处理,致力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探究国家课程,从而提升学生化学课堂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2.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原则

当前化学学科的教学主要是以育人为目标,围绕着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校本课程作为化学国家课程的补充,其设计开发的主要目标也应与国家课程保持一致。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围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进行。高中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始终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作为课程开发的方向,精选符合高中认知特点的课程内容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践,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化学思维,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2]

3.融合地域性特色原则

校本课程往往需要体现学校自身的特点。如果说国家课程是通识的化学内容,那么校本课程就是在通识课程指导下所构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校本课程是学校所开发的课程。那么学校就要重视化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将枯燥的化学理论结合地域资源特色进行课程设计。在校本课程中融合地域性特色能够帮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去探索研究深奥的化学理论,让学生能够将生活实践与课堂知识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明确以核心素养为主的校本课程方向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明确课程方向,然后在具体的方向指导下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首先需要明确以核心素养为主的方向。学校在课程的开发中要结合国家课程体系,紧紧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来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3]如以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为例,这个主题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物质的分类方式和标准以及物质的计量等高度概括的理论来进行设计的。国家课程的设计中更加侧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那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就可以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方向来进行本单元内容的开发设计。学校可以将关于本单元的课程设计目标定位为:第一,通过对物质形态和本质的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的观察来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第二,通过对本单元化学实验的操作探究来促进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形成;第三,通过对物质的转化、物质分散系以及公式的实验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素养形成;第四,通过构建本单元与生活实际内容的联系以及本单元知识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明确以核心素养为主的校本课程方向能够给学校的课程开发工作指明具体的方向。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具体的方向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程体系以及具体内容的设计。

2.借助数字化调研掌握学生的学习意向

校本课程是学校校本课程研发团队在国家课程体系指导下结合本校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研发的课程。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意向,从而实现对国家化学课程的补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唯一途径。数字化的应用给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这也就使得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需求也越来越广泛。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开发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意向。学校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数字化调研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如以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3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为例,在与这个主题内容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针对这个化学课程主题设计一个调研卷,然后征集学生的课程设计建议,掌握学生的学习意向。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也是有差别的。通过征集学生的学习建议,校本课程能够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对国家课程进行有效的补充,给学生的全面和深入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学生在校本课程中能够针对自己的学习短板进行补充,并且能够通过与国家课程不同的形式来多角度地学习理解化学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在更加贴合自身需求的校本课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

3.丰富阅读性内容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面

当前高中化学课程上通用的国家课程教材大多是围绕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来设置的。教材中的内容针对性强,概括性高,学生可阅读的内容比较少。如果将高中化学知识比作一棵树,那么国家课程教材中的内容就好比是数树干和主枝,校本课程就好比是分枝和树叶。学生想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除了需要国家课程的指导还需要校本课程的拓展和丰富。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要精选与主题的相关的材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儿。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设计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相关的阅读材料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化学信息,并对所阅读的资料进行思考加工,从而帮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认知。[4]如以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为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中,教师可以侧重从化学角度来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在校本课程设计中,学校可以选取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硫的应用的相关资料来纳入课程内容。通过阅读来帮助学生了解硫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危害,以此增加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在探索硫元素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时,学校可以选取历史上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如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在这样具体的阅读材料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到含硫物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让学生在相关材料的引导下对环境保护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丰富阅读性材料,校本课程能够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面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4.设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增加实践机会

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发现化学中的问题来深入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搜集资料和分析加工,学生能够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素养,促进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形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化学探究学习中能够促进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形成。而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然而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所依据的教材更多的是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介绍,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引导,这就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缺乏有力的依据。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任务的设置,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以及合作探究来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如以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9 金属与人类文明》为例,在与主题相关的校本课程设计中,学校可以布置这样的探究性任务“假如给你一个毛坯房,怎样的门窗和线路选材能够达到最经济实用的装修效果”。通过这个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功能以及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探究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个探究的过程能够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化学能力的综合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5.结合地域资源构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当前高中化学国家课程中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讨论研究以及实验探究所设计的。这种学习形式下,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是相分离的。校本课程则能够结合地域资源特色构建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加准确地掌握化学理论,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5]如以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8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和应用》为例,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人工合成化合物是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当教材中更加倾向对化学公式的研究学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平台帮助学生在生活内容中了解人工合成化学物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如在人工合成生产厂区的学校,学校可以借助当地的资源特色来组织学生对塑料厂或者轮胎制作厂进行参观学习。学生能够通过亲自观察和学习了解人工合成化合物的制作过程,并在工厂专业人员的讲解下了解人工合成化合物的各个制作环节的原理。通过亲自观察和学习,学生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够在直观的学习中内化知识体系,形成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要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

总之,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教学中需要重点探究的内容。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仅仅依靠有限的国家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结合当地的特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要明确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通过丰富的校本课程和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校本高中化学化学
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化学微型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