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儒家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2022-03-01 02:57龚光军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内涵

龚光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出现人情淡薄、思维冷漠、共情能力低、难以与他人形成积极正向关系等问题,在分析这类问题时,我们应抓住一个关键性视域——人如何看待他人,也就如何看待自己。由此,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下形成良好人际关系,首先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树立自身道德修养与形成积极正向的自我价值确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之中的交往原则,为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打好修养论的根基。传统儒家为这一修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本文便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现实含义谈起。

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与传统儒家人情观

1.“敬己”与“敬人”

谈论“敬”之于人的现实意义,需要从对“敬”义之溯源开始。“敬”在原始社会中的最初含义是对异己力量的敬畏之情,结合农业社会的现实生产劳作,这种“敬”便落实为对影响农作的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之后,随着传统社会由熟人社会逐步过渡到市民社会,君主的统治逐步取代了神灵对人的统治,由此“敬神”思想落实为“敬君”,人们在现实政治生活之中遵从君命、注重君德。之后,由周革殷命影响,“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点逐渐流行,君主同神灵相结合的神圣内涵有所消减,人们意识到君主“以德配天”的内涵,并开始转向“敬德”。在此基础上,传统儒家对于“敬”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构建。

儒家对于“敬”的内涵的新说明在于,“敬”在此从“敬神”“敬天”“敬德”等多种含义中抽象独立出来,“敬”具有了独立的道德含义。传统理论中,“敬”是对崇高的、正面的东西的一种积极态度,是依附于一定的支配性力量的一种个人情感与行为,“敬”于一个对象便说明个体对于这一对象具有附属性的内涵。与此相对应地,“敬”一旦从这些词语中得到抽象,便具有了独立的内涵,“敬”单独成为某一道德特性,而不需要通过依附于某些对象而获得自身的依据。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进行自身的理论建构时,对比前人相关理论,其理论构建中理性化、人性化的内涵不断被强调。

在此基础之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敬”之独立内涵进行了阐释。《论语》中,孔子有如下说法:“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这揭示了“敬”之两重含义。一方面,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敬”作为一种人对待自己的修养论内容出现。“敬己”,即是要求自我时刻反思自身的生命,一言一行都慎重对待、不可轻忽,要时刻保持自身道德的实现、生命意义的完满,只有真正直面自己的本真生命,才能够切实做到尊敬自己、实现自己。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的一切活动准则都需要基于对自己的生命恭敬、负责的态度,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之中面对诸种诱惑与选择,需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明白怎样的选择才是对自己负责、对自身的本真生命有利的,由此实现人与自身的协调与统一。另一方面,孔子之“修己以敬”又是一种现实的修养论,需要在人际交往的现实活动之中得到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个体想要“立己”“达己”,需要通过“立人”“达人”的实践进行锻炼与考验。人由己出发,逐步过渡到他人,在与他人的沟通、碰撞与协调的过程之中,实现个体生命之间的互相和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也由此在社会关系之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实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生命境界。这是传统儒家修养论的理想境界,也对如今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有参考意义。

2.“直”的生存态度

儒家理论中“敬己”对内在之己的作用可以“敬以直内”来概括。如何理解这样一种“直”的态度?首先,“直”是儒家所一向提倡的一种道德德行,它强调君子要坚守本心,为人正直,在面对事物思考问题时思维守正,不做违反社会道德、影响个人德性修养的事情。其次,“直”可以解作直率,这一意义上,儒家强调人的一言一行要出自于本心,直抒胸臆,在一定水平的道德修养基础上不对自己的行为或动机有所隐瞒,坦坦荡荡。最后,在“直”的社会性含义上,儒家以一定的绳墨来确定是非曲直,要求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做事,不违法不越礼,符合规矩。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对“直”的要求隐含着一定的道德修养前提。人要想在言行和实践活动中切实将“直”的含义表现出来,需要个人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并能有效遵守社会风俗习惯,在社会活动之中掌握好直率与鲁莽之间的度,既做到个人之“直”,又照顾他人的情绪。这要求恰恰与“敬”所强调的生存境界相统一。“敬”即是一种始终反思自身、始终发展自身、将自己保持在一个较高的道德状态的要求。以“慎独”为例,儒家学者将“敬”解释为慎独,即要求人即使在自己独处时也要保持谦恭与谨慎,不做任何违礼的事情。由此,只有将自身始终保持在“敬”的生存状态下,“直”实现才有自我依据。

“直”不仅需要“直”的修养,还需要“直”的实践。“直”的实践则落实为“义以方外”的内涵。人之行具有道德修养的实践活动意义,这便是有德之人在现实活动中展露出的道德行为。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中可以看出,“直”是内,“义”是外,“直内”为体,“方外”为用,由此在“义以方外”的现实实践活动中,人可以实现内外的统一,达到生存论与实践论的和谐。在内外统一的基础之上,人能够正确对待自身,也就可以正确对待外在的“义”的要求,实现主体对人格平等的认知,从而形成人与人互相尊重彼此的独立性与个体人格,实现和谐的交往互动。

3.儒家人情观

通过对传统儒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内涵的分析,结合儒家相关阐释,可以看出,儒家的人情观始终以个体修养与个人道德的实现为根基。只有建立在个体思想正当、道德澄明的基础之上,社会人情才能“得其正”,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达到友好和谐。由此,儒家文化中人情观的基础在于人正确认识自身并实现自身。

儒家格外强调“血缘”这一人际纽带。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促使人由个体性向社会性进行转变的第一要素便是“血缘”。“血缘”自人出生开始便起到了连接个体与他人的作用,人通过血缘亲情迈出与他人交往互动的第一步。由此,在人的整体社会结构之中,血亲之间的伦理规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在血缘的基础之上,人开始同他人交往,并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孝、忠、礼、义、信等多项道德规范。同时,人际交往中也出现了“恕”这一核心概念。“恕”是一种人对待他人的原则,可被阐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就是说,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需要做到“推己及人”,要学会换位思考,考虑他人的感受,将他人的生命视作与自身的生命平等,并努力在社会活动之中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情感。由此,他人才能够在与自己的相处之中获得良性的体验,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逐步得到建构。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理想建构阐述

1.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下不足:

(1)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我修养不足。当下,社会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此时,大学生如果不能有效发展自身修养、建构良好三观,便会产生自我意识过剩、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人情冷漠、思维偏激等诸多问题。首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在于,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认知偏差,部分大学生以物质和利益作为重要的衡量尺度,期望朋友能够为自己带来经济和物质的帮助或者可能性,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往往会被忽视和排斥,在恋爱交往中也更加注重对方的经济能力,而对方的品德与志向等则成为了次要的考虑因素。这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结交真朋友、获得社会关系良性循环产生不利影响。其次,随着自由主义、个体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剩的问题频繁出现。部分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了一些极端行为的出现。当前大学生的交往行为失范时有发生,在老师和长辈面前没有应有的行为尊重和礼貌、男女朋友在公共的场合举止过于亲密、违反校纪校规等行为和现象十分常见。再次,在大学校园内,部分同学、室友之间漠视冷淡的现象频频发生。这种漠视冷谈的态度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大阻碍之一。这部分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缺乏真情的投入,由此难以获得朋友之间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部分大学生面临情绪不稳定、思维偏激的问题。极端情况下,由于大学生行为举止不当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导致的犯罪案件也屡见不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学生真正认识自身,对自身树立起稳定的、真实的认知。

(2)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之中存在矛盾心理。大学阶段,学生初步走出家长的羽翼庇护,开始独自面对社会活动中的风风雨雨。他们希望能够在独立生活之中取得实践成果,并期望得到周围朋友、同学、教师的欣赏和认可。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充足,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独自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多样化的选择、沉重的学习与工作任务时,常常会出现不安心理,甚至对大学生活产生不适的感受。这是大学生面对自身独立性与依赖性时常常出现的矛盾心理。如若缺少引导,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会产生诸如以下内容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会出现自身能力过于优秀而遭到周围同学的嫉妒或者自身能力达不到而对别人的成果进行诋毁的行为,这就导致了人际交往过程中矛盾的产生。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渴望良好人际关系与自我封闭的矛盾,他们想在宽松和自由的大学生活中结识朋友、进行实践,又因为自卑、敏感、多疑等心理问题而退缩,在复杂的心理斗争中承受巨大的压力。

2.“敬以直内”——人际交往视域下大学生个体修养原则

只有在主体人格的挺立与主体道德确证的基础上,一切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得到有效的建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之中出现的诸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处于由家庭性的角色向社会性的角色转变的过程之中,他们还未形成坚实的人格基础,对自身的认识、对自身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地位的认识尚未得到合理的建立,这时受到外界社会思潮以及交往问题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并做出不当的行为。由此,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首先需要帮助大学生形成稳定的人格修养基础。

“敬以直内”强调的是德性之人的立身根基,也是个体一切道德修养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敬”首先需要“敬己”,需要尊重自身生命的价值,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确立自身的位置。大学生想要克服人际关系上的各种问题,需要首先对自己确立起信心,努力认识自身,明确自身的能力界限、特长与不足之处,并正视这些内容,从而不会在社会交往之中由于他人和自己对自身的评价不同而迷失自我、影响心态。其次,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需要秉持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在慎重思考的基础之上做符合本心、确证为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受阶段性的情绪与不稳定的观念的影响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在对自身的言行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良的过程之中,大学生得以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三观,并形成一套稳定且良性的行为逻辑,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也由此构建。最后,大学生需要意识到,“敬己”与“敬人”是“敬”之过程的一体两面,因而需要在“义”的基础之上掌握一定的行为原则。

3.“义以方外”——儒家文化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原则

涵化指的是文化的涵养与教化。文化的涵化是通过不同的文化群体发生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发生文化模式变迁的过程和现象。因此,文化涵化可以被解释为一种文化变迁。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是指大学生通过文化接触的方式,使得原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文化模式发生迁移。人际交往涵化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文化的涵养与教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实现和谐与良性互动的过程,它强调独立性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之中实现有效的统一。儒家文化中关于“义以方外”的理论阐述,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它能够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提供一定的文化育人的功能,并为人际交往活动提出几项可供参考的行为原则。

(1)仁爱与宽容原则。仁和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思想,也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际交往关系的首要内容。依据孔子的思想和观点,“仁者爱人”,人与人交往,要做到相互友爱、恭敬,懂得彼此谦让、互相帮助,用温和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同时还要做到关爱他人,同情他人。这是在人际交往关系中所必须要做到的义务,也是维持亲密人际关系的保障。宽容也是儒家文化在论述人际关系学说中所推崇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宽容是践行仁爱的方法,也是仁爱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关爱他人,养成谦让、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坚持“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对他人尊重与包容。

(2)尊重与关怀原则。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尊重是最为基本的内容,关怀他人则是尊重他人的外在表现。大学生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是现实统一的,只有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够明确个体独立生命的可贵,也才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尊重他人的个体生命。因此,尊重他人,首先要做到自尊自爱。在此基础之上,尊重他人、关怀他人,在与他人的相处之中互相接纳,既为他人提供肯定性的生存体验,又在交往过程之中实现自身的修养,获得快乐的社交感受。大学中,每一个体的个性和价值取向等都是不同的,因而想要实现人际交往的和谐,大学生需要做到善于了解他人,注重倾听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思考,懂得他人的需要。另外,大学生要乐于助人,减少功利心,在“达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真正“达己”。

(3)理性与适度原则。现实生存活动中,“敬”的敬神觉醒象征着人之人文精神的觉醒;“敬”的活动代表着人是一种理性人,人可以自我有知觉、有条理地认识自己、修养自己。“敬己”“敬人”之活动要求人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认识到个人是一个“能敬”的存在,并始终以理性的态度权衡自身行为的正确与否。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秉持“敬”之原则,保持理性,注重实现身心平衡,合适的给予或接受他人的帮助,在保持个体独立的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敬”是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儒家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只有在“敬”情与“敬”行的良性互动中,“敬”之德性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因此,大学生要秉持儒家文化中“中庸”的思想,讲求理性的原则,实践中做到恰到好处,依据现实情况把握好交往的分寸。

(4)明礼和重信原则。明礼和重信是人际交往关系中的重要基础,也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规律与守则。儒家文化中推崇礼让与守信,这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儒家关于礼、信的相关观点可以看出,儒家之“礼”与社会规则从来不是外在于人的要求,而恰恰是为帮助人在现实社会活动之中通过修行实现本真自我的途径。在此基础之上,明礼,即是要求大学生按照本心所生发的“礼”之原则而行事,行礼发自内心而真诚,这样才能够打动他人,不显得虚伪和功利。诚信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在和朋友的相处中,要做到真心实意,不伪善、不隐瞒,同时也要做到信守承诺,对他人负责,让他人感受到自身对他的尊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取信于义、诚信不欺,才能称之为一个正直的人。

综上所述,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它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确立起良好的自身品格,并在社交中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活结构。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存在许多的问题,面临着一定的障碍。在此,传统儒家文化中以“敬己”为基础的关于仁爱与宽容、尊重与关怀、理性与适度、明理与重信等原则,可以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一定的立己安人的现实方略。同时,基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内涵,学校也可以由此加强校园构建,从而切实构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群体与个人的良性互动,让大学生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之上实现积极社会互动与实践。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内涵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活出精致内涵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挖掘习题的内涵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