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态信息污染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威胁与对策

2022-03-01 02:57刘明强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形态舆情价值观

常 宁,刘明强

(青岛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媒介数据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555)

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为谁培养人,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其核心就是价值观问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决定了高校教育的基本性质,也规制了高校教育的具体目标。帮助大学生塑造和践行正确价值观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导引。然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自身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教育实效必然受到外部环境和各类因素的制约。随着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日益复杂,欺骗性、误导性、无价值、错讹信息泛滥造成的网络空间新形态信息污染,正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严重威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进一步理清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新形态信息污染风险的现实困境,探究并构建对策体系,提升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对风险的能力,是创新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复杂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多重影响

学界围绕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角度多元化。本文对现有研究梳理后发现,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网络舆情、网络谣言、网络亚文化等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而展开,围绕深度伪造技术、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影响的研究较为匮乏。

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是置身网络舆情的重要群体,面对信息繁杂的舆论环境,大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辨识舆情信息的真伪,从而影响其主流价值观的形塑和内化。现有研究将原因归结于几个方面:首先,舆论信息本身有其复杂性。舆情爆发时,网络环境盘根错节,虚假信息滥竽充数,有价值的信息难以辨别,这些言论对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来说,较难分辨真伪。[1]其次,舆论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舆情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多方意见和观念出现,观念的多元化会加剧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迷失、价值取向泛化。第三,突发事件等舆论热点易滋生意识形态风险的危险言论,传递误导信息,冲击大学生思想,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场域态势变得愈发复杂。[2]

2.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网络谣言是网络空间传播的与事实不符或主观捏造的虚假信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危及网络安全和大学生成长发展安全。在接触网络谣言时,用户如果依赖情绪而非理智,则更容易相信假新闻,情绪在假新闻易感性中发挥独特作用。[3]如何提升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等虚假信息的抵御能力,学者们展开了不同层面研究。有学者认为,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分析能力,可防范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谣言还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引发大学生对谣言进行二次传播。相关研究显示,60%的大学生曾转发过不确定、不可信的社交媒体信息。[4]虚假信息的违法成本低,导致大学生对某些真相不明的信息随意转发,并对其带来的后果持有消极态度,[5]高校应有意识地增强大学生的信息质疑意识,提升信息甄别技能。有研究显示,73.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谣言会使其部分或完全地改变对事物价值的评价,使得价值认知产生偏差。[6]

3.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少学者从网络亚文化角度研究其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但不同研究所持观点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丧文化、佛系文化等网络亚文化会侵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消极作用。[7]而流行话语的碎片化特征容易破坏信息完整性,对真实信息片面解读或断章取义,从而制造传播低俗、无聊、虚假甚至反动等狂欢式信息,形成虚假的意识形态形式,冲击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从而破坏主流话语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也有观点认为,网络亚文化有助于把握大学生青年群体价值观及变化轨迹。有研究发现,流行话语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是对积极向上价值观的肯定,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而丧文化、佛系文化是大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一种手段。综合来看,不同学者针对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持不同态度,这会加深该问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二、深度伪造技术异化带来新形态信息污染风险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深度伪造技术不断发展,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信息深度加工和高度模拟,合成深度伪造的视频、音频、图像和文本,并逐渐应用于相关领域。然而,深度伪造技术滥用而造成的大量虚假信息源,为虚假新闻、舆论战、信息战、网络谣言等提供了唾手可得的素材,而深度伪造技术可以智能化批量生产“以假乱真”的虚假讯息,加剧了信息污染进程并带来全新形态的信息污染环境,引发不可控的网络空间安全问题,让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对新的挑战。原本旨在为人类生活带来正向功能的技术反而在其应用过程中产生异化,给国家、政治、社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严重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深度伪造虚假信息真假难辨,为新形态网络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提供了工具和方法,让难以甄别的不实信息布满网络,导致新的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危机。深度伪造虚假信息将加剧舆论战的翻转,带来新形态舆论战、信息战,破坏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多元复杂的价值观念对抗,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的崩塌。深度伪造虚假信息横行将致使新闻真实性原则遭遇重创,社会进入伪真相时代,继而引发媒体信任危机。

三、新形态信息污染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造成新的威胁

近年来,学术界对AI深度伪造技术及其影响逐渐开始关注,但相关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基于技术本身视角研究技术机理、安全风险、检测与防御技术等。有学者认为,深度伪造技术迭代不断建构虚幻信息和形塑社会文化而使人类进入伪真相时代,其带来的安全风险将涉及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全、个人和企业安全。[8]自2020年开始,深度伪造技术进入其他学科的研究视野。有学者基于新闻传播学视角探讨该技术的影响,认为其是虚假新闻和虚假信息传播的重要来源,信息真伪难辨会引发舆论场混乱并冲击新闻传播生态,而短视频行业与深度伪造的结合也将引发新的社会信任危机。[9]也有学者探讨该技术对个人隐私的威胁并提出风险规制办法。[10]总的来看,该技术智能化批量生产“以假乱真”的虚假信息将引发不可控的网络空间安全和重度信息污染环境,现有相关研究均表达了对该技术未来风险的担忧。

然而,该技术带来的网络空间新形态信息污染风险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将产生怎样的威胁以及如何应对,目前还未有专门的研究。现有的有关信息污染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数量少且多集中在十年前,不过也为新环境下该领域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有研究认为,信息污染会弱化消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作用。[11]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其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网民占比超过1/4。大学生群体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很难分辨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高仿真虚假信息,无法理性判断新形态舆论战中滋生的大量危险言论。因此,新形态信息污染风险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其威胁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新形态信息污染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场域态势变得愈发复杂。新形态信息污染中产生的多元化观念会加剧价值观冲突和负面文化思潮的形成,会侵蚀大学生思想,引发大学生精神层面的焦虑和迷茫,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迷失、价值取向泛化,甚至会成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引爆点。

2.大学生在新形态信息污染带来的无法分辨的庞杂信息和观点冲击下,易成为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力量。面对繁杂无序的舆论环境,大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辨识舆情信息的真伪,从而影响其主流价值观的形塑和内化。

3.不良信息内容会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而话语权之争实则是意识形态之争。新形态信息污染形成的高仿真网络谣言会大面积传播与事实严重不符甚至是凭空捏造的虚假信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危及网络安全和大学生成长发展安全。

如何抵御新形态信息污染风险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冲击,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构建对策体系,抵御新形态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在当前背景下,应深入系统地开展新形态信息污染相关问题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研究,探究并构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与预警机制,制定规避、防范和抵御为一体的对策体系,以提升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对新形态信息污染风险的能力。

1.研判新形态信息污染的重大风险趋势,建立新形态信息污染预警机制。基于传播学视角,理清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新形态信息污染的不同表现和特征,并梳理其生成机制及传播特点、扩散机理,同时研究其对舆情环境、个人隐私安全、新闻传播生态、网络空间治理、意识形态安全、多元亚文化、网民心理等多个层面造成的深层影响,基于此研判其重大风险,建立预警机制。

2.研究新形态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机制,为制定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面对深度伪造带来的信息污染多种新表现、更为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探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亟待解决的矛盾问题和盲点变得极其重要。因此,应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深挖新形态信息污染的不同表现和风险对大学生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价值观形塑的影响过程、影响路径,重点研究舆论战、信息战的新表现形式,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威胁和冲击,探究大学生和高校教育主体对新形态信息污染的认知、态度、预警和应对现状。

3.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与预警机制。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协同治理为手段,通过大数据信息追踪技术动态挖掘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构建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数据链条和成长档案,研判大学生意识形态动向,捕捉意识形态风险点,制定预警方案。

4.基于风险研判和预警机制,建立针对新形态信息污染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机制。首先,将技术发展风险及影响等内容融入思政课程,通过课程潜移默化地教育大学生对深度伪造等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及威胁有清醒的认识。其次,对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信息甄别教育培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对信息的鉴别力。同时,利用数据追踪到的大学生意识形态风险点,及时引导和规避。通过“技术融合课程—信息甄别培训—数据追踪干预”为一体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模式,提高风险认知和警惕意识,做好干预和防范工作。

5.扩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空间,创建高校融媒体舆情引导平台与机制。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控高校内外舆情动向,谨防网络空间不良话语对大学生思想的操控。其次,应加强高校内部融媒体建设并形成坚固的舆情引导平台,吸纳大学生参与内容生产,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舆论动态,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舆论阵地和传播内容,形成数据化、年轻化、常态化的舆情引导机制,抵御和消解新形态信息污染的不良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冲击。

综上,面对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新形态信息污染重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如何预防和应对新形态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创新发展以担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重任,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领域。综合跨学科知识,通过技术协同治理手段,研究构建“研判—预警—规避—防范—抵御”为一体的数据驱动式常态化对策体系,以应对新形态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模式。

猜你喜欢
新形态舆情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舆情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