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研究

2022-03-01 02:57魏文颖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肖 芳,魏文颖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核心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综合素养、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对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进一步推动与落实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为国家培养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接班人。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逻辑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受到网络上各种价值观、思想的影响,学生需要思政教育给予正确引导,因此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对创新创业型德才兼备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尤为突出。在这种环境下,促使着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思创”教育)朝着协同育人方向发展。在“思创”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两者呈现教育目标一致性的协同逻辑:一方面,两者的共同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用人才。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这就要求学生“德才”全面发展基础上具备创新创业技能,而“思创”教育的协同育人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对学生价值观、思想道德观、实践技能、创业技能等进行全面培养,确保其符合接班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两者共同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互联网时代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还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创业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与政治观等,要求学生全方面得到健康有效发展。而“思创”教育协同育人能够发挥出全面育人作用,体现出二者具有一致性的教育目的。[1]

2.教育内容的互补性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创”教育协同育人中,二者教育内容存在互补性。一方面,思政教育有利于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内容,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新的指导思想与政策方针的提出,思政教育内容也需要及时更新,如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等重要指导思想或政策文件的提出,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而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开始实施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与创业能力。我们通过二者协同育人,新的思政教育内容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提供指导依据与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增添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政教育内容的扩充。在互联网时代对创新创业型德才兼备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需要这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综合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人才,在二者协同育人中,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效扩充,这有利于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培养出创新创业型德才兼备的人才。

3.教育模式相辅相成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发展,促使教育呈现信息化发展特色。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多元教学方式,促使二者在教学模式上相辅相成。一是高校思政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借助互联网技术挖掘思政元素,开展多元化线上教学形式,如微课、慕课、直播课等,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思想与价值等观念进行积极正向教育,同时可以丰富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更加侧重于实践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创新创业实训模拟基地、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等实践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中,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将思政知识内化为行为规范与实践技能。在“思创”教育协同育人中,二者教育模式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中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效果。[2]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

1.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各自独立

在“思创”教育协同育人中,教育目的与内容方面具有一致性与互补性逻辑,即要求二者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相互融合与渗透,发挥出协同育人作用。然而在实际协同育人工作中,二者教育体系存在各自独立现象。一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相互独立的学科来开展各项育人工作,导致思政教育由思政教师负责,以思政课堂教学为主;创新创业教育通常融入到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中,处于通识教育阶段,这导致二者教育体系各自独立。二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相互隔离。在高校“思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中没有形成统一且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各自学科内容为主,高校针对如何促进二者教学内容的融合、如何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2.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投入不足

高校“思创”教育协同育人中,需要按照教育模式相辅相成的协同逻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协同育人中,高校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平台的投入不足。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由于教师对“思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教师往往单纯认为“思创”教育协同育人是对学生思想、价值观、道德品质、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等思维层面的教育,仅开展理论教学即可,忽视了学生创新与创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实践教学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教师未能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未能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建设中,导致实践平台种类与数量单一,无法满足协同育人需求。

3.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不完善

优质的评价体系是检验“思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效果的主要手段,它可以通过精准、全面的评价结果对协同育人的实施目的、方法、过程等进行全面评估,这有利于教师归纳总结不足,有利于后续调整与改进协同育人工作。然而在实际评价中存在体系不完善情况。一方面,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指标只涵盖协同育人中的理论知识评价,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指标,无法对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准确评价。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单一。“思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评价主体不单指教师与学生,还包括企业、行业专家等主体。然而在当前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只包括教师与学生,缺乏同行专家、企业等其他主体的参与,导致协调育人实施效果的评价只局限于高校内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评价无法获取全面准确的评估,进而导致人才培养无法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3]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1.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助推“思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当前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各自独立的现象,需要从二者教育目标一致性与教育内容互补性协同逻辑角度出发,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1)精准定位协同育人课程目标。首先,针对协同育人体系各自独立的情况,高校需要设立统一管理部门,专项负责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与评价等工作,确保协同育人工作落实到位,根据教育目标一致性协同逻辑把握课程目标大方向,培养学生各专业实践技能、优良品德、创新创业技能等以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用性人才要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其次,为了全面推进“思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高校需要顺应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进行分析,结合协同育人中教育目标一致性要求,精准定位协同育人课程目标。高校应当从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技能、道德品质等方面,将课程目标细化处理,确保课程目标更加精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

(2)深入挖掘“思创”教育内容,促使二者互通互融。高校教师需要根据协同育人教育内容的互补性合理制定“思创”教育协同育人课程内容,同时需要确保课程内容紧跟当前人才培养需求,确保其与时俱进。首先,教师在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中,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师应借助互联网平台收集各种最新思政相关的政策、文件、指导思想等信息内容,研究分析各专业、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协同育人课程目标,科学合理的构建协同育人教育大纲。其次,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等应借助互联网渠道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与编写协同育人配套教材,挖掘互联网平台各种“思创”教育元素,丰富线上协同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加快更新协同育人知识,实现多元化协同育人教育。最后,将最新思政政策与指导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法制教育规范、创新创业行为、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职业教育等内容融入到教材编写中,注重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统一性。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与教学宗旨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促使“思创”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如济南某高校思政教师与德育工作团队共同编写的校本教材《传统美德孝与信》,该教材用山东济南地区的孝道与诚信的优良文化传统进行引导性教学,让本校学生深切感受到山东地区人民的优良美德,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

2.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与行业中的应用推动了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社会急需具备创新创业型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思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高校需要考虑到协同育人中教育模式相辅相成的协同逻辑,借助互联网技术合理搭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1)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实践育人型平台。实践育人型平台由高校教务处、二级学院等各部门共同协作构建。笔者建议,一是实施一人一课表制,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点、学习需求等合理制定个人课程表,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课程进行精细化分配。二是实践课程与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高校可利用互联网平台设置“云基地”,收集各类“思创”教育的资源信息,如行业与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岗位发展动向、职业培训、优良品德、红色文化、最新思政指导思想与方针等资源内容。学生通过平台登录可以实现互通共享。三是增设实习与创业模块。高校可通过图形化数据与一对一教师指导对学生的实习与创业进行实时指导。教师可以在大数据驱动下通过微信平台实时了解学生实习、创业、行业分布等情况,并根据学生需求给予有效指导,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例如,上海某大学在大数据驱动下搭建协同实践育人云平台,在该平台学校可以对学生“思创”知识学习、实习与创业分布等信息进行全面动态掌握,推动产交融战略的落地实践。

(2)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实践活动型平台。首先,高校教师需要结合协同育人教育模式的相辅相成性,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协同作用,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实践活动平台,如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室、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思创”教育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将其内化为实践技能。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活动。高校教师需要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特长,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三创大赛、股票与投资理财虚拟仿真创业实践活动、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与践行思政素养、价值观、法律观与创业观,并将优良的思政素养内化为实践能力与创业技能。

3.建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反馈机制

针对当前高校“思创”教育协同育人中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需要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反馈机制,以便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为“思创”教育协同育人效果提供全面、精准的评价,进而以此合理调整协同育人工作,发挥出其最大化育人作用。

(1)完善线上线下协同育人评价指标。在对“思创”教育协同育人评价中,首先,高校应在线下原有的学分、考试成绩等理论评价指标基础上增设实践技能评价指标,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指标、社会责任感指标、创业行为指标、公益志愿者服务行为指标等,了解学生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了解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专业技能、社会实践技能掌握程度。第二,在线上协同育人工作开展中,我们需要通过实践育人型平台中设置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签到、课时观看情况、实习质量、创业虚拟仿真实践技能等内容进行评价,了解线上平台学生学习与实践中综合能力掌握情况。高校可以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行为、思想道德素养等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将学生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法律意识、创业行为、核心价值观、优良品德等纳入评价标准。

(2)开展线上线下多方主体协同评价。高校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中需要由多方主体参与,包括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企业等,通过不同评价主体对线上与线下开展的各项协同育人工作进行全面性评价,我们能够对“思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进而获取精准、完整的评价结果。高校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协同育人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高校需要重点关注“思创”教育协同育人作用,结合社会对创新创业型德才兼备的人才需求,进一步落实与推进“思创”协同育人工作。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技术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不断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这有利于推动“思创”教育协同育人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开展,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