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思考

2022-03-01 13:38张顺军
新闻传播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学实验教学融合

张顺军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湘潭 41120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已成为当前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创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然而,总体来看,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多单个立项项目,少有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建构。本文将从逻辑起点、问题指向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思考,为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持续建设提供借鉴。

一、逻辑起点:以学生为中心是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核心要义

(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在新闻学教育中兴起的客观原因

虚拟仿真这一全新实验教学模式的兴起与传统新闻实践及其实验教学存在的障碍直接相关。传统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新闻报道经常面临“不安全”事件,需要报道者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报道,这就要求报道者掌握消防安全知识、交通安全知识、传染病预防知识、事故现场急救与逃生知识等相关的安全知识;二是新闻报道经常面临突发事件,需要报道者“招之能来,来之能战”,这就要求报道者掌握采访设备选择能力、采访现场观察能力、采访对象寻找能力、无人机使用能力等应急处理能力;三是新闻报道经常面临社会焦点事件,需要报道者第一时间传播、全媒体传播,这就要求报道者具有较强的融媒体传播能力,如报、网、微、端、屏等的使用能力和策、采、编、发、馈等的运用能力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报道前的“练兵”、报道中的应用与报道后的反馈等,才能深入获得与巩固。

相应地,传统新闻实验教学同样面临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缺乏体验性。由于某些新闻现场很难真实模拟,导致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多停留在“口上谈兵”层面而缺乏体验性、过程感,难免会影响教学效果;二是缺乏整合性。由于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的条块分割,导致传统新闻教学缺乏有效整合,和当前融媒体报道所需的“全能型”人才需求与传播技能显得不相适应;三是缺乏人文性。面对“不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和社会焦点事件,学生要想进入这类事件现场进行模拟报道门槛极高,因此对此类事件缺乏深度的情感共鸣与人文关怀。

虚拟仿真技术和新闻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不仅将会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而且将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富有创新意义的实验教学模式。

(二)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

推进和实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旨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全媒体新闻报道的实验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赋能人文关怀,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为辅的基本教学模式,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基本理念。具体来说,其核心要义有四:

一是实现模拟训练与全面检验的完美结合。场景和器材均采用3D 建模技术制作,可全角度观察、操作细节清晰、仿真度高、体验性强,既可以将之作为学生实验事先的模拟训练,又可通过不同场景的变化对学生在各新闻实验室所锻炼的能力进行全面检验。在此训练中,学生可以事先熟悉采访流程和事后温习掌握采访流程;

二是实现从理论到应用到反馈的全景式训练。以图文、动画、交互操作、考核、反馈等多种形式,进行策、采、编、发、馈等全景式训练,从理论到应用、从应用到反馈,全方位、多层次检验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融合新闻报道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全媒体报道能力。在此训练中,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应用反复融合,从而入心入脑;

三是实现直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相融与互补。虚拟仿真实验实用性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不受器材数量制约,不会造成昂贵器材损坏,无需专业场地,在让教学更加直观的同时,不仅节约经济和时间成本,而且还能和传统教学有机相融与互补。在此训练中,学生可以实现24小时的不间断练习,从而解决场地、器材等有形限制;

四是实现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的相互促进。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全面训练,学生将直观地了解与体验不同类型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学会如何在虚拟场景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采访工具、多媒体手段来较高质量地完成采访报道任务。在此训练中,学生可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相互促进。

二、问题指向: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问题

当前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建构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尚处于发展阶段,尤其缺乏全面的理论探讨和科学实践。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探索:

(一)如何与现有实验及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的问题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要不要另起炉灶”的讨论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姚倩认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应和全媒体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可从教学信息化平台、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资源系统、实验室开放预约管理系统四方面入手,形成校企合作共享机制。[1]王凤则强调了虚拟仿真体系的自成体系,她将新闻学科的虚拟仿真路径分为“工具虚拟”“场景虚拟”和“路径虚拟”三种,并认为,通过这三种路径,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新闻情境中,模拟使用多种实验设备,同时融入全媒体业务流程,激发学生进行自发的体验式探索和专业学习。[2]其实细察之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和全媒体实验室建设没有根本性的冲突。就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而言,它强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理论课入门、实践课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及以虚补实的学习梯度。这既是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延伸、拓展、补充和提升,又将有助于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和丰富全媒体实验室建设内容。

不过,要真正实现二者间的融合,仍有至少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平台建设如何有效对接的问题。虚拟仿真技术和全媒体平台建设方通常各自建有自己的平台,在建设中都想让自己的平台作为技术底架。这导致二者利益的协调成为一个难题;二是资金保证问题。平台的维护、优化及服务费用的投入不是一锤子的买卖,而是个需要不断持续投入的过程。这对高校要保证资金投入是个考验;三是虚实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总体指导原则,但如何具体有效地落实虚实比例是个难题。这既要考虑资金使用的不浪费,又要考虑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如何与社会服务对接的问题

当前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常要求面向社会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校内学生的服务上。就新闻传媒行业而言,我们还要面向新闻宣传战线及机构媒体、自媒体等新闻机构,提供免登录链接,提供教学训练所用资源;要面向定点机构及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不断拓展服务计划的覆盖面。就当前面向社会服务的情况来说,仍处于较为被动的境况。以笔者对国家级及省级立项的新闻专业虚拟仿真项目的试用来看,虽然这些项目都提供了免费的链接与登录,但实验内容几乎少有更新与优化。这导致用户参与不够及用户基数普遍较低。

因此,如何让服务真正落地,增强新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社会服务性等问题仍是当前急需改进与完善的领域。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至少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问题。学校往往一次投入即止,相关内容服务更新慢,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传媒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二是技术跟进问题。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下虚拟仿真技术还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其技术还有待成熟;三是真正实现共享的问题。虚拟仿真建设多为冲击立项而促成,全国范围内的重复建设并不少见。就新闻专业虚拟仿真建设项目而言,不仅多集中在突发事件报道、传统采写手段及播音主持的虚拟化等方面,出现“撞题”现象,而且彼此间资源共享做得还很不够,甚至基本不共享。

(三)如何丰富和拓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问题

因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当下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然而,仍有不少学者对此热现象进行了冷思考。如王超群通过对国家级和省级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指出:新闻传播学科的虚拟仿真研究立项率偏低,项目规划主要侧重于传统新闻业务,新媒体数字产品、广告创意传播等方面的内容有待加强;新闻传播学科存在虚拟仿真项目立项评估标准不统一、项目建设重复率高、反馈机制略显匮乏等问题。[3]如卜新章结合南京师范大学全媒体融合报道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实践,提出:要围绕全媒体融合报道的媒介组织架构、虚拟岗位角色是全媒体融合报道的操作主体、虚拟新闻场景事件与人物是全媒体融合报道的互动对象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在丰富场景、丰富事件、丰富道具、强化互动关系上强化虚拟仿真资源建设。[4]

不过,笔者以为,如何丰富和拓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应是我们更要思考的重点问题。当下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多定位于教学平台,其用户基数有限,面向社会服务不够,这将导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更新与优化速度较低,甚至出现有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几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更新与优化。当然,就更谈不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系统化了。

三、实践路径: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建构的三大支撑点

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教学体系不仅面向校内学生,更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这至少将在三个方面对其实践路径提出要求:

(一)凸显专业性

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首先得体现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独有特点。如许敏玉、杨璐等提出:项目设计原则上要体现自身专业教育的特点,即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强化效果评测设计、建构学生审美价值体系等;在具体的结构设计中,要注意线下教学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实验模块的多元化、评判路径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等问题。[5]

虚拟仿真技术与新闻专业教育的融合应深入到整个新闻学专业实验及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去,才能真正做到线下与线上的完美结合和无缝对接。具体而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一是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拟达到五个目的:变实验教学进程由循序渐进为灵活把握;变实验教学难易度由被动接受为主动调控;变实验教学面向由单一化为多样化;变实验教学媒介由“相加”到“相融”;变实验教学情境由抽象到具体。从而,通过不断充实、优化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多模块学习以实现与现有实验室建设的深度融合;二是教学方式方法深度融合。通过“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线上线下相结合,从采访前的知识储备到采访报道器材及采访方式的选择与调试,从融媒体报道到传播效果调查,追求教学的连贯性、整体性和创新性。同时融入新闻报道的伦理反思,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的报道技能,同时塑造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育人的典范载体。

(二)突出社会服务性

以推广价值最大化为基本原则推进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至少要求从三个方面拓展其社会服务性:一是以全时化的实验教学面向所有用户开放。打破了传统实验室受时间及场所的限制,教学实验平台可以实现24 小时对外进行开放,并面向所有用户开放;二是以低成本与高效能的结合方式吸引大量用户。高仿真性的虚拟实验,不仅能做到虚拟新闻报道现场和情景的高仿真性,而且可以反复进行实验,较之传统实验教学而言,无疑实现了低成本与高效能的最佳结合。这样的方式将吸引大量使用者;三是以强化融媒体报道模式的方式增强用户专业能力。通过模拟各种不同的复杂环境,引导和鼓励用户切实运用融媒体报道模式,从而达到发掘用户专业潜能,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致力可拓展性

观诸新闻传播类虚拟仿真项目的国家立项来看,占据绝对优势的实验项目主题以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编报道和广播电视学为主,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地震、体育赛事等融媒体新闻报道及融媒体演播室的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等方面。也就是说,目前的项目规划主要侧重于传统新闻业务,基本思路还是将传统新闻业务进行虚拟仿真化。而全媒体传播语境下如何拓展新闻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还有待深入思考与积极实践。

按照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总体指导原则建设一个涵盖新闻传播学科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并根据现实发展情况不断优化和持续建设。虚拟仿真实验体应融学习、考核、反馈于一体,包含常见新闻采访设备使用教学流程,新闻素材收集实践操作等,提供摄像、新闻报道理论知识讲解、器材的讲解和训练、录制实践应用等项目的教学。实验场景、实验器材和报道路径虚拟均采用3D 建模技术制作,以图文、动画、交互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可全角度观察,操作细节清晰,仿真度高,由此做到从理论到应用来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融合新闻报道能力。虚拟仿真实验体系不仅要让直观教学发挥到极致,更要力求形成线上与线下实验教学的完美结合和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新闻学实验教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融合》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伦理与合力导向新闻学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