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研究

2022-03-01 17:59任朝霞
新课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德育学科

任朝霞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文昌小学,甘肃白银)

教师在新时代完成学科教学工作,要深刻解读德育渗透原则及相关教学需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视角,对其中的有用知识和道理进行讲解。以对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和尊重客观事实的教育为导向,为他们讲解教材中学生存在理解难度的文字语言,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有意识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接受教师的学习指导,并把德育渗透落实到讲解教材内容和有关案例知识的学科教学过程中。

新时代学科教学重视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与培养。因此,教师在德育渗透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客观事实规律,让学生能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和科学道理。通过引入和落实相关原则,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值得借鉴的文明思想,并启发他们思考常见的生活事物,从中获取新的感悟和体验。最终,完成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大家呈现具有哲理意义和趣味性的学科课堂,让更多人感受到学习改变自己人生态度的蜕变。

一、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要有切入点

不同的课程都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但是所有的学科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目标,这就需要每一科目的任课教师都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的任务,德育也不仅仅是学校通过组织多种德育活动来开展的。各门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中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也是每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德育应当是整个学科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更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转换和贯通,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渗透德育,充分发挥出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教师不应当以口说空话的方式为学生传授教材中的有用知识,这样他们会产生对知识的反感心理,认为知识只是在人们口中宣传的道理,有些脱离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而是要先对教材内容进行语言逻辑上的分析,让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在创作文字内容时的心境。通过找到其中抒发作者情感、说明文字语言的语句或段落,梳理整篇文章的行文逻辑或故事情节,使学生在领悟文中情感元素、找到中心论点的过程中,接受教师为他们灌输的德育理念和学习方法[1]。并把可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实践应用。

如语文教材中《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课文,全文都在抒发作者的爱国之情,且使用了排比句式,说明了他认为中国未来强大的力量在于少年。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学习中没有找到此内容的中心语句,而无法从其语言文字中找到相应的故事情节。他们可能会通过了解作者所在年代的特殊性,在脑海中建立作者表明本文观点的形象。但这只是让学生认识了本文内容,并不能让他们从中学会如何爱国。教师要把作者如何说明自己的观点作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对他们进行以爱国主义原则为核心的德育渗透。通过对比文中语言和今天中国的改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强大,使他们学会类比这种学习方法。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要以身作则

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是学生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2]。把以身作则当成完成德育渗透的原则之一,落实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相关活动中。并通过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文字中的道理,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推断教材行文逻辑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观点和个人理解。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够正视历史事实,总用自己的思维看待世界的想法,进行交叉学科知识上的教学补充。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二是让学生在心中树立其尊重他人观点和事实的逻辑思维。这样学科教学才能够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真正帮助大家学到有用的知识和道理,防止学生出现学习过程中过于武断的行为,影响他们在校接受教育的实际效果。

语文教材《圆明园的毁灭》中细致描述了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其中比较出名的景物,及圆明园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说明了导致圆明园毁灭的事件缘由。很多学生在没有学习此篇课文时,会认为外国文化是值得自己尊重和深入理解的文化。他们并不清楚部分国家曾经对中国所做出的恶劣行径,甚至对自己不了解的其他国家文化存在过分崇敬心理。因此,教师在讲解此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根据文章中提到的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行为,推断整篇文章想要说明的道理。使他们能够铭记这个历史教训,并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建立起尊重作者观点和事实真相的逻辑思维,跟随教师对他们个人思想意识的教学指导,主动清除校园生活中过分崇拜外国文化的思想。

三、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要有共鸣

学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德育的功能,但同时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科教师开展德育教学的能力,首先就要让教师挖掘学科教材中所隐藏的德育资源。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某一学科的特点,将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转化为明确的德育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确立这门学科中德育的整体方向,把握德育的每一个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德育和学科教育结合起来,教师要提出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引导性话题,使德育渗透遵循引发学生共鸣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净化校园风气、维持教学秩序,避免部分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完全脱离校园环境的言论和行为。有时,学生之所以不能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指导,源自他们心中已经存在默认的信仰或观念。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法上创新,以打破常规的理论化学科教学过程,让学生摆脱对学习生活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3]。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趣的社会新闻,为他们普及当中的法律知识或与本堂课内容有关的生活常识。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中,使他们在有共鸣性的学习方向和课堂教学内容中,逐步成长为懂法律、有知识、讲道德的新时代少年。

如《手指》这篇文章中,说明了不同手指的作用和带给人们的感受。通过拟人化手法,为大家展示了手指的艺术形象,使人们更能认识到手指的重要性,理解不同形状的事物都有值得欣赏的一面。但部分学生在内心深处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成熟的大人,不能够理解这种拟人手法在描述客观事实上的趣味性语言。据此,教师可以尝试列举一些与手指受伤相关的社会新闻,让学生能够懂得保护自己的手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生命、财产。通过描述钢琴家、工人们手指的用处及新闻中工人因不做防护措施导致手指受伤的事故,让学生能够建立起学习科学知识和医疗防护知识的新的观点。这能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中产生共鸣,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四、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要深入教材

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当中有趣的知识和内容,并不是让他们学会教师教学时的语言逻辑,造成部分学生过早步入社会、模仿成人社会生活的种种不良行为。教师在某一学科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道德品质等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远远胜于口头上的德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与课程教学材料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必须把深入教材作为德育渗透的一个主要原则来落实,以推进学科教学在引导学生思想意识上的先进性。通过对教材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分析和理解,让学生能够学习这种理解教材内容的可行方法,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知,完成教材中大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运用。有针对性地讲解教材中难理解的部分语言文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有用知识的困难程度,更加珍惜自己和教师的努力成果。

如《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内容,说明了一个费奥多罗夫在梦中飞行时的发现,以及他和自己的教师沟通时受到教师和同学们嘲笑的过程和内心感想。从简单的行文逻辑中,学生能够理解费奥多罗夫的情绪体验。但要理解他在梦中想象的内容和他与教师的对话,需要把这段内容分为他梦中飞行前后和他六年级生物课上的经历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不至于把引导此人学习思考和阻止他提出个人观念的场景弄混淆。并有针对性地讲解两段对话内容中分别使用的第三人称叙述语言,让学生懂得这样分析理解教材内容的方法,体会学习各种有难度内容的困难程度,珍惜好的学习环境,适当参考教师学习建议。

教师要清楚德育渗透的原则中都有哪些与学科教学及学生教育有关。将其落实于讲解教材内容的课堂中,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培养他们运用行文逻辑和客观事实分析教材的理性思维。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思维和认知的学科教学过程,实现教材内容的应用与教学案例讲解,发挥德育渗透在学生思想意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师教学工作存在影响学生的有效性和科学机制。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德育学科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