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2022-03-01 19:36福建省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陈素娟
学苑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工具书白鹭段落

福建省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 陈素娟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兴趣,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开阔小学生视野,让学生接受更多先进思想,让学生掌握灵活的语言、文字运用技巧,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

首先,阅读能力的培养中需要将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作为首要目标。兴趣是小学生实现广泛阅读的源动力,只有让他们由衷地喜欢上阅读,才能使其在与文本对话中体验到乐趣,自觉的认真钻研文章中的精彩词句,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文章蕴含的情感,在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为以后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一方面,学生需要能够根据阅读读物的类别选择与之相符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字典、辞典等工具书,解决掉阅读过程中生字和生词的障碍。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才能在阅读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他们能够在增加阅读收获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此外,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美学欣赏能力。阅读的作用不仅在于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学生具备了文本感知力和理解力,才能真正掌握文本的内涵;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美学欣赏能力,才能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从而对阅读知识加以内化。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

小学生受到自身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稳定性和持久性不足,需要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恰当地利用激励性手段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小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具有坚定的自信心。可供教师利用的激励手段很多,比如:激励性教学评价,课堂阅读成果展示,组织阅读评优活动等,均能够发挥出比较理想的激励性效果,教师可以将这些激励手段加以综合运用,让学生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小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强化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渐进性原则。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逐渐增加阅读量的积累才能获得质的变化,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大跨度飞跃。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时需要戒骄戒躁,更不要急于求成,要尊重阅读能力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性培养过程,这样才能符合小学生的阅读规律,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

3.拓展性原则。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达到的阅读量大约为150万字,而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大概50万字左右,这与新课标下阅读量标准相差甚远。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渐进性的特点,需要通过量的积累产生阅读质的变化。因此,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对课内文章进行有效阅读的同时,还要积极向课外阅读拓展,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三、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1.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小学生实现阅读行为的源动力。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中需要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在阅读能力培养初期,小学生通常对阅读缺乏积极体验,教师可以遵循渐进性阅读能力培养原则,优先选择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然后再逐步扩大小学生阅读范围。

例如:在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时,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对阅读文章加以选择。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多学科知识,他们普遍对自然学科有浓厚兴趣,喜欢探索事物的奥秘。教师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将《蝙蝠和雷达》作为典型文章,用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篇文章说明了蝙蝠生理结构以及他们在感知事物时的特点,人类根据蝙蝠感知事物的特点发明了在军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雷达。此类文章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可以以此文章作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契机,引导学生逐渐产生阅读兴趣。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第一,小学生阅读基础比较薄弱,识字量的欠缺将成为小学生阅读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能够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认识生字并联系文章的上下文内容找到生字的准确含义。比如:在进行《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初步阅读,找到文章中的生字,如:景颇族的“颇”,高高飘扬的“扬”等,利用铅笔在这些生字旁边做好记号。在初读结束后,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利用工具书找到相关生字,将字义、字音等在文章相应位置标注出来。这样让小学生扫清生字障碍再进行文章的细读,学生自然而然会结合上下文对生字加以理解记忆,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同时,增加学生文字积累。

第二,有些小学生往往在阅读中急于求成,不求甚解,在遇到生字时习惯越过识字查字的环节,囫囵吞枣,进而对文本产生混沌理解,似懂非懂。这种不严谨的态度极不可取,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对待生字的正确态度。比如:在阅读能力培养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通过查找工具书认识的生字进行总结和归纳,将此作为阅读成果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教师也可以定期对学生识字情况进行抽查,掌握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动态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小学生将会逐渐形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为提升阅读能力奠定好的基础。

3.加强小学生词句和段落的训练。

小学生处于不同年龄段和学习阶段,其阅读能力的要求有所差异。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需要以词句训练为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每句话的含义。而进入到小学中高段,教师需要将自然段和逻辑段训练作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重点。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文《不懂就要问》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清文章共包含了哪几个自然段,自然段中包含了几句话,引导学生找出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概括段落大意。比如:在《不懂就要问》文章中,第一自然段学生找到了“孙中山”“读书”等关键词。学生找到了段落的关键词,自然会以关键词为索引,对整个段落产生整体性理解,进而降低了概括段落大意的难度。

当学生通过有效利用工具书,扫清了字词方面的障碍,对文章的语句和段落大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时,教师可以遵循阅读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原则,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中心思想分析,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找出精彩语句和独特写法等,将小学生阅读引向深入。

4.丰富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选择合适的阅读能力培养方法,能让阅读能力培养少走弯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效率。常见的阅读能力培养方法包括六步法、情境法等。

(1)六步法。

所谓的六步法指的是学生自主阅读时的六个步骤,分别为找题眼、概括文章大意、解决字词句问题、理解文章写作顺序、复述文章以及阅读后巩固新知等。

例如:在进行《不懂就要问》课文阅读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题目,根据题目信息对文章的内容加以推测。从文章题目中,学生不难分析出,这是一篇写“严谨求学态度”的文章;在分析了文章题目后,进入到文章的粗读阶段,学生可以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从而验证自己对文章题目的猜测;进入到课文精读阶段后,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进行文章生词和生字的查阅,在扫清字词障碍后,对文章加以准确理解;进入到第五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段落划分,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段落进行课文复述,而在最后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答课后题,巩固文章中的基础知识。

(2)情境法。

所谓情境法就是将具有抽象性的语言或文字变成具有直观效果的画面,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形象化的印象,采用这种方法能将学生带入到文章描绘的情境中,让学生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进行逐步细化,体会文章词句的含义,然后在重新回到画面构建的情境中,从而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语境中并触景生情。例如:在进行《白鹭》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和文章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在学生阅读前展示白鹭觅食、栖息和飞翔的画面,让学生将白鹭优美的形态印刻在头脑中。在进行图片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精读,在解决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中描写“白鹭”的精美语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回到“白鹭”画面,在体悟画面情境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白鹭”的情感。利用这种情境法,不仅能让学生阅读理解变得简单、直观,还能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提升小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5.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学生阅读逐渐成为行为自觉,从而在阅读中免受外界因素干扰,增加小学生阅读效益,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乐趣,从而不断增加阅读量的积累,提升小学生自身阅读能力。

(1)善于猜测词义。

学生在大量阅读中难免会遇到生字和生词,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工具书的方法,但是有些生字或生词完全可以在不借助工具书的情况下,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出字义或词义,学生要善于在文中找到对这些词语的暗示。例如:学生在阅读《白鹭》课文时,当学生阅读到“黛之一忽则嫌黑”时,对“黛”字的字义理解模糊。此时,如果学生遇到一个生字就解决一个生字,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段落的整体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黛”字做好标记,然后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这句话的前一句是“素之一忽则嫌白”,“素”与“白”相对应,“素”也是“白”的意思,进而可以推断出“黛”和“黑”是同义词。学生通过这种猜测能够让阅读连贯的进行下去,在进行完全文阅读后,可以再回头查阅工具书,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样能够避免在阅读过程中受到一两个生字或生词的羁绊就让阅读行为停滞不前,影响到自己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效果,从而影响到阅读效率。

(2)记录读书笔记。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对新知识吸收的过程,学生遇到精彩的语句或巧妙的表达方式时,需要及时将这些文字摘抄下来。比如:在《白鹭》课文中,作者对白鹭进行描写时用到了排比句式;“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样的语句在对鸟类的外部形态进行描写中比较少见,具有一定的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类似的精彩语句记录下来,在阅读之后进行归类,以便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加以合理运用,为自己的文章添姿增色。

(3)边读边思考。

阅读并非单纯地对文章中的文字加以识别,需要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思考,需要根据已经阅读的内容和语句,对下文做出内容和表达方面的判断,学生具有了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后,才能提升自身的阅读速度,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加以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不懂就要问》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中途暂停阅读,然后引导学生简要地说出对下文情节的猜测,然后再进行阅读,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中,教师需要遵循激励性原则,积极发现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赞赏式评价,给学生带来成功喜悦感。久而久之,就会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结束语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明确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遵循阅读能力培养原则,调动小学生阅读热情,教会学生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增加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

猜你喜欢
工具书白鹭段落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白鹭于飞
白鹭
心理小测试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诗词工具书二种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简笔画白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