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文化基因,品唯美意境

2022-03-01 19:36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学苑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诗人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梁 虹

“人人眼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确,独特的体验、微妙的感情、突发朦胧的感悟,鲜活又真实,却又无法将它变成文字,古人却用精炼的寥寥数字,不落俗套地确切表达,如会其情,可谓字字珠玑,古朴凝练,无声的文字暗藏着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美的声律和意境。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很大的比重,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生字教学和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学生倒背如流,却对古诗词的含义和优美意境的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正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体制,开展整体性审美体验,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好境界。

一、营造情境,赏画面之美

作为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古诗词往往夹杂着壮志与胸怀,文字间或蕴含着正气、罡气,或柔情与婉约,字里行间透着古人留下的风骨、傲骨,成为后人的精神财富。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画面中形、色、动、静都值得学生细细嚼、慢慢品,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能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更是学生走近诗人、感知诗文的一条捷径。

1.导入别致,铺垫心境。

审美心境的培植取决于心理诱导的深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工程。导入既是新课的开端,也是培植心境的第一步,教师可以精心设置用语,根据古诗词的教学需要营造适切可感的情境,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教学氛围中确定新授课的基调所在,缩短学生与诗人间的距离。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收录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优美的文字饱含着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上课伊始,随着柔和的音乐声响起,教师用充满豪情的语气说道:“我们的祖国,有着巍峨的高山、秀美的山河,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古朴清雅的黄鹤楼、闻名遐迩的杭州西湖……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他们身影。尤其是杭州西湖,更是得到了诗人们的青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时,PPT呈现配有杭州西湖精美图片的古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白居易的《杭州春望》,之后再揭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而进入这首描写西湖第一名诗的学习中。

导入既是新课的开端,也是唤起学生学习激情与动力的重要一环。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谈话、音乐等情境创设渲染氛围,营造出与作品相协调的审美心境,使学生对诗词中描写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形成初步体验。

2.图片精彩,无声浸润。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这一教学资源,使诗与画互相生发,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一幕幕立体生动的画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丰富古诗学习的底蕴,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也能使教学资源相得益彰,站在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图片进行想象,真正触摸古诗词的灵魂,感受诗词蕴含的画面之美。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一文,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短短的二十个字蕴含着诗人的心情和其一生的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艺术地概括手法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课文中的插图是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插图,看着画面中严寒肃杀的江面和渔翁独钓的情景,再读《江雪》这首古诗时,学生仿佛看到了“雪”“孤舟”、“蓑笠翁”“钓”的情景,心境也会产生变化,自然而然就感受到诗人的孤独感,也为接下来进一步体会诗人傲岸清高、顽强不屈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形象、鲜活的课文插图与课文相配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避免了生硬的讲解,通过对课文插图的观察指导,体会诗文中的“有我之境”,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无声浸润着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升了古诗词的赏析效果。

二、有效朗读,品音韵之美

吟诵教学源于古代私塾教育,学习者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反复吟诵,以实现自我解读与内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所形成的解读效果不容小觑。语文需要朗读内化,诗尤其需要。传统经典诗文,具有韵律美、节奏美,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但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诵读教学须做好指导,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感知作品的精气神。

1.韵律美——知句读,显韵脚。

“无韵不成诗”。古诗词极重押韵,这也是节奏美和韵律美的体现。因此,在阅读时,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读,而是应把握好韵脚朗读的分寸,充分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自主深入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例如,七言绝句《浪淘沙》一文,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做到读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但这并不够,教师应不仅要求学生读正确,还应做到准确理解,如这个“曲”字代表什么意思?古今读音相同吗?同样,第一句诗中的“沙”、第二句诗中的“涯”以及第四句诗中的“家”字究竟该怎么读呢?依托具体学情,顺势而导,引领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每一处节奏、每一个语调,才能读出诗歌固有的节奏,自然、连贯且饱满地发音,可以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既能避免朗读流于形式,也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意趣无穷。

反复诵读是感知古诗词节奏、韵律的重要手段。古诗词用词凝炼含蓄、精当确切,极富内容,语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纠正一些字词的音调,做到知句读,显韵脚,可以更好地感知古诗词韵律美,更有效的教学。

2.节奏美——知其情,有急缓。

古诗词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千百年来,众口传诵,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朗读环节,传授古诗词的诵读技巧,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词内容,也能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节奏之美。

比如《望庐山瀑布》一文,其诗气势磅礴,平仄调的安排就像音乐一样非常有美感,非常适合学生反复诵读。在初读古诗、解读生字、找出韵脚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朗读、齐读、自主读等。朗读前,要指导学生先掌握诵读的断句技巧,才能切准节奏,气断声连,有效深入地诵读。具体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仄仄平平平仄平)

遥看/瀑布/挂/前川。(仄仄平平平仄平)

飞流/直下/三千尺,(仄平仄仄平平仄)

疑是/银河/落九天。(平仄平平仄仄平)

古诗的朗读是一门学问,知其情,有急缓,而这需要建立在对古诗词理解的基础上,当学生摆脱生词问题,学会断句后,才能做到有感情的大声朗读,富有节奏的朗读,甚至在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比划着瀑布自上而下的动作,体现出古诗词独有的节奏美,而此时也正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真正展现。

三、拓展联想,悟意蕴之美

古诗词博大精深,意境深远,是极其精练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作品背景适度、有效、有趣地拓展,并引导学生借助联想跨越空间,“思载千里,意游八荒”,由眼前想到过去,构筑诗歌意蕴,不仅能让古诗词教学更为有趣,挖掘古诗词蕴含的大量人文内涵,也能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享受诗词的浸润,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突破古诗词教学的瓶颈。

1.在背景中走近诗人,感知内蕴。

诗以言志,词以传情。诗词创作有着特定的背景,且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真正做到赏析好古诗词,就一定要了解其写作背景,除了诗词规则上的学习,还要能根据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其深层含义,体会诗词的真实感情,这是深入解读、感知古诗词美感的重要策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用好背景知识,合理运用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诗词意象,透过文字捕捉到作者的身影,这对理解作者情思大有裨益。

例如,词义浅显的古诗《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代表辛弃疾的经典之作,简洁易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将农村的自然美景和一家人的不同面貌、情态惟妙惟肖的体现了出来。但是,光理解字面意思还不够,个性化、个人化的东西还需要在了解诗词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以及诗人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后才能真实全面的感知一词一句。对此,教师可先出示作者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有着“词中之龙”称号的辛弃疾的生平,命运多舛,备受排挤,了解其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对当时执政者的谴责,而他将壮志难酬的悲愤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充满了赤诚爱国情怀的人,却一下子要追求所谓的闲适优雅的农村生活了呢?从而相机为学生拓展补充这首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当时南宋政府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与侵略者抵抗的战场交战正酣,而作者被贬赋闲在家,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不免令人唏嘘。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农村悠闲生活,实际却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一种感慨,更是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背景、了解诗人,有利于更全面、真实的了解作品,感知好作品跨越千年的生命力,通过诗词与诗人共鸣,整体性感知,心领神会、灵犀一点,古诗词的情意之美也在心中不由自主展现。

2.在联想中走入作品,感知意境。

寥寥数语的古诗词简洁而优美,且意蕴丰富,似觉平易,却易中有难,为学生的深入解读创设了广阔的认知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解读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运用拓展联想的方式设计符合学生情况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自由探索中突破诗词语言的时空局限,推动学生对古诗词内在意蕴的深入解读与感知,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习。

例如王维的《鹿柴》,整体风格没有丝毫的做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短短的十个字,以动衬静,以局部衬托全局,描写得非常到位。在落笔时便将空山搬了出来,利用这种人迹绝至的景物描写,很好地将静寂的感觉描写了出来。之后以“但闻”进行转折,引出“人语响”。空谷传音,愈见其空;在人语过后,更加增添了空寂。最后又对夕阳余晖进行了描写,更加的让人感觉到了幽静之感。在熟读、分析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沉下心来,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对当时的情景展开联想,只身在空旷的山间,草木、花香、鸟语,无人打扰,这种幽静的场景是否在生活中似曾相识,有的学生会思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在学习,或者休假的时候来到农村的亲戚家,夜晚的时候,就是这种安静,没有城市的霓虹灯反而有种静谧之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场景想象,能让其自身的想象能力得到发展,进而能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也能让学生的想象思维逐步深化。

王维的诗句都有一丝禅意,但学生对境界的感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加以引导。通过拓展联想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古诗词描写的情景联想到自身,想象的同时进行体悟,才能真正走进古诗,走近诗人,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这对学生体会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感和文字中暗含的意蕴的感知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字字珠玑,意境优美,言近旨远。阅读古诗词,就是引领学生深入感知的过程,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古诗词教学,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诗词特点入手多角度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多途径品味词句,理解诗人所营造的意蕴深厚的意象世界,勾勒出诗歌中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在“短文厚学”的求知路上开启一场寻美之旅,将古诗词教学引向本源,更好的学习并弘扬传统国学文化。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诗人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