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探析的古诗词统整性教学

2022-03-02 07:20朱培伟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7期
关键词:统整古诗词中华民族

文|朱培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课程目标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在反映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审美情趣。在统编教材中,从古诗词的编排数量上来说,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从分布来看,古诗词的编排往往呈现分散式,古诗与古诗之间内在的联系往往被教师忽视。2022 年版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以“主题为引领”,“注重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资源等要素”。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很难看到古诗词的统整性教学,虽然很大一部分教师认识到古诗词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单凭一首诗的“单打独斗”,在思维冲击力上显得薄弱和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2022年版课标中的“重大主题教育内容”,因此,梳理并分析小学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编排及内涵,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之中,是时代所需,也是古诗词教学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传统文化视角进行统整,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十个方面,根据崇德尚义、乡土情结、父母之邦、天人合一、地域风情、历法民俗、神话传说、江河山川、梅兰竹菊、亭台楼阁等方面对统编教材上的古诗词和2022 年版课标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进行统整,为挖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供一种思路。

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人文精神的内涵,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的“修齐治平”,可以说是人文精神最集中的概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一理念由个人层面出发,强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层面的责任,步步推展、层层递进。在进行小学古诗词统整性教学时也可按照这个逻辑展开。

(一)崇德尚义:个体道德的精神追求

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强调明辨义利,主张明理节欲,人的美德和修养始终受到重视。古人非常看重自身的修养,自强不息、好学不厌、勇于担当、推己及人是中国古人修身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义、诚信为核心的美德体系。受崇德尚义观念的影响,古人在进行古诗词创作的过程中,这种观念也常在作品中流露出来。例如从强调人际交往的忠信笃敬的角度出发,有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作者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体现在字里行间,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强调人际交往的友善和和谐;从表现古人高洁的道德情操的角度出发,有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虞世南的《蝉》等,这些诗都表现了作者追求高洁品格的人生志向,凸显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文明的特色;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则表现了传统文化中好学尚行的进取精神。2022 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学习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对有关个体道德层面的古诗词进行统整,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我国传统美德的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乡土情结:农耕文明下的故土依恋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以“家”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对于向土地“讨生活”的中华民族来说,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是每个中国人植根于血脉的基因。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对于出门在外的游子,故乡更是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愫,在长期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在小学古诗词中,这部分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统整:一是乡村生活的祥和与美好,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翁卷的《乡村四月》等,这些诗描写出农村生活的安宁闲适,表现了农业文明下的社会形态。二是在外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李白的《静夜思》、宋之问的《渡汉江》、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都抒发了对家乡的关怀或思念。三是儿童视角下的乡村生活。如白居易的《池上》、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等,这些诗词向我们展现了乡村生活中儿童的形象,乡村背景下儿童的童真童趣。对这一类古诗词进行统整教学,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学生情感的发展。

(三)父母之邦: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父母之邦是历代中国人对祖国的根本态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对祖国的热爱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志。在小学古诗词中对这部分的统整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敢于牺牲、敢于担当的爱国情怀。如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王昌龄的《从军行》等。二是对国土沦陷的悲愤、忧虑,对国家命运的牵挂。这部分的代表作有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林升的《题临安邸》等。三是对天下苍生的怜悯和同情。如李绅的《悯农》(一)、《悯农》(二)等。对这部分古诗词进行统整教学,是对2022 年版课标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总目标的不懈追求,有利于“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爱国情怀,自觉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

(四)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相融共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这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在长期生存实践中,古老的先民逐步形成了以“天”和“人”为两大基点,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体系。“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相融共生的状态。这个观念启迪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催生出了对于艺术的独特审美,将外在自然与内在心灵交汇相融。如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山居秋暝》《鸟鸣涧》《竹里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等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当然“天人合一”的观念最重要的要求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典籍如《孟子》《老子》《庄子》中论述得较多,在小学古诗词中常常以“句式”的形式存在,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草”的生长规律表现人生的豪迈之情。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则通过月相的变化规律,感慨“人有悲欢离合”,将人生与自然巧妙融合在一起。对这部分古诗词进行统整有利于让小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能够初步地感受美、发现美,为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打下基础。

二、传统文化中的风土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广袤的地理环境催生出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烙印。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随着市场经济和“泛娱乐化”时代的来临,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域风情:区域地理下的别样风光

中国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社会形态、精神品格、乡土民俗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广袤的地理空间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环境。在小学古诗词统整中,乐府诗里的《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这些诗向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好画卷;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则向我们展现了西域边关荒漠冷清的风光。对这部分进行统整比较教学,一来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不同风光,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二来可以让学生注意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体现跨学科学习的课标要求,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打开新视野。

(二)历法民俗:生活实践的长期积淀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古人对于季节的变换非常地敏感,也非常地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便是古人在长期农业实践中形成的气候历法,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时空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古人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难免受到影响。如描写春季的有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杜牧的《清明》等;描写夏季的有杨万里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昌龄的《采莲曲》等;描写秋季的有杜牧的《山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张继的《枫桥夜泊》等;描写冬季的有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除此之外,我国流传千年之久的民俗文化,也深深植根于农业文明之下,在小学古诗词中也有所体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王安石的《元日》展现了新春佳节放鞭炮、饮屠苏酒、换桃符的民俗;韩翝的《寒食》向我们展现了寒食节的禁火习俗;林杰的《乞巧》则向我们展现了农历七月初七,女子在庭院对月穿针,向织女星乞求巧智的习俗。关于这部分的古诗词还有许多,对这部分进行统整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我国的历法民俗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是落实2022 年版课标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的要求。

(三)神话传说: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

神话传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人类学认为,神话是人类文明特殊的文化遗迹物,它反映了远古人类对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认识,表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神话中丰富瑰丽的想象,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多样的题材,在古诗词中也不例外。小学古诗词中有关神话传说的篇目也有所涉及,如李白的《古朗月行》、李商隐的《嫦娥》都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背景,想象嫦娥孤身一人在广寒宫孤独寂寞的情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刘禹锡的《浪淘沙》、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林杰的《乞巧》则以四大民间神话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为背景,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真挚感情和高超纺织技巧的向往。神话中充满神奇的想象,教师对这一部分进行统整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传统文化除了精神层面以“人”为载体外,各种建筑、山川、湖海等物质载体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也在传达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智慧,甚至有些会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赋予万物以“灵魂”,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诉说着独特的意义。

(一)山川湖海:中华文化的兴盛之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川湖海都赋予了文化的意蕴,以黄河为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魂文化”。传统文化中的“三山五岳”更是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兴盛之地。除此之外,像五湖四海、四大佛教名山,都因丰厚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诗人在进行古诗词创作中,对于山川湖海的描写和赞美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增添了其文化内涵。如描写山川的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苏轼的《题西林壁》等;描写江河湖海的有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望洞庭》、《浪淘沙》(其七),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对这部分进行统整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山川湖海,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

(二)梅兰竹菊:君子品格的典型意象

梅兰竹菊是最东方、最中国的,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它们分别代表了贞洁、高雅、正直、淡泊的君子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象征,在传统文学、绘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君子是儒家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建构,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梅兰竹菊的高洁品格来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如王安石的《梅花》、张谓的《早梅》、王冕的《墨梅》等,通过梅花表现诗人的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郑燮的《竹石》则借竹来表达诗人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刚毅品格。对这部分进行统整教学,有利于给学生以精神启迪,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三)亭台楼阁: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

亭台楼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审美情趣的直观表达,属于中华民族的别样特色。“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妆。山水与楼台,又需文字留。”传统文化中的亭台楼阁往往因为文人的笔墨渲染而闻名天下。在小学古诗词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诗人在登高望远中,流露出的对人生、理想的无限感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展现了亲友之间的友情和信任;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展现了挫折是暂时的,总会迎来雨过天晴的人生哲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通过登临千寻塔,抒发了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精神。在小学古诗词统整中,这部分也是重要的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猜你喜欢
统整古诗词中华民族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踏青古诗词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我爱古诗词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