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下语文课堂新样态
——王崧舟《母鸡》课堂教学研讨圆桌会

2022-03-02 07:20沈兴华等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7期
关键词:母鸡王老师杭州市

文|沈兴华等

王崧舟老师的《母鸡》一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跟之前所上的课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反映出王老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的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和深度落实。王崧舟工作室的部分成员,在学习领会2022年版课标精神的同时,围绕王老师的《母鸡》一课,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

一、整合设计

主持人:2022 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从这段话的表述来看,“整合”是语文课堂新样态的一个基本特征。王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充分体现了这种“整合”的教学新样态。

沈兴华(浙江省杭州市滨和小学):王老师的课,摆脱了“语文要素”线性落实的桎梏,实现了语文要素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作为单元语文要素的“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王老师并没有把它当作知识抽象地教,而是融入在语境、各种形式的朗读体验中,尤其是“投诉信”和“表扬信”这一复合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切体会到了老舍先生用矛盾对比的手法集中表达自己对母鸡的敬重之情。这样的设计,使语文要素的习得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水乳交融。

金 晔(杭州市春晖小学):王老师的《母鸡》一课,通过虚构故事场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字背后汩汩流淌的真情和深情。前三个自然段,用“投诉信”来整合文本内容,让学生在边读边悟边写中体会作家对母鸡的讨厌之情;而第6 到第9 自然段,则用“表扬信”来整合文本内容,从对鸡母亲的性格特点的品读,到感受作家对母亲的缅怀和赞美,最终升华主题。文本语境与虚构语境的整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其主动参与的意识。

吕 萍(杭州市西林小学):这堂课的另一种整合思路是主题整合。通常,《母鸡》一课,我们会局限于母鸡情感的变化,即便是敬重之情,指向的还是母鸡本身的表现。但是王老师由母鸡到母亲,在互文参照中,实现两个不同文本的主题整合——讴歌母爱。

周 丹(杭州市临安区城北小学):在我看来,王老师这堂课还有学习方式的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些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这堂课上得到了有效整合与落实,融入在整个复合情境中。这一学习方式的整合是靠给学生一个“先行组织者”来实现的。这个“先行组织者”,相当于一个学习的大概念,能够涵盖、贯通、整合其他所有的下位学习方式。这个大概念,就是王老师精心设计的两次学习活动中所包含的结构化策略,即“具体事实(证据)——对应意见(观点)”。其实在这堂课中,学生要么是在围绕“具体事实”进行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要么是在围绕“对应意见”展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思。

二、高阶思维

主持人:2022 年版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重要范畴。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个方面,而思维能力所涉及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都属于高阶思维的品质。《母鸡》虽然是一篇文学作品,侧重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在王老师的课上,却同样能感受到他对高阶思维的关注和重视。

蒋梦婷(杭州市滨文小学):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放到更高的维度去审视。王老师《母鸡》一课的教学,无论是“投诉信”的学习,还是“表扬信”的学习,都非常强调要用事实说话,并且引导学生沉入文本,逐条梳理相关事实。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表达观点要有理有据,要使用典型事例”的概念意识,这是一种思维的提升,也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彰显。

夏颖娇(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王老师的《母鸡》一课,紧扣“对比”这一教学主线,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借助“投诉信”和“表扬信”,抓作家对母鸡情感的顺向对比,由“一向讨厌”到“不敢讨厌”;又如,在学习“表扬信”的过程中,不断回顾“投诉信”上的事实,抓作家对母鸡情感的逆向对比。这样一顺一逆的对比阅读,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母鸡情感的深度体验,也促进了他们高阶思维的发展,可谓一箭双雕。

童如晶(浙江农林大学附属小学):说到《母鸡》这堂课的“对比”教学,我想到了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两种感情的不同思维方式。在借助“投诉信”体会对母鸡的讨厌之情时,王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的是演绎思维。即由教师先概括观点,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相关证据来支撑观点的成立。演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概括难度,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聚焦文本、理解内涵。而在借助“表扬信”体会对母鸡的敬重之情时,王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的则是归纳思维。即由学生找到母鸡的那些值得表扬的具体事实,然后对具体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出主要观点。归纳思维,对学生而言,其实难度会更大,因为它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阅读材料时作出深入的分析、提炼、概括和判断。

三、深度体验

主持人:2022 年版课标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显然,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基于语言文字的,是通过感悟思想内涵逐步产生的,是在结合自己的经验中发展的,是在经历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中得到升华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体验不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深刻的。

邹晓珍(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说到情感的深度体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复沓”这一诗意语文的标志性策略。这种复沓策略,往往聚焦于课文情感的爆发点、转折点、升华点。比如,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既是这堂课的一个复沓式结构,又是强化对母鸡敬重之情的复沓式支点,在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品味诵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深度体验。

梅 青(杭州市闻涛小学):在我看来,王老师的《母鸡》一课,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安排教学结构的。整堂课的情感学习,明显地形成了三级跳的架构。第一级,借助“投诉信”,感受对母鸡的讨厌之情;第二级,借助“表扬信”,深入感受对母鸡的敬重之情,体会前后情感的突转;第三级,借助“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对母亲的缅怀和敬仰之情,促进由物到人的情感升华。因此,我们能看到学生的情感不是平面的滑动,而是登山一般不断向上攀升。

沈清清(杭州市长河小学):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母鸡》一课安排的三种抄写练习。第一种,分四次抄写“讨厌”;第二种,抄写“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第三种,抄写“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抄写的形式本身非常传统,但是,王老师却对这个传统形式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因为,每一次抄写,都是学生情感的一个爆发点。学生与其说是在抄写,毋宁说是在寻找一次宣泄情感、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四、复合情境

主持人:2022 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毫无疑问,王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在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性方面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强烈的冲击。

施于红(杭州市西林小学):王老师的《母鸡》一课打破了普通课堂的单一情境,即文本情境的局限,走向了文本情境与虚构情境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这堂课顺着文本本身的情境,从对母鸡“一向讨厌”的情境转向对母鸡“不敢再讨厌”的情境,体会到作家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对母鸡的情感;另一方面,王老师创造性地利用文本情境,虚构了一个作家创作《母鸡》过程的艺术情境。从写“投诉信”的情境,到写“表扬信”的情境,最后到“怀念母亲”的情境。两个维度的情境有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合情境。

盛 莉(杭州市衣锦小学):《母鸡》一课的导入,就是一个复合情境。而这个复合情境是由三个子情境构成的。第一个,在安静读书时听见母鸡叫声;第二个,在客厅讨论剧本时听见母鸡叫声;第三个,在构思小说时听见母鸡叫声。这样一个复合情境的创设,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学生很容易跟作家一起共情,产生跟作家一样的情感体验。而且,这样的体验显得非常真实,因为这个复合情境的现场感非常逼真。这就充分体现了情境创设的主体性原则,也就是说,一个理想的情境,必须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

王辰窈(杭州市临安区城南小学):在我看来,《母鸡》这堂课,是三种情境的复合交融。第一个是文本情境;第二个是虚拟情境;第三个是任务情境,就是王老师精心设计的两次学习活动:帮帮老舍先生写好“投诉信”“表扬信”。我发现,第一个情境是基础,第二个情境既是对第一个情境的还原,也是对第三个情境的铺垫。而三个情境,最终要落实到任务情境上来,也就是学生主体上来,这就是基于儿童本位的教材再认知、再加工、再创造。当第三个任务情境出来的时候,学生对《母鸡》的学习,就不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应付,而是一种基于自己真实体验、真实想法的主动介入。

王雁春(杭州市昌化第一小学):我以为,王老师的复合情境,其核心还是还原生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让学生通过基于问题的活动方式,在真实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母鸡》一课的复合情境,既是对作家老舍先生真实生活的还原,当然这种还原是艺术的,但却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生活的一种还原,即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帮助老舍先生写好“投诉信”“表扬信”)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母鸡王老师杭州市
奇妙的旅行
母鸡
母鸡下蛋
有趣的动物
母鸡
我喜欢的一堂课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杭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深化举措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