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新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2022-03-04 23:25韩飚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生校园学校

韩飚

摘要: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人才培养工作做好保障是学校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现状,提出了构建新生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路和举措,旨在促进大学新生安全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推进学校治理工作,为国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高校新生安全体系建设

大学新生是高校中最具活力的群体,承载着学校和社会的期望。做好新生的安全保障工作,对学校筑牢人才培养的基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构建新生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高校新生开学期间,是校园治安案件高发期。有数据表明,每年9~10月高校校园治安案件高发,案件数量占全年案件的1/3。在这些案件中,新生贵重物品被盗、钱款被骗、治安纠纷或人身遭受侵害的案件超过半数。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新生在进入大学前,生活基本被父母“包办”,独立生活能力较弱;第二,新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安全教育多为防灾减灾知识,社会认知教育很少,再加上此阶段新生的社交活动基本限于家庭或同学的圈子,与社会没有实质性的接触,对社会的甄别能力较弱;第三,大学新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心理活动复杂,理性思维尚未完全确立,个体上存在思考简单、容易沖动、渴望展示个性等诸多不稳定因素;第四,在网络环境下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段越来越隐蔽,有不法分子专门利用大学新生的弱点实施犯罪,使新生财物或人身遭受侵害。

新生遭遇侵害后往往会产生较严重的后果。首先新生个体会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偏差,对学校和社会的美好憧憬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在心理上留下阴影,更有个别性格偏激的学生可能会做出违法行径:某高校一名新生的自行车被盗,该生一时冲动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泄愤,盗骑他人自行车而触犯法律。其次,高校的社会声誉度受到影响,新生家长会对学校的安全管理水平产生怀疑,往往在不自觉中向身边群体传递了负面信息,影响高校的社会声誉。再次,高校是人群密集群体,被称为社会公共安全的“晴雨表”,新生案件高发直接危及学校的安全稳定,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关系到社会治理工作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引导和栽培。大学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目标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生在身心和思想认知上难以适应新环境,需要通过建立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

二、当前高校新生安全保障工作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认识到做好新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在新生到校报到期间,纷纷开展一张安全宣传卡、一条安全宣传横幅、一张安全宣传单、一本校园安全宣传手册、一堂安全教育课、一次应急避险安全演练等活动提醒新生提高安全意识,保障人身和财物安全。这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存在着工作多局限于宣传教育层面、开展时间短(大多限于新生报到和入学教育期间)、介入部门少、力度不大、成效不高甚至工作滞后等问题,没有在根本上让安全防范意识入脑、入心,且工作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导致在新生入校数天后,校园里除了一些存留的宣传品和辅导员零星的叮嘱外,基本少有针对新生安全的专项工作,新生财物被骗等案件高发。

(说明:图表中侵财案件专指钱款被骗和物品被盗,其他警情包括为新生提供帮助及校园滋事等案件。)

从上图数据可以看出,在新生到校的一周时间里,新生遭遇侵害的案发率与学校迎新安全工作开展的强度密切相关:针对新生开展的安全工作强度大,案发率就低;开展的工作少,案发率就高;当学校不再有针对新生开展的专项安全工作时,新生遭遇侵害的案件就逐渐呈高发趋势。如图所示:报到前一天,尽管提前到校的新生人数少,但因迎新安全保障工作尚未开展,侵害新生的案发率比较高;报到工作开始后新生人数迅速增多,但迎新安全保障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浓烈氛围的营造,广大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被激发,新生遭受侵害的案件发生率反而下降;新生报到工作结束后,全校层面上针对新生开展的安全防范工作转为院系或辅导员自行开展,工作力度大大减弱,再加上各项入学工作纷纷开展,新生忙于熟悉或办理相关事务,安全防范意识也随之淡化,致使新生遭遇不法分子侵害的概率开始增大,校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构建新生安全保障体系的工作思路

(一)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为统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校园安全工作摆在建设教育强国的突出位置,强化底线意识、红线意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与推进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工作的内在联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不断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质量,把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新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2022年1月下第3期(总第103期)(二)抓好机制建设和工作落实

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分析学校安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工作机制建设,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校园安全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内容,推行精细化管理,营造群策群防的工作氛围,打造齐抓共管工作局面,切实把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三)注重突出时效和强基固本

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新生和校园迎新报到期间的特点,精准施策,突出时效,重点防控新生初到校期间和适应期内易发、危害性大、侵害面广的安全隐患,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化地为新生建立起最全面的“防火墙”。另一方面,要利用此契机强基固本,持续推进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推动学校安全管理育人工作高质量的发展。

四、构建新生安全保障体系的工作举措

(一)做好顶层设计工作

1.明确任务

新生安全保障体系工作任务安排表

工作任务工作部门方案制定安全管理部门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及安防工作落实安全管理部门氛围营造及宣传工作宣传部门、团委建立新生交流工作平台招生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志愿者组织及培训团委,安全管理部门辅导员安全管理工作专项培训学工管理部门新生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舆情搜集与信息发布宣传部门,网络中心属地职能部门对接安全管理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迎新报到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成立迎新报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安全工作组负责新生报到及适应期的各项安全工作,安全工作组由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完成新生安全保障工作。

2.舆情研判和方案制定工作

舆情研判工作主要有:对上一年工作进行总结,梳理一年来校园治安案件发生情况,与属地职能部门对接,了解学校所在地一年来尤其是距新生开学时间一个月以来的治安案件发生情况;搜集舆情,关注校园学生思想动态,重点掌握在校学生经商、校园外包服务经营户、学生网络活动等动态;排查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新生交流工作群,搜集新生思想動态等。

在工作方案制定上,要将上一年的工作和本年度舆情研判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完成新生到校及适应期的安全保障工作需要来制定,实现时短效佳的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和学校整体工作对接,实现持续推进,提高安全管理育人工作质量。

(二)防范为先,打防结合

1.开展安全预警工作

预警的作用是实行先期干预,起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学校利用新生交流工作平台开展安全预警宣传,提醒新生家长在新生到校报到前,配合学校在独立生活、适应社会、集体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开展教育,将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前置,提前对新生进行必要的干预,为新生和家长打好“预防针”。新生初到校时,学校要在新生到校的第一时间里多渠道、多举措开展安全宣传工作,引导新生关注自身的安全工作。

2.强化新生到校适应期内的安全管理工作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大约为21天。学校可以参照这一研究结果结合学校当年的教学日程安排设置一定时长的新生到校适应期。在此时间段内,学校应高强度、高密度地开展校园巡查等安全防范工作,全力为新生打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并重点做好新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必要时可在重点时间段启动学校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对宿舍实行封闭管理;同时要落实值班人员和辅导员老师的安全管理责任,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安全宣传和宿舍管理工作,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运用“三防”手段强化适应期安全管理

“技防、人防、物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范畴,作用非常明显,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安全管理工作中。在新生安全保障体系中,可以充分运用“三防”手段,加强对校园的监控和管理,尤其是加强如校门、学生宿舍等重点区域的监控和管理,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挡在校园之外,做到安全隐患发现及时、突发事件处置及时,切实为新生筑起安全的屏障。

4.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与属地公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对校园周边及校内安全隐患进行整治。新生到校报到及适应期内,学校应提请公安机关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防工作,并定时或不定时进入校园巡逻,威慑不法分子,打击校园及周边的违法犯罪活动,提高治安安全和交通安全保障力度;校地联合开展学校所在地治安形势教育,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件警醒新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5.发挥学生组织“三自”功能开展传、帮、带活动

高校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生适应期里,学校可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迎新生安全保障工作,履行“师之助手、生之桥梁”的职责,以朋辈辅导的方式开展“传、帮、带”工作,增进工作成效。

6.开展实践认知活动

开展好各类安全演练和体验活动,让学生亲历其境,增进学生对安全防范工作的认知,更能吸引新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这种“授之以渔”的做法对增进新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非常重要。

五、结束语

新时期以来,国家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高校建立新生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和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好保障;另一方面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也是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高质量地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筑牢人才培养的基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组织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3\]汪永高.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4\]邓浩,王国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

\[5\]田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4(4).责任编辑:丁蔚

猜你喜欢
新生校园学校
重获新生 庇佑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新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