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

2022-03-04 01:27陈佩云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以人民为中心

陈佩云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理论逻辑,以党的群众路线为历史逻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践逻辑,生发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人民主体论、人民动力论、人民宗旨论、人民目标论这四部分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及党的群众路线,为党和国家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项思想的主线。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实现伟大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三重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发展及继续深入探索,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坚守、传承和弘扬,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具体从政实践经验中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人民情怀的彰显。从生成逻辑上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群众路线历史逻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是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推动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其理论逻辑来看,传承和拓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从事社会实践者的总称。认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上所起的重大作用,就是坚持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这一科学观点。从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宰制力量出发,必然得出人民群眾是历史创造者这一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现实的斗争,必须动员广大群众参与。[1]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认为,身处生产和生活第一线的人民群众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是重大社会变革的支配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懂得维护人民的利益。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印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群众史观的无比正确性,中国共产党绝不重蹈其覆辙。中国共产党是从无数困苦中走出来的,在风雨中走过百年离不开无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始终坚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的勇气之源,是最伟大的英雄。

(二)历史逻辑: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领路人,在与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的斗争中对群众工作进行了深刻总结,逐步形成了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其历史逻辑来看,坚持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工作路线,即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代言人,更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诚守卫者,除此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利益。历史早已证明,中国共产党大大小小的胜利不是依靠个人的偶然因素,而是群策群力的结果。这里的“群”指的就是人民群众。任何伟大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断然不会取得成功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是群众观点在各项具体实践中的指导和落实,是“重要传家宝”。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主线,是根本路线。如果不能正确坚持群众路线,并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那么贯彻好落实好这三个路线就是一句空话。中国共产党要牢牢记住曾经走过的路,不忘记困顿时的苦楚,才能走好前行的路。因此,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仍然要将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植根于人民,站在人民群众之中。

(三)实践逻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入新时代,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显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其实践逻辑来看,是新时代解决人民高质量生活需要与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高举共产主义大旗,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自觉主动地找出人民群众真正关心问题的解决办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把人民的利益视为最终利益。中国共产党要当好人民群众的“娘家人”,围绕人民群众真正关切的问题,解决好所有涉及人民生产生活利益的问题。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从不曾忘却的誓言。世情、国情、社情、党情不断变化,但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的态度始终不会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不会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方向。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在各项会议、讲话中都能见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身影”,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核心围绕人民主体论、人民动力论、人民宗旨论、人民目标论四个维度展开。

(一)人民主体论

人民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主体论,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坚信人民是自己的救世主,依靠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依靠人民建设国家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他强调所有党员干部都要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与资本主义不同,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是为了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忠诚的仆人,是人民前进路上的守护者,是人民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人民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人民生计问题的解决、人民的幸福指数,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人民动力论

人民是发展的力量之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动力论,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离开深沉土地般人民的滋养,中国共产党决然冲不破种子外壳的束缚,也长不出伟岸的枝干。事实早已证明,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人民世代耕耘的成果,砥砺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谱系是人民力量化身的擎天巨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各项成就皆是人民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人民缔造千秋伟业。离开人民,中国共产党就会一无所有,也将一无所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由人民合力书写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信人民是前进的主力军,发展要紧紧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使人民自觉主动地投身建设,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夺取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三)人民宗旨论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宗旨论,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的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职权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5]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执政党,有历史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民的选择。人民之所以信任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人心,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本领、实践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真心的赞许。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铮铮誓言。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党一刻也不脱离人民。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他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对党的誓言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6]只有所有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用自己的全身心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才能在砥砺前行、不懈奋斗中保持不竭动力,才能答好新时代的考卷,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才能继续带领广大人民乘风破浪走向胜利。

(四)人民目标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目标论,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华。为人民的幸福而奔波忙碌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的向往作为执政目标,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不仅关注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更是数次考察偏远地区,关心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7]。

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发展的硕果要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在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全体人民要一同前进,绝不能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共同富裕绝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带给群众真切的变化和便利,让全体人民一齐享受今日中国之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宝贵经验总结,不仅传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及党的群众路线,还给党和国家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更为早日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及党的群众路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群众的发展史观的各项定义、社会发展动力等方面出发,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有了新的发展,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新诠释。得民心者得天下,顺应人民愿望必将成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达到了新高度,使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厚,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及党的群众路线有了生命力。面对当前时代的深刻变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次丰富和拓展,是群众路线的当代表达。

(二)为党和国家的群众工作指明了道路

习近平的“人民江山论”深刻诠释了人民是党革命、建设、改革时面对困难的勇气之源,人民的支持是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长期性的深厚根基。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无穷的。面对复杂的工作局面,中国共产党必须有清晰的认知和强烈的问题意识、风险意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有效指导党和国家的群众工作,有效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与智慧,使中国共产党有更宽广更坚实的群众基础,在跌宕起伏的激烈社会浪潮中稳住方向,紧紧掌握执政权并夯实长期执政的主动权。

(三)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底色,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带领人民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分好,不让任何人掉队。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从对发展速度的追求转变成了对发展质量的追求,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期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源头上确立了发展的最终目标要求,那就是为了保障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改善民生,早日实现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从制度建设、政策保障、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实现人民民主,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

人民绝非碌碌无为之辈,人民是隐匿的历史推手。“人民”二字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出现了203次,这足以突出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坚定立场。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把人民记在心头,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跨世纪领导干部的历史重任及必备素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1(11):32-36.

[2]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0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35.

[4]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求知,2021(03):4-10.

[5]习近平.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N].浙江日报,2004-05-12.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8]孙浩翔.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8.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农村群众工作需巧用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