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2-03-05 22:55杨玉珍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列式分配律道题

杨玉珍

准备题指教学新知前引入的启发性题目。恰到好处的准备题既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又能显露学生认知中的矛盾,有利于教师找准学生探究学习的切入口。

用准备题激发认知冲突。教学《年、月、日》时,笔者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奶奶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子明年过第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奶奶和孙子今年各多少岁?这个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笔者顺势提问: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学生回答:一般情况下,一年过一次生日。笔者引导:现在奶奶过的生日反而比孙子少,说明什么?学生猜想:奶奶有些年没有过生日。笔者追问:你想知道原因吗?是奶奶不想过生日,还是没有生日可过呢?上述准备题通过设计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新知的探究中。

用准备题助力拾级而上。在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问题”时,笔者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准备题,从而更好地引出例题的教学。课前,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班上5名学生暑假期间分别去了6次、3次、5次、2次、4次超市。课上,笔者首先呈现上述数学信息,并提问:他们平均每人去了几次超市?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6+3+5+2+4)÷5。接着,笔者说明:题目中的5个数据,前2个是女生购物的次数,后3个是男生购物的次数,如果把已知条件变换一下,如2名女生共去了9次、3名男生共去了11次,这道题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后回答:(9+11)÷(2+3)。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一个已知条件变成“2名女生平均每人去了9次”,又该如何列式呢?学生讨论后回答:(9×2+11)÷(2+3)。最后,笔者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如果第二部分数量也不直接告诉我们,题目还可以怎样改?怎样列算式呢?经过改编的这些题目,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学生发现改编的所有题目条件在变、问题没有变。

以上教学,从基本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出发,经过三次变换条件的改编,逐步引出例题。这样的准备题彰显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新知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多数学生只需稍加思索便能独立回答,便于学生理清新知的来龙去脉。学生经历了改编并分析、解答题目的过程,在变与不变的辨析中明确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思路。

用准备题深化知识理解。笔者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为了揭示运算规律,设计了如下准备题:①(8+9)×3=□×3+□×3;②13×(40+4)=13×□+13×□;③16×(5+3)=16×□+□×3;④34×19+66×19=(□+□)×□。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这4道题的特点,完成填空后,出1~2道类似的题目,考一考同桌和老师。从学生出的题目来看,他们没有简单模仿教师出的题。例如,(14+13)×□=14×□+13×□是一道多解题,只要3个空内填写的数字相同即可,说明学生已经初步建构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36=37×(□+□)这道题虽然只给出两个数,但确定了要填的三个数,可得37×□+37×36=37×(□+36),剩余2个空可填写任意相同数,而这个数若能与36“凑整”,如64,则可使计算簡便,反映出较高的思维水平;(27+56)×7=27〇7〇56〇7这道题则要求填写运算符号,抓住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要点,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祝店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

猜你喜欢
列式分配律道题
误会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每筐多装多少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Q博士课堂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