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耦合关系

2022-03-05 00:37陈改玲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党史中国共产党人才

李 达,陈改玲

(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需依靠各领域、各层次的人才共同努力,贡献力量。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一百年中,带领农民、依靠农民不断取得伟大胜利。从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到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从脱贫攻坚战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三农”问题上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乡村工作人员借鉴。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我国对于农村的工作全面转向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要取得人才振兴的全面胜利,必须有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从党史中总结经验,联系新时代的实际情况,最后指导实践。党史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党的建设史、党的艰苦奋斗史、党的理论创新史,学习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助于乡村人才振兴快速取得胜利,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党史教育对乡村人才振兴的推动作用

人才问题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大量乡村人才外流。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将长时间存在,因此促进人才回流乡村,要从提高青年思想水平、改善生活工作环境两方面同时进行。党史教育则为乡村人才振兴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实践经验。

(一)学习党的建设史,促使领导班子不断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带领着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时代党继续领导各族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果,同时在党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建设指的是党为保持自己的性质而从事的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活动。在1928年党的六大召开之时,部分地区党员中农民和其他非无产阶级的占比达到80%以上,由于党内成员情况较为复杂,所以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涌现出来[1]。基于这种情况,1929年古田会议中提出了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和人民军队,为党的思想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开始为自我完善而不断努力。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表明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并对18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从毛泽东同志强调思想建设到习近平总书记将政治建设放在党建的首位,虽然不同时期对于党的建设具体内容有所差别,但都是根据当时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党员在学习党的建设史过程当中可以自我对照,反思自身是否存在思想立场不坚定、精神懈怠、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及时检讨并自我改正,培育不断自我革命的精神。通过了解党建设过程中的伟大人物、重大事件,可以体会百年大党的血泪史,可以鞭策党员同志抵制诱惑、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党性修养、坚持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直接与民众接触,是群众和党对话的桥梁,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是乡村人才的标杆及榜样。他们的党性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党领导农村工作的速度与质量。人才振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由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率先行动,带领农村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共同努力。但是目前党员干部懒政、不作为、原则性不强的现象并不罕见。更应积极推进党史教育,这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和工作能力,为人才振兴塑造作风清廉、踏实工作、勇于创新的领导班子。

(二)学习党的艰苦奋斗史,促使人才回流乡村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青年党员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和影响力,使得党有能力同当时较为强大的国民党进行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在遭到国民党的背叛之后,毛泽东同志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参与战斗,之后毛泽东同志更是带领着起义队伍深入农村,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当地农民互相帮助不断壮大党的队伍。红军长征途中党员同志和战士们不畏艰险、勇于牺牲保住了革命的种子。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与爱国青年流血牺牲换取和平。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王进喜、时传祥等一大批劳动模范推动祖国的发展。不管条件如何艰苦,他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进入新时代,边疆驻守军人、救火牺牲消防员、为救落水女童牺牲的大学生等英雄在党的发展过程中发扬着他们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并不断崛起的历史,在这一部历史当中青年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中,对新时代的青年提出了六点要求,其中之一是“担当时代责任”[3],乡村振兴就是新时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基于调查显示,在许多乡村地区实用人才占从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少于10%,且以中老年人为主,缺少青年人才[4]。目前愿意留守在农村的实用型人才大多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由于环境和自身原因导致整体能力不足,难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目前,乡村振兴需要大量青年人才的要求同青年人才不愿留守乡村的现状是一对尖锐的、棘手的矛盾。如何留住本土人才,如何吸收外来人才,许多学者提出采取国家制度帮扶政策、地方补贴政策、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等方法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投资较大,但效果甚微。笔者认为要解决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从青年自身入手,对高校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青年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在全国积极学习党史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更应该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从思想上培育青年的奉献精神,只有青年人才主动愿意扎根农村,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之时,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才能彻底得到解决。

思想教育需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而党的奋斗史就是思想教育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素材。通过讲述先烈甚至是身边人的故事,培养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继而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有了质的飞跃,在讲述党史的过程当中,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育,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纪念馆和乡村实地考察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农村,让青年人才意识到,新时代在农村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有广阔的天地可以翱翔。

总之,在大力推行“四史教育”的背景下,学习党的奋斗史,有助于培养高校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有利于激励外出青年人才和外来青年人才回归乡村,根本上解决乡村青年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学习党的创新史,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党的创新史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飞跃,每次飞跃都创立或形成了一项理论成果。它们包含了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的智慧结晶,不断指导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其中也经历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误导,使得中国共产党经受了沉重的代价。百年的历史证明,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实践方面,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不断超越。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我国国防实力极大增强;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开启了探索太空之旅;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大大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5]创新精神支撑百年大党取得了辉煌成就,更为实现国家富强提供不竭动力。所以要将党的创新精神融入到各项工作当中,包括乡村人才振兴。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从思想层面鼓舞人才回流乡村,为祖国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更要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从物质和现实层面用良好的发展前景、优美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回归乡村,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应该着手于两个方面:创新特色产业和引入新型产业。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地大物博,每一个乡村根据不同的地貌、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特色型的地方产业,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礼依然顽强地保留下来。这就说明特色型产业有其存在的必要,并且应该作为当地的主要产业。但是就目前的乡村经济发展来看,这些主导产业并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乡村产业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是它们没有相应的市场。要从根源上解决乡村产业低迷的问题,需要乡村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并将乡村产业与新时代消费理念结合在一起,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以此来拓宽产业的市场。新时代是一个技术创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致富的时代,是一个传统文化再发展的时代。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用大数据分析消费群体的喜好,适度地将其融入产品当中,并将地方的特色文化融入到产品当中;在产品储藏运输过程中应该加入现代科技;在产品销售的过程当中应该同电商经济相联系,通过直播、微商等现代新型营销手段来为乡村产业拓宽市场[6]。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引进新型产业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式。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是中国乡村的优点之一,大量资源有待开发,为新型产业融入乡村提供有力条件。比如通过直播走红的李子柒,为四川绵阳拓展了电商经济;全国许多地方推广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陕西等地推广文化产业,通过汉服、陶瓷、剪纸等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乡村发展应遵循本土有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着力将新发展理念与乡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乡村的产业类型,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综上,要发展乡村产业留住人才,最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理论创新史和实践创新史,推广党的创新史,有利于培育青年人才、培育全国各族人民的创新精神,调动乡村工作者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发展乡村经济留住人才,有利于尽快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

二、乡村振兴对党史教育的反作用

推进党史教育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党史教育的受众群体进行扩展,普及党史教育;二是不断丰富党史教育的内容;三是拓宽学习党史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经验丰富,形成较多的指导思想,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整体与局部并进的方针,既要在宏观层面上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前进方向,也要细致掌握党在具体时期的阶段性目标和实践方式。这样才能在现实工作遇到困难时,找准历史经验,克服困难,这也是推广党史学习的意义所在。

(一)在人才振兴的实践过程中扩展党史教育的受众群体

学习党史要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首先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继而在实践中更加深刻体会党史教育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应在党员内部进行推广,党员同志要在理论上学习党史,在实践中应用党的经验。在当下,乡村基层党员最重要的任务是带领当地老乡、外来人才发展乡村经济。在遇到困难时,应回顾党在历史中采取何种形式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乡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时,国家又是采取了怎样的帮扶政策刺激经济等等,将这些经验作为指导,与当地的人才现状和经济状况相结合,定能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基层党员、干部在推行工作的过程中不可独断专行,安排及部署工作之时,既要让工作人员及群众知道怎么做,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党员干部需用通俗的语言和方式,将党史内容、党的工作经验向群众传授,进而在实践中推进党史教育。当党史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有效性时,必然激发工作人员学习党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乡村振兴的领导班子在带领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建设乡村时,将党史教育的受众群体从党员扩展到了全体乡村工作人员,使得党史教育大众化、日常化。

(二)在人才振兴的实践过程中从内部丰富党史教育的内容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在人才振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比如国家采取的“特岗教师招聘”“特聘专才项目”“完善农村设施”等措施,极大提高了城市人才回流乡村的数量[7]。这些实践过程以及获得的成果自然也成为党史的一部分,极大丰富了党史教育的内容。

(三)在人才振兴的实践过程中扩展对党史的认识视角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当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产生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是丰富全面的。目前人才振兴方面的问题也具有多样性,比如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老龄化、专业性人才较少等。某一时间段的党史或者某一方面的党史所得出的经验理论,不足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要求党员和乡村人才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视角去学习党史,发现不同的历史规律来指导实践。因此党史教育不光要在时间上日常化、受众群体上大众化,还要在教育内容上全面化。

三、巩固耦合关系的路径

党史教育和乡村人才振兴都属于新时代的新事物,它们将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为加速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以及党史教育的常态化和实效性,须不断巩固两者的耦合关系,促使两者相互影响,加速发展。

(一)创新党史教育的方式方法,推进党史教育

要使一对耦合关系得到巩固,首要的是保证这对关系的两个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深化。党史教育要注重内容的真实,方法的创新,在党史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地用文字或课堂的形式,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恐怕收获的效果微乎其微。所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对于推进党史教育尤为重要。比如组织以“唱支红歌给党听”为主题的歌唱比赛,这样可以让学习音乐的专业人士、歌曲爱好者主动了解党史、学习党史;组织“庆祝建党100年”为主题的海报设计大赛,可以推动美术界甚至整个艺术界的人士主动学习党史;再比如用红色电影、党史纪录片、标语等形式,讲好党的故事,保证党史内容准确的情况下提高教育形式的趣味性,让受教育者主动学习党史,提高党史教育的效率,起到普及党史教育的目的[8]。

乡村人才振兴是一个急需解决但又较难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由于不能短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果,必定会有群众甚至领导者对人才振兴的措施产生怀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少乡村基层工作人员、党员干部面对长期艰苦的条件,选择放弃甚至逃跑。在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经过对陕西省榆林市的“特岗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大部分的“特岗教师”表示留在县镇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后找机会再调回城市,这反映了回流到乡村的人才对乡村的未来持有怀疑态度。这种现象如果持续发展,回流人才倒流现象将日益加剧。因此须在乡村产业调整、国家政策帮扶、社会保障完善等方面持续坚持,并且宣传人才振兴,使整个国家及社会保持对人才振兴的高度关注,不断推进人才振兴。党史教育和乡村人才振兴共同推进,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才能不断牢固,进而促使两者继续向前推进,形成发展的、良性的循环系统。

(二)将党史教育融入到乡村教育

要巩固党史教育和乡村人才振兴的耦合关系,不能只依靠两者自发的、缓慢的互相推动,更应该借助外力加快二者的融合。党史教育要发挥推动人才振兴的作用,就不能束之高阁,不能只停留在党员内部和高校之中,要让党史教育下乡村,用党史经验指导乡村工作。比如采取高校与乡村合作的方式,定期派高校优秀研究生下乡教学,促进党史教育走深走实;派乡村人才进入高校学习党史,并为高校学生讲述乡村故事,让高校人才了解乡村,了解祖国的不同面貌,为日后乡村引进人才奠定基础;也可以定期组织文艺团队下乡村,用艺术的形式将党史教育融入乡村,将两者不断融合有助于巩固耦合关系。

(三)在人才振兴中,验证党史教育的成果

要巩固一对耦合关系,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彼此之间的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所以推进党史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习党的理论成果和历史经验,并应用这些成果和经验,最后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取得进步。

那么党史教育的目的是否可以转化为现实,这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检验。人才振兴问题是党和国家目前高度重视的问题,所以在人才振兴的实践过程中,验证党史教育的有效性最为合适。在验证的过程中人才振兴必然要取得较大的胜利,通过验证之后党史教育的推进必然会更加顺畅,这就极大地巩固了两者的耦合关系。

四、结语

党史教育和乡村人才振兴的耦合关系,主要体现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增强党史教育可以为青年人才树立优秀的榜样;可以在思想上教育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培养青年人才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促使青年在榜样的带领下主动助力乡村振兴;可以培育乡村人才的创新精神,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经济,留住人才。在实现人才振兴的过程当中,基层党员带领青年人才和当地群众学习党史,扩展了党史教育的受众群体,丰富了党史教育的内容,提高了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并且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会随着党史教育的推进、党史经验的应用、人才振兴的实践而更加牢固。

猜你喜欢
党史中国共产党人才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人才云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