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四年级习作教学

2022-03-07 00:08徐杰杨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习作课外阅读作文

徐杰杨

学生对“作文”的学,与教师对“作文”的教应该是休戚与共的。笔者立足对小学语文四年级的现有的教学经验从习作本身、学生自身以及教师自身分析大多学生不喜欢习作的原因,并且从创造阅读机会、纠正心势抵触和体验习作生长过程展开谈谈指导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从习作自身出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为什么作文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是“综合体现”的,是需要学生综合所学,运用所学的一种寻求创新的表达本领。这对于表达较好的学生,它是一项挑战,更何况是占大多数的基础零碎,不擅表达的学生而言,这可能就是一场搜肠刮肚,翻箱倒柜的脑力修行。

在平常的考查当中,作文是需要组字成词,合词成句,连句成段,段段成文的,意味完成一篇作文是需要一定字数的,而在中年级,它往往是以“百”为字数单位的。相对于完成度奇高的选择题而言,它确实显得有些“庞大”。

但回归习作本身的目的,它却是一项囊括了学生喜怒哀乐的极具艺术性的表达,是令学生逐渐文从字顺地表达自我意识的锻炼,还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体现之一。这样看来,作文虽然难,但诚然可贵。

二、从学生自身出发

学生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主体,会对遇到的种种情况会透露自己的判断与衡量,我们尝试从中窥探学生认为“习作难”的原因。

(一)灵感赤字

曾经在长期接触的八十四名学生中问这样一个问题:“直到今天,除了漫画书以外,印象中有看完了六本课外书的,请举手示意。”但很可惜,只有不到十个人是高举了他们的手臂,我可以理解为这是他们在努力地给自己“积攒灵感”,而且从他们的习作水平来看,他们确实发挥了略胜一筹的习作能力。

但挽留了手臂高举权利的学生更多,反映了除日常课本学习外,学生平均每半年不到一本的课外阅读量。作为老师,我们是清楚知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一个要将课堂习得进行实践与活用的重要平台之一, 也是学生“积少成多”“文思泉涌”的素材汲取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学生嘀咕道“我不知道写什么”“我不知道怎么写”,更多的反映是内心灵感的“赤字”,缺乏了可以致使“触类旁通”的课文阅读时间和空间。

(二)心理定势抵触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理定势”的词,又成称“心向”,可以理解伟是学生对某一对象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生接受前的精神和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后继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进程。[3]所以,当学生听到要写作文了,大多是学生脑海当中浮现的可能就是漫天文字,耗时久远等等的标签,从而引导身体机能作出一系列的抵触反应,这有点类似于我们所理解的“谈虎色变”。

三、从教师自身出发

“教学”其实是包涵了两个动词,一个是学生的“学”,一个教师的“教”,两个活动主体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所以当活动效果不如意的时候,需要“学”的分析,也需要“教”的反省。

(一)示范弱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话也常萦绕耳畔,它告诉我们学生是有向师性的,他们看齐、模仿我们作为老师的行为举止。正如我国才女董卿在采访中所言:“你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只要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但很多时候,尤其是班主任,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事务撕碎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更多的是“忙碌”,而不是“学习”。我们想要孩子们“学有所成”,但我们却弱化了该给他们的一个“学有所成”的示范。由此说来,我们想要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我们也要学会积极阅读课外书;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会习作,我们也要跟孩子一起习作,给孩子树立一个来自老师的榜样,而非忽视、弱化我们的榜样作用。

(二)摸索转型

环境被时间推着“进化”,概念也会跟着“进化”。素质教育也被推行多年了,“以生为本”的话题也反复温习了,“有效学习”的理念也不断丰满了。但“知晓”与“实践”并非亦步亦趋的,期间是需要摸索、转型、落实,并且会因人而异。

前辈们在继承过往的同时,也会扶着“旧知”摸索“新知”;晚辈们在接触“新知”的同时,也在照着“新知”摸索“落实”,而两者的“摸索”是需要时间的,又或者说是需要借助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我们的当时方式或许不那么恰当,但我相信我们作为老师,会努力,摸索、转型,会以“教会学生”为荣,毕竟每个学生都可以称为“孩子”。

四、创造阅读机会

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我们是要提倡阅读的,但现实中孩子并没有对阅读表现出太大的热情。

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孩子不喜欢课外阅读”?是因为现在的课外阅读书籍质量不行?还是现在的课外读物落后于时代潮流,不受孩子喜爱?我想应该都不是,它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缺少一个单纯享受阅读的机会。这一个“单纯享受阅读的机会”包涵三个条件:一是将时间单纯用在阅读上;二是给予足够的书籍去享受;三是这机会其实也是阅读氛围,创造一个人人皆阅读的积极氛围。

自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的课程结构是逐渐合理完善的,其中就包括了阅读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吸吮由课外阅读而来的乐趣。另外,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摇篮,书籍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所以,我们可以将书籍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请到课室里,建立起属于本班的图书角,给学生提供一个唾手可得的精神粮食小仓库。当然,书籍要注意定期归还,定期更新。

给学生提供了读物支持,就要給学生创造一个阅读成果分享的平台,让学生将从书中获得的灵感、积累的好词佳句、领悟的生活道理等等,以课前三分钟、手抄报、读书卡、思维导图等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体的同时,也是分享的主体,提升学生的阅读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值得注意的是,贯彻这一过程的同时,老师不仅要成为创造平台的领头人,也应该是学生阅读的参与者,师生共阅读,其乐也融融。

五、纠正心势抵触

前面也分析到不少学生对习作是避之不及的,所以我们如何将这“避之不及”的消极态度转化成为积极的“越写越爱”呢?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思想上改变,因为“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无非是集中在“字数多,用时长”,那我们对症下药。

定睛在 “字数多”的学生,一方面是心态懒惰作祟,不愿意费神费力去遣词造句;另一方面则是基础薄弱,习作水平有限,很难到达目标字数。这两者其实都缺失了对“勤奋”的不同程度的理解,毕竟“勤奋”背后折射的是老师的赞许,爹娘的表扬、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幸福。要将对作文“字数多”的焦虑转换成学生熟悉的“勤奋”话题,莫名其妙就会戳中了学生最不愿意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懒惰”。

那么“用时长”就要回归到习作本身的目的上,因为习作就是 “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需要结合各方习得进行融合创作的。这就好比孩子们在综合实践课上挖坑、播种、施肥、除草,这一环接着一环的,又岂不是“用时长”?待到满园花开的时候,孩子们却又是喜上眉梢。习作亦是如此,有付出才有收获,时间只是直观感知的付出之一,等到作文大功告成那一刻,轻松愉悦也会油然而生。

除了在内在思想上下功夫,我们也要通过外在奖励柔化孩子抵触的心态。 例如给予优秀作文展示的机会,提升孩子的自豪感;对于进步的孩子,哪怕是一点儿进步,也可以采取当众表扬,提高孩子的积极性。那么对于领悟迟缓的孩子,也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任,注重鼓励和指导,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六、体验习作生长过程

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提到“艺术源于生活,却而高于生活”。小学生的习作也是艺术,是孩子用独特思维,独特眼光创造出来的文字艺术,习作需要生活经验作为支撑。学生常常说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课外书读得再多,那最多也是照葫芦画瓢,还得需要融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才算感情充沛。所以让学生体验习作生长过程,其实也是指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例如四年级习作中有个以“记一次游戏”为主题的,就可以将游戏搬进课堂里,可以是击鼓传花,可以一二三木头人等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也就有了习作的生长素材。总而言之,习作不能单靠学生天马行空就能有血有肉,还需要立足生活实践,才可以接近行云流水。

七、结语

小学四年级语文习作教学还藏在很多奥妙,筆者教学经验年幼,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揣摩思考,以上看法若有不恰当之处,恳请读者海涵且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习作课外阅读作文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