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南极——传奇摄影师边走边拍系列》

2022-03-07 04:51
全国新书目 2022年1期
关键词:帝企鹅企鹅南极

冰窟觅食

南极的仲夏。地处南纬78°左右的威德尔海高德湾附近的帝企鹅栖息地,迎来了一年中难得的阳光明媚的日子。

雄企鹅经过艰难的长达两个多月的孵化等待,终于迎来了出海捕食的雌企鹅归来。帝企鹅一家终于团聚了。短暂的欢聚之后,雌企鹅接过养育宝宝的重任,而雄企鹅又要长途跋涉去海里捕食鱼和磷虾了,然后再带回食物喂养宝宝。

从帝企鹅栖息地至大海路途遥远,有聪明的帝企鹅发现不远处有一片面积不大的冰裂缝形成的冰窟,那儿是理想的觅食之地。我们的摄影向导苏姗女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极地摄影师,她曾经参与过许多闻名世界的有关南北极优秀影像作品的拍摄。在她的引导下,我们悄悄地潜伏在冰窟附近,等待着前来觅食的企鹅们。

果不其然,没等多久,我们就看到了或蹒跚步行,或卧冰划行而来的三三两两的帝企鹅。别看这些帝企鹅在陆地上行动起来有些笨拙,一旦与海水亲近,它们就马上变得矫健起来。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它们就一只只“扑通,扑通”跃入冰窟不见了踪影。

苏姗女士告诉我们不必着急,帝企鹅虽然在海里如鱼得水,潜水与游泳的本领超群,但是必须定时跃出水面换气,一般情况下静静等候8—10分钟(也有例外,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只帝企鹅曾成功进行了32.2分钟的潜水,创造了世界最长潜水时间的纪录),它们即会返回。于是,我马上调好光圈速度……因为你无法预知帝企鹅跃出冰窟的确切位置,所以此时需要留出足够的景深范围,也要确保快门时间能够捕捉到那难得的一瞬。

风雪中的“思想者”

很多年之前,我曾在《罗丹艺术论》中看到这位法国雕塑大师说过:“对于当得起艺术家这个称号的人,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眼睛,大胆接受一切外部的真实,而又毫不困难地,像打开的书一样,懂得其中内在的真实。他探究动物心理——情绪和思想的雏形,隐微的智慧,柔爱的根苗。他看了动物的眼睛和动作,就会理解它们整个低微的精神生活。”

说心里话,只有来到南极看到了风雪中的“思想者”,才真正领悟罗丹大师思想的真谛。

是啊,人是高等动物,但企鹅它们却是南极真正的主人,也有着“整个低微的精神生活”。它们有着快乐生活的权利,有着物种繁衍的重任,当然也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生存的挑战。

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那只静静站立的企鹅,全然不顾恶劣的天气,对四处逃窜的同伴视而不见,默默地低着头,闭着眼,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这只可爱的企鹅,猛然间让我想起了罗丹的雕塑名作《思想者》。

我瞬间被这位“思想者”打动了,为了不打扰它,我用了长焦镜头的最远端拍摄,把光圈开到了最大的F2.8,彻底虚化了背景,让那些企鹅思想,还有我们这些所谓的高等动物的思想,伴随着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飘向浩瀚的宇宙空间……

何去何从?

在一望无际的南极高原上,一支稚拙、呆萌的帝企鹅小分队正在冷寂荒凉的天地间行进。突然间,队伍停了下来。三只打头阵的、俯下身体靠着两只“小手”向前滑行的帝企鹅在稍作休息,而另外几只站立的帝企鹅仿佛在商议着什么。难道它们迷失了方向?

其实,不仅仅是南极洲的帝企鹅,地球上的人类也都在迷失方向。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处在地球最南端的这片高原,有着年平均零下50度的超低气温,半年之久的漫漫长夜,这似乎永不融化的冰雪世界,几乎让一切生命望而却步,唯有帝企鹅家族不可思议地在这儿生存下来,并世代繁衍数千年之久。

但是,这一切正在悄悄改变。科学家们说,南极大陆现在融化得十分迅速,自1992年至2017年间,南极洲的冰盖大约流失了3万亿吨冰。地球上60%到90%的淡水被冻结在南极洲的冰盖中,南极洲的面积大致相当于美国和墨西哥的总和。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的话,将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大约60米!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科学的论断。我们应该迅速行动起来,阻止那一天的真正到来……不然,人类与企鹅何去何從?

这幅照片的拍摄比较简单,多云转阴的天气造成了亮度均匀的效果,天地一色,气氛平和。但是,此情此景却触发了令人担忧的联想。期望人类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能够在科学的指引下,沿着保护自然和生态平衡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行。

教子有方

在南极点的帝企鹅栖息地,面对着成千上万只抵御着极寒恶劣环境,奇迹般生存的美丽生灵,我的心瞬间被震撼了。在经过了短暂的记录式拍摄之后,我迅速地恢复了冷静的创作状态。我采用极简风格的摄影手法,截取了帝企鹅家族鲜为人知的生存状态的精彩片段,《教子有方》为其中之一。

经过了四个月的长途跋涉,从大海里捕食归来的帝企鹅妈妈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宝宝。优秀的基因造就了帝企鹅宝宝的漂亮与可爱,但同时也有着所有宝宝一样的特征:贪吃、调皮、多动。通过观察,我发现帝企鹅妈妈在将储存于胃中的食物反刍喂饱小帝企鹅之后,就会开始对小宝宝进行教育和训导,而此时的企鹅宝宝也会表现得格外乖巧。真是出人意料的“教子有方”呀!

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在构图上我有意选择了可以简化线条的角度,让企鹅妈妈背部大面积黑色隐藏起来,使得画面中的帝企鹅母子除了头部之外,其余的造型元素均变成了黑色线条与点、面的关系;在色彩方面,也将彩色元素降到最低,帝企鹅妈妈白色的大肚皮与南极洁白的冰雪环境融为了一体,颈部的那一抹淡淡的橘黄色与企鹅宝宝的银灰色绒毛都成为清雅画面中恰到好处的点缀;在光线方面,那种较为柔和的晴间多云的天气,减轻了冲突,制造了和谐,可谓锦上添花。

为保证此幅作品的影像素质,我谨慎构图,“一次成型”,画面未做任何后期剪裁。

怒发冲冠

一只跳岩企鹅愤怒了。它大声地吼叫着,平时就比较严肃的长相现在变为了疯狂。亮红色的眼睛以及眼睛上面那两撇奇异的羽毛,强化了它的怒气。当然,最能体现怒不可遏的是它那一头黑色的冲冠的毛发。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动物也不例外。

我拍摄的跳岩企鹅生活于南纬51°的亚南极马尔维纳斯群岛,这儿与南极高原不同,生态环境良好,到处生机盎然,是跳岩企鹅与许多野生动植物最美妙的乐土。

别看跳岩企鹅长相奇特,但基本性情不错,它们通常在杂草茂盛的岩崖上筑巢为家,并难能可贵地与信天翁和鸬鹚共享一地,和睦相处。由于马尔维纳斯群岛没有经历过残忍的杀戮,所以这里的动物对人类存有很大的信任。在我们面前,经常有三三两两的跳岩企鹅摇摆而过,平静自如。

那么,又是什么事情惹怒了我镜头前的这位跳岩先生?我不是动物专家,不能对此做出科学的回答。但跳岩企鹅的生活绝非风平浪静,南极的明天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摄影不仅是技术和器材的载体,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但愿通过《怒发冲冠》光与影的视觉传达,引发我们内心的一种美好联想与有价值的思考。

南极中国风

用中国人的审美眼光看,这是一组典型的具有中国风韵的抽象水墨画。其实,它是悬挂于南极梦幻岛巨大山体上的自然之作,并非人为改变的黑白效果。

2020年5月8日,中国最权威的专业摄影媒体《中国摄影报》用了一个整版刊发了我的组照《水墨南极》。没想到,由微信转发后,短短几天就收到来了自全国各地众多朋友的点赞:

“震撼!从来没想到南极有这样一面。”“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水墨丹青画!”“与众不同的南极……自然是最大的大师!”……

也有的朋友在问:“黑白效果好!这是通过特殊技法改变而成的吗?”

早在彩色摄影技术诞生以来,就产生了彩色好还是黑白好的争论,甚至影响到一些哲学大家。有一位美国人曾断言:“摄影艺术的最大成就是黑白照片,伟大的摄影师更喜欢黑白照片……然而,摄影仍然是一种次要的艺术,因为它受到器材的限制……摄影较为缺少创造性和建设性,因此,也就较为缺少对艺术中所包含的东西的表现性。”

对此,我未敢苟同。一幅摄影作品的优劣,不由“彩色”或者“黑白”来决定;所有被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也不能因为创作所使用的“工具”不同,而淪为 “次等”艺术。虽然在创作方法上,坚守纪实风格的摄影家无法像画家一样对画面内容的处置随心所欲,但是,摄影家不仅需要创作思想,更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需要有着尊重客观真实基础上的掌握摄影艺术语言的能力……优秀摄影家必须具备与所有艺术家一样的综合素质。现代数码摄影科技的到来,更是大大提升了摄影艺术所包含的“表现性”,因为摄影是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的一门艺术,是与时俱进的一门艺术。

其实,不管绘画或是摄影,最重要的还是境界。这几幅作品是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处理的原始影像,它完全是大自然的一幅倾情之作!仅仅因为我用摄影人的眼睛发现了它,利用相机接受了这份慷慨的馈赠。在南极梦幻岛上我体验到了小时候学习绘画时所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那横空出世的一笔,分明迸发出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巨大力量。这幅作品既是冰雪融化在火山岛上的真实景象,又饱含着直抵人们心灵的抽象元素,这难道不就是艺术中所应有的那种“表现性”吗?

猜你喜欢
帝企鹅企鹅南极
帝企鹅的一年
小企鹅的成长
望着天
帝企鹅的宝宝
难忘的南极之旅
畅游南极之乔治王岛
小企鹅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They Loved It!企鹅的喜好
南极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