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镶嵌对城市的正向意义
——以青岛大学路为例

2022-03-07 14:26安一鸣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亚文化青岛人文

文/安一鸣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从原始的文明迈向科技的文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亚文化。在人类逐渐成为地球之主的过程中,人口的膨胀是无可避免的,加之一系列更加复杂的原因,人类产生了不同的文明,这就导致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出现在人类社会中。随着人类从迁徙的分离到现在全球化的、世界化的进程,多种多样的文化又产生碰撞,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对文化呈现出更加包容的状态,因此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在城市之中彼此共存,共同造就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城市。

1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往往是一个城市起决定意义的文化,它左右着城市的风格与类型,是城市的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文关怀越发被人们所重视,但在主流文化之外,亚文化也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抹色彩。

亚文化是一种小众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观念。亚文化本身是中性的文化,区别于主流文化,但也有与主流文化相通之处。在现代社会中亚文化随处可见,从城市的独有人文到网络上的同好圈子,亚文化都在充实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托克维尔①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人性的趋势,即人心要求“平等”(“条件均等”)[1]。

陈霖②教授认为关注亚文化可以揭示当下文化困境。一方面积极富有创造性的亚文化可以丰富城市的形态,促进城市发展;另一方面,亚文化是依附于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主体文化的分崩离析,当主流文化无法压制亚文化或者主流文化千疮百孔时,亚文化特别容易井喷式地出现。

2 以青岛大学路为例分析亚文化镶嵌的正向意义

青岛依海而建,15 世纪就成立了“青岛口”码头,虽然1929 年才设立青岛特别市,但青岛自古便作为重要口岸存在。纵观青岛城市发展历史,虽建市不足百年,却饱经风雨,19 世纪德日相继侵占青岛,在此留下许多西洋建筑,如今的大学路即当年的关东街(为19 世纪德军所建),可以说见证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历史。

近代以来,随着青岛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大学路也在不断地发展,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亚文化区,成为了青岛市的一张名片,从侧面为青岛市带来了极为正向的影响。下面就以大学路为例来分析城市亚文化区的正向设计意义。

2.1 与主流文化相结合,发挥城市人文价值

主流文化的发展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亚文化的发展则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产生。亚文化区的镶嵌会给城市带来一些正向意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亚文化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中,亚文化对主文化和霸权的抵抗是一个核心问题[2]。这种抵抗并不都对城市带来正向的影响,例如20 世纪50 年代出现在英国的嬉皮士文化,其并没有为当时的社会带来多少正向的影响。正如19 世纪关东街所承载的外来文化是对当时主流文化的一种挑衅,作为侵略成果的亚文化区强势地镶嵌在青岛,随着失地的收复又作为历史的印记遗留了下来(图1)。

图1 大学路上的德式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924 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利用德国人修建的兵营在此地开办了私立青岛大学,这也是现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自此“关东街”改称大学路。从这个时候起大学路所承载的文化发生了转变,从带有侵略色彩的亚文化转变为一种学术亚文化,并开始与主流文化结合。现如今,大学路上的历史文化建筑都得到了妥善的保留,如“万字会”旧址改为青岛市美术馆(图2),发挥着崭新的人文价值。

图2 红墙后为青岛市美术馆(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亚文化区虽然作为亚文化的承载体,但不能完全忽视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作为对城市起决定意义的文化,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亚文化区应当顺应城市发展的脉络,在保留自身特性的同时与城市主流文化相结合,共同带动城市人文的发展。因此城市亚文化区的规划设计需要被进一步筛选和引导,进行合理的、因地制宜的亚文化区镶嵌。我们需要加强引导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如媒体的引入和空间上的设计,使其更有利于展现城市的人文价值。

2.2 以人为本,满足市民需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在愈加复杂丰富的现代社会关系中,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求也愈加复杂,抛开人的需求谈城市是不现实的。每个人对于城市都有不同的想法、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于周边环境的需求也会不同,更遑论不同人种、国家、宗教信仰的人群对亚文化的需求更不相同。城市仅仅依靠主流文化发展无法满足全部城市居民的社会需求,通过亚文化区域镶嵌来满足不同人群的社会需求是必要的。

青岛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经济是城市发展的一大动力,大学路不仅仅要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还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大学路的发展成型过程中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浓厚的学术气氛的渲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但其本身又是开放的,历史建筑将亚文化区与周边现代城市的边沿清晰地划分出来,这就使得大学路不需要单独设立亚文化区边界(如围墙、界碑),开放地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流。这种独特性与包容性充分展现出了青岛的城市风貌,即传统、开放、文艺。同时利用当地条件优势,结合城市的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打造出了诸如红墙、老舍故居(图3)等一系列人文历史景点,带动城市旅游的发展,并在侧面为城市塑造了美好的形象。

图3 老舍故居被改为景点(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因为生活所能给你的一切,伦敦都有。”④这虽是对伦敦的赞语,但满足生活的一切要求正是一座城市是否合格的标准。在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上,亚文化往往比主流文化影响力更大,因此亚文化区对城市的积极意义表现在更能满足人的社会需求上。不同的亚文化区的存在,是有其独特的完整性的,它为适用于自己的人群提供服务。只有明确亚文化区域受众的社会需求,以人的主体性为根本进行亚文化区域的镶嵌,才能充分发挥出亚文化区域对城市发展的正向意义。

2.3 发挥区位优势,保持亚文化活力

亚文化通常是反主流文化、反千篇一律的,在钢筋水泥林立的现代城市,同质化严重,城市不仅仅需要主流文化,同时也需要丰富多彩的亚文化的充实。为了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可以将亚文化区分成一个个数量众多、小型且独具特色的区域镶嵌在城市中[3]。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⑤认为心理需要使得亚文化区不断繁荣,但是亚文化区在空间上的分散却是必然的。在城市中进行亚文化区域的镶嵌应当注重区位的选择,只有保持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才能保证亚文化独特的个性,亚文化应该与主流文化结合,但是却不能泯灭个性。

大学路虽然位于青岛市区,同时是青岛台东商业步行街通往前海一线风景区的交通要道,但其所处区域却更加偏向旅游休闲。文化区周边被公园、学校所包围,巧妙地与城市核心商圈相隔离,对外保持了空间上的相对独立;而内部紧凑的道路布局又使得区域内空间相对集中,对内则保证了亚文化区域的完整性。这就使得大学路既能够靠近城市主流文化圈而又不过分靠近,远离城区喧嚣而又不过分远离。既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给予了市民更加多样的选择,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社会需要亚文化,城市也需要亚文化区的镶嵌。城市中亚文化区的镶嵌是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其常常能给人带来惊喜,同时有利于城市居民个性的形成。为了保证亚文化区域的活性,在内部空间上要集中,进而使得区域内部联系更加紧密;外部也要有一定的边界,以此来保留亚文化区的独立性。亚文化区域应当结合自身特征,进行合理的区位空间设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此带动城市的发展。

结语

一个好的亚文化镶嵌会给城市带来正向意义的发展,其主要可以在人文、市民性、区位上体现。在人文方面,亚文化应当与主流文化相结合,形成对城市的正向影响,一个有正向意义的亚文化区往往能够极大地发挥出城市的人文价值,好的亚文化区域例如日本秋叶原、法国香榭丽舍大街都不仅仅是城市名片,更是作为国家名片存在,其蕴含的人文价值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亚文化色彩,充分发挥亚文化区域的人文带头作用,是建立城市文化名片不可缺少的环节。市民性是限制亚文化区发展的一大要素,一个成熟的亚文化区域是以人为本的,它应当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亚文化区是开放的,它可以为需要他的人敞开怀抱,并且提供完善的生活方式。在区位上,亚文化镶嵌应当处于适中的位置,其应当根据自身的定位处于城市不同的区位,发挥不同的城市职能。同时应当与城市主流文化保持一定的联系,既不过分接近又不远离,并且基于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反哺城市。

亚文化区域的镶嵌是城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亚文化区域是承载城市多样性的载体,城市丰富的多样性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城市带来积极意义,同样也有可能带来消极意义,所以对于亚文化区域的正向引导与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唯有积极意义的亚文化镶嵌才可以促进城市的正向发展。

注释:

①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

②陈霖:中国科学院院士、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

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④名言,出自山缪尔·约翰逊(英国著名文学家、批评家,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英文字典)。

⑤克里斯托弗·亚力山大:美国杰出的建筑理论家,著有《建筑模式语言》。

猜你喜欢
亚文化青岛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人文社科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