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快比较艺术学 “三大体系” 建设

2022-03-07 12:14彭吉象
民族艺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音乐学学科体系

彭吉象

毫无疑问,自从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以来,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在最近10多年里已经获得了有目共睹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学理论下属学科的比较艺术学在最近几年也快速发展,虽然面临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但是我们仍然在困难的条件下成立了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下属的二级学会比较艺术学学会,并且顺利地开展了工作,今年又成功地召开了第二届年会,线上线下200多万人参与了此次会议。这一门刚刚诞生不久的新兴学科,近年来还引起了国内一些重要刊物的关注,例如我本人在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评论》2020年第1期上发表的 《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围》,就被国内重要学术平台如 《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相继转载。而且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门新兴学科,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从事比较艺术学的研究。尤其是我们注意到,全国艺术院校不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开始选择比较艺术学作为他们的论文题目和内容,让我们感受到比较艺术学这门学科内在的学术吸引力;同时,更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看到了比较艺术学这门学科后继有人。

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艺术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从同类的姊妹学科来看,相对比较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影响力而言,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任务更紧迫,需要奋力拼搏、尽快追赶。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最关键和紧迫的任务还是比较艺术学需要加快完成自身的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毫无疑问,我们比较艺术学的 “三大体系” 建设,就是要 “立足中国、借鉴国外” ,在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需要增强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努力发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宝藏;另一方面也需要借鉴国外的成果,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研究成果,在比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 “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

一、比较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建设

何谓学科? 《辞海》中关于 “学科” 的条目是这样阐述的: “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版,第5014页。‘教学科目’的简称。”②显然,对新兴学科比较艺术学来说,其 “学科” 的含义还是前一种,即 “学术的分类” ,主要 “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

学术界普遍认为,比较艺术学目前是在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之下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定位来看,同比较文学一样,它们的首要任务都是 “比较” 。首先是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比较;其次还有跨学科、跨门类、跨视域的比较;尤其是比较艺术学同比较文学不一样的是,它还可以进行跨艺术种类、跨艺术样式、跨艺术体裁的比较。我们完全可以说,以上这三大领域的比较,就是比较艺术学这门学科的学科定位。

比较艺术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虽然中外艺术史上早就有学者从事比较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但是一般认为,比较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诞生,还是要从1949年奥地利美术史家达戈贝尔·弗雷 (Dagobert Frey,1883—1962年)出版的一部 《比较艺术学基础》算起,这距今仅仅只有几十年时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比较艺术学虽然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也有一些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始终不温不火,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赶不上比较文学,后者在西方文坛有着显赫地位。如果说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是母学科的话,那么比较艺术学作为分支学科就是子学科,其实这 “母子” 两个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境遇都差不多,都在某种程度上不受待见,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恐怕最深层次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中外传统文化的区别上。①参见彭吉象 《关于首先构建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 “三大体系” 的几点思考》,《艺术评论》2022年第1期。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早于1956年就已经在法国巴黎注册成立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推动世界比较文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国际比较艺术学学会,而且我们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下属的比较艺术学学会,恐怕也是该学科目前全世界唯一的学术团体了。显然,从学科体系建设来看,对比较艺术学这门新兴学科的总体建设来说,我们目前也很难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找到现成的模板,我们必须亲自探索并促进其发展。

常言道,挑战蕴藏着机遇,困难预示着成就。一方面,迄今为止,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无先例可循,无规矩可依,需要我们自己来努力探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鉴于比较艺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尚未形成气候,同样需要我们努力构建它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特别是我们拥有丰富悠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同西方传统文化的比较过程中,毫无疑问会给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建设注入崭新的活力、带来无限的生机,或许这也是历史给我们中国发展比较艺术学创造的一个机会呢!

此外,从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建设来看,它又可以按照艺术门类,区分为:比较美术学、比较设计学、比较音乐学、比较舞蹈学、比较戏剧学、比较电影学等等许多分支学科。其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比较音乐学的诞生时间远早于比较艺术学。在19世纪末的德国诞生了比较音乐学,还形成了比较音乐学的 “柏林学派” ,为比较音乐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我国著名学者王光祈先生,出生于四川温江,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留学期间,就将比较音乐学引入中国,特别是通过将中国传统音乐同西洋传统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 “中国乐系” (五声体系)、 “希腊乐系” (七声体系)和 “波斯阿拉伯乐系” (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完全可以说是中国早期比较音乐学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欧洲和美国的学者们开始采用 “民族音乐学” 来取代传统的 “比较音乐学” ,从而使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过早消失了。改革开放以来,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又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在音乐界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呼吁重新恢复比较音乐学。实际上,这两个学科并不矛盾。如果说民族音乐学作为音乐学下属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致力于音乐学内部的研究,那么比较音乐学作为艺术学理论下属的一个分支学科,则更多致力于中外音乐理论和中外音乐实践的比较,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外音乐各自的优势与特点,让我们更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创建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特色的中国音乐学学科体系。

与此同时,在我们中国比较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样式同西方相近或者相似艺术样式之间的比较。例如同样是绘画,中国国画同西方油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除了工具材料、构图方法等技艺方面的区别之外,二者更重要的区别还在于其文化传统的不同,如果说西方传统油画注重人物风景形貌的逼真再现,那么中国传统国画更强调画家主体意识和物象内在精神的表现,所以中国画特别强调 “立意” 和 “传神” 。再比如说,同样作为戏剧,中国戏曲和西方话剧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西方传统话剧强调戏剧性,而构成戏剧性的核心,就是话剧必须通过演员扮演的角色在戏剧行动中产生的冲突,展开故事、刻画人物,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中国戏曲与此不同,许多观众多次观赏同一出戏曲,他们对情节早已烂熟于心,但反复前来,主要就是为了 “听戏” ,为了欣赏名角的演唱。总而言之,通过两种不同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无疑可以加强我们对外国艺术的深入了解,也可以加强对中国艺术的深入理解。

二、比较艺术学的学术体系建设

何谓学术? 《辞海》关于 “学术” 的定义更简明扼要:学术是 “学问” “亦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版,第5015页。。实际上,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科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基础,而学术体系主要按照学科体系的要求涉及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等,从而形成一种 “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 ,即本学科自身的学术体系。如前所述,比较艺术学这门新兴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 “比较” ,因此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等都离不开比较,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全可以说比较艺术学的学术体系建设,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是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比较。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艺术学是中国艺术学理论的深入与拓展。因为中国艺术学理论主要集中研究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以及我们传统文化视域下的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和艺术现象;但是,比较艺术学还需要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些研究成果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下的艺术作品、艺术理论或艺术现象进行深入一步的比较研究。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认识和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艺术不同的风格特色与趣味追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还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我们自己艺术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的理解和认识。

对比较艺术学这门新兴学科来说,这种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除了可以在总体上进行宏观的研究之外,更多的还是需要在各个艺术门类或者艺术领域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我的导师宗白华先生很早就开始了比较美术学的研究,他在 《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1934年)等论文里,详细阐述了中国和欧洲两种绘画因其不同的发展经历,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并且深入到中西传统文化的异同中去寻找两种画法之所以不同的深层渊源。又比如,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也是很早就开始了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他在 《东西乐制之研究》(1924年)、 《中西音乐之异同》 (1930年)等论文中,分析了欧洲音乐与中国音乐各自不同的特点,认为欧洲音乐如交响乐代表 “城市文化” ,而中国音乐如古琴、古筝代表 “山林文化” ,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因两种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音乐特色和音乐风格,也找到了东西方音乐各自的特点。再比如,著名戏剧学家张庚先生在他的第一部专著《戏剧概论》(1936年)中,就采用了比较戏剧学的方法,率先阐释了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这三种世界戏剧体系的最初观念,详细分析了各种艺术成分在不同戏剧中是如何综合运用的,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各种不同的戏剧如何发挥综合后的优势以避免其削弱戏剧的表现力等内容。

其次是跨学科、跨门类、跨视域的比较。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 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学者雷马克指出: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 (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①[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张隆溪译,《国外文学》1981年第4期,第35页。毫无疑问,与此相仿,比较艺术学同样可以将艺术和其他学科进行比较,尤其是作为人类文化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的艺术来说,从古至今它都与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需要举例说明的话,我们拿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跨门类、跨视域研究来说,在今天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比较,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事实上,艺术与科学之间一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人类数千年文化史中,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潮先后出现过三次: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 “美是和谐” 的思想,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中许多人是数学家,他们提出了 “黄金分割” 的理论,还有音乐里的比例关系等等,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之中。第二次高潮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自然科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大艺术家同时也是大科学家,如 “文艺复兴三杰” 。第三次高潮就产生在当今社会,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重大影响,艺术也不例外。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宇航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和学科,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对艺术各个门类、各种样式、各个领域的影响更是十分明显。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更是给各门艺术尤其是影视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在于数字技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巨大的潜在能力,这使影视艺术获得了从前难以想象的艺术表现力和视听冲击力; “挑战” 在于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影视观念与影视美学均陷入落伍与过时的尴尬境地,也给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最后是跨艺术种类、跨艺术样式、跨艺术体裁的比较。应该说,这是比较艺术学和比较文学的不同之处,也可以说是比较艺术学独特的优势与长处。因为在艺术这个庞大的学科门类之下,拥有音乐与舞蹈、戏剧与戏曲、电影与电视、曲艺与杂技,还有近年来产生的数字媒体艺术等等。甚至每一个艺术门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在美术下面又可以细分为绘画 (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等等艺术样式。甚至有一些艺术类型学,把文学也算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之中,将其称之为语言艺术。所谓语言艺术,就是平常说的文学,它又包含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体裁。 “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与其他艺术在性质上产生了重大的区别,以至于人们有时将文学与艺术并列称呼。事实上,文学作为一个庞大的艺术种类,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形成了自成系统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76页。。

如前所述,跨艺术种类和跨艺术样式的比较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就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的历史而言,它们本身就是多个艺术种类和多种艺术样式的综合体。例如,电影艺术就是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等多种艺术样式的艺术。当然,电影艺术的这种综合绝对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化学意义上的真正融合。文学进入电影,主要体现在电影剧本上;戏剧进入电影,重点是转化为电影表演;音乐进入电影,体现在电影配乐和主题曲上;美术进入电影,更是表现在舞美、服装、道具、化妆,乃至环境布置等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艺术样式已经转化为电影文学、电影表演、电影音乐、电影美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其二,跨艺术种类和艺术样式的比较研究,还可以让我们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各门艺术特性的认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美学家莱辛所作的比较研究。在其名著《拉奥孔》中,莱辛通过比较拉奥孔这一个题材在古希腊诗歌 《荷马史诗》与古代雕塑中的不同表现手法,论证了语言艺术 (诗歌)和造型艺术 (雕塑)在本质特征上的根本区别。通过这种比较,莱辛进一步发现了作为静态艺术的绘画与雕塑,必须抓住即将到达顶点前的那个瞬间,才能真正 “寓动于静” ,带给观众运动的感觉。另外一个例子是宗白华先生的研究。在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宗白华先生通过中国诗词和中国绘画的比较研究,发现了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观察和描绘空间的不同方法,他指出中国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往往都是 “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 , “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①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载 《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页。,从而归纳出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在处理空间问题上的巨大区别。其三,改编是各种艺术种类和样式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近年来呈现愈演愈烈之势,非常值得我们加以研究。例如,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往往都能获得成功,世界各国文学名著多次被搬上银幕,如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和 《战争与和平》就曾经数十次被搬上世界各国的银幕和荧屏,不但俄国人在拍摄,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也在拍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国家曾将 “四大名著” —— 《红楼梦》《西游记》 《三国演义》《水浒》相继改编成长篇电视连续剧,它们都获得了极大成功,尤其是电视连续剧 《红楼梦》和 《西游记》,40余年后仍在播放,广受欢迎。此外,还有从话剧改编为电视剧的《日出》,从戏曲改编为电影的 《秦香莲》,等等。当然,也有反过来,将电影改编为舞台艺术的案例,例如张艺谋执导的获奖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后被他改编为同名芭蕾舞剧。与此同时,还有舞台艺术之间相互改编的,例如曹禺先生的著名话剧 《雷雨》,就曾经先后三次被分别改编为芭蕾舞剧、民族舞剧和现代舞剧三种不同的舞剧 《雷雨》版本。毫无疑问,这些现象都非常值得纳入比较艺术学研究,从中可以探寻出更多的艺术规律,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三、比较艺术学的话语体系建设

对比较艺术学来说,话语体系建设可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中西艺术的比较,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特别是由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在对 “艺术” 这个概念的理解上,本身都在话语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误解。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 “艺术” 的含义和内容比起今天来要广泛得多,绝对不是仅限于今天这些艺术种类和艺术样式的,而是包含着更丰富和复杂的内容,散布在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之中,甚至涉及阴阳、卜筮、相术、技艺等数术或者技术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四川大学美学教授、 “长江学者” 张法认为: “自现代以来,面对中国古代文化,如果不是讲今天称为‘艺术’的某一具体门类,如绘画、书法、音乐、园林、瓷艺,从而把自己的概念使用限定在具体的门类艺术词汇上,而是要用 ‘艺术’一词,基本上都出现如下的情况:第一,艺术一词,从客观上讲,本处在两个不同场极的张力之中,一是古代的 ‘场极’,与今天的 ‘艺术’有甚不相同的内容和结构;二是以西方18世纪以来定型的 ‘艺术’内容为基础的现代场极。”①张法:《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写作都是 “错的” 》,《文艺争鸣》2021年第6期,第82页。由此可见,如果要进行中西比较艺术学的研究,就要加强我们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研究,同时要加强我们对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也要加强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展开对中西艺术的比较研究。 “总之,中国古代的艺术,有自己的命名词汇、体系结构、本质特征,只有对之有了原貌性的了解和理论性的掌握,对中国古代艺术的书写,方可得出接近历史实际的结论。虽然,自现代以来中国学人和西方学人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写,无论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上,还是在世界现代学术的建构上,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是,要在已有的成就上进行更高的提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原貌,应是不可逾越而必须要做的”②张法:《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写作都是 “错的” 》,《文艺争鸣》2021年第6期,第87页。。

除开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给比较艺术学话语体系建构带来的困难之外,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汉语和英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造成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西方近现代艺术理论在名词术语、概念范畴上存在重大差异。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的许多概念和范畴都很难翻译成英文,如 “气韵” “形神” “虚实” “刚柔” “意象” “意境” 等等。这种状况造成了中西方艺术理论交流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艺术理论走向世界的进程。因为这些中国传统艺术学的概念和范畴,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名词术语,即使采用意译的方式,也很难完整表达其内在的深刻意义。例如南齐谢赫提出来 “绘画六法” , “作为绘画六法第一法的 ‘气韵生动’,对于中国艺术至关重要,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阐释,由于文化的差异和‘气韵’的多义性,其中难免有一些五花八门的猜测和互相抵牾的解说” 。③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69页。根据不完全统计,外国专家们关于 “气韵生动” 的解释居然多达17种,其中比较好的一种英文解释是著名美籍华人作家林语堂翻译的,但是他的英文翻译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表达出 “气韵生动” 内在的深刻含义来。④参见彭吉象主编 《中国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即使中西方都有的艺术理论范畴,也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而使双方对同样一个概念或范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例如,虽然在中西方艺术理论里面都有 “意象” 这个范畴,但是在中西方艺术理论体系里却有着十分不相同的含义和理解。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文论中就运用 “意象” 范畴了,文艺理论家刘勰的 《文心雕龙·神思》中就有记载,尤其是隋唐以后, “意象” 更是广泛涉及诗歌、散文、绘画、书法等领域,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主客交融的审美情趣与艺术境界。与此相反,虽然西方艺术理论体系里也有 “意象” (image)这个范畴,但是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并且有着多种多样的释义,需要我们在翻译时精心选择。而且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 “意象” 更多倾向于 “意境” ;但是在西方传统文艺理论中, “意象” 更多倾向于 “典型” 。⑤参见彭吉象 《比较艺术学 “跨文化研究” 及其运用》,《艺术评论》2020年第10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加强比较艺术学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首先加强比较艺术学的跨文化研究,这是因为 “比较艺术学的 ‘跨文化研究’对于我们研究两种异质文化的文学艺术提供了有意义、可操作的方法,上面我们运用比较艺术学的 ‘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传统美学和传统艺术学中 ‘意象’范畴的比较研究,就是一个实例。通过这种研究,不但加深了我们对于中西传统美学和传统艺术学中 ‘意象’范畴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学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于西方传统美学和西方传统艺术学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①彭吉象:《比较艺术学 “跨文化研究” 及其运用》,《艺术评论》2020年第10期,第27页。。

比较艺术学 “三大体系” 的建设任重道远,但是,随着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艺术学理论 “三大体系” 建设的进一步加速,相信我们也即将迎来比较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音乐学学科体系
【学科新书导览】
音乐学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