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美学”和“国家美学”

2022-03-07 20:31主持人陈犀禾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现代性美学人文

主持人:陈犀禾

上海是中国早期电影和进步电影传统的发祥地。

在1949年以前,上海电影建立了一种强调人道价值和描写现代城市生活的成熟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许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电影的主人公通常是城市平民、普通知识分子或劳苦大众,他们挣扎在战争或日常生活的磨难中,但是仍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20世纪30年代的《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乌鸦与麻雀》《万家灯火》等。这些作品在价值观上强调人文现代性,在风格上以现实主义为主,在类型和样式上则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电影生产在全国开花,北京则成为全国电影生产和领导的中心。与此同时,新中国电影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和传统上海电影截然不同的面貌,它们是一种新的关于国家的叙事。其主要美学特征是:影片的主人公通常是革命战士或英雄人物,影片的主要内容是这些主人公为国家、民族、社会正义和进步、以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或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并取得胜利的故事。在此发展潮流中,中国电影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新中国美学特征的优秀电影作品,开启了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源头。这一新传统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创作中也占据了突出和主流的地位。

如果我们试图从历史⁄空间和价值观上为前后两个时期中国电影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的面貌做出定义,那么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上海美学,后者称为北京美学。上海美学主要特征是人文现代性;北京美学的主要特征是革命现代性。

我们也可以把这两种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美学用“国家美学”和“人文美学”来概括。国家美学注重关于国家的宏大叙事、国家形象、国家命运、国家历史的表现,强调国家利益和形象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如近年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我和我的……》系列等。人文美学则更注重关于普通人的故事、其生存状态、命运和形象,强调“以人为本” 的价值观。

前面我们列举了一些代表这一美学传统的上海早期优秀影片,在新时期代表这一上海美学传统的还可以包括以谢晋和吴贻弓、黄蜀芹为代表的许多优秀作品,如《芙蓉镇》《城南旧事》《人·鬼·情》等。当然两种美学互相有联系和渗透,但是其不同和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国家美学在当下的中国创作中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但是传统上海电影所注重的人文美学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发展中仍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

本专题文章从类型、空间、导演和表演诸方面讨论了上海电影,其中包括对不久前去世的中国著名演员秦怡和导演黄蜀芹的研究。他们不仅是上海电影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电影人的杰出代表。这些文章也表达对他们诚挚的敬意和纪念。

猜你喜欢
现代性美学人文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外婆的美学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纯白美学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妆”饰美学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