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空间内外
——《窒息》的情境处理

2022-03-07 20:31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剧场话剧戏剧

房 涵

“我可以把任何一个空的空间,当作空的舞台。一个人走过空的空间,另一个人看着,这就已经是戏了。”——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

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于2022年7月与世长辞。这位国际戏剧届的巨匠给世界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他的著作《空的空间》更是被视作戏剧从业人员圣经。引言中所引用的这段经典理论,给出了彼得布鲁克眼中的戏剧核心三要素:空间,演员和观众。也许大师并没有想到,他对戏剧的理解会对小剧场话剧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形而有力的支撑。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空间”本身。笔者认为,这个空间不单单指用以表演的物理空间,还特指其在话剧内容上所具备的情境属性。

小剧场话剧的特点众所周知,不再赘述。表演空间小固然有和观众打破第四堵墙的优势不假,但在情境营造上,天然缺失了传统话剧舞台利于置景、便于光影的空间红利。创作者在小剧场内构筑舞台“空间”时有螺狮壳里做道场之嫌,这使得观众的情境代入变得相对困难。于是多数小剧场话剧会将内容侧重点放在先锋性和实验性上,以或极简或写意的形式感舞美来强调先锋与实验属性,转化观众对于情境的具象性需求。孟京辉导演的《恋爱中的犀牛》便是此中翘楚。那么对于需要讲求叙事逻辑的悬疑剧目来说,这种营造情境、创造戏剧空间的方式无疑是有弊端的。以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剧目为代表的诸如《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捕鼠器》等悬疑推理剧大多是采用写实复杂的还原式舞美来简单粗暴地强行将观众按入情境中。那么,如何能在有限的戏剧空间里,甚至是局促的戏剧空间里,使一部悬疑惊悚剧营造出让观众有沉浸式感受的的情境呢?《窒息》的创作者们做了颇有诚意的研究与探索。

声音

从传统的舞台戏剧到数字化的影视作品,各种JUMP SCARE的音效以及阴郁的背景音乐似乎已经是悬疑惊悚主题的标配。诚然,从声音角度来说,音效与音乐是能让观众最直观感受空间情境的有效手段。而《窒息》显然不满足于这种基本元素的创作。自观众入场许可开启后,在演出空间内可以听到一段循环播放的独白。独白的内容大致是这个声音的主人在年少时的经历。内容充斥着他对某些生物奇特的理解与想象。他语速缓慢,情绪冷静,几乎没有起伏。但着力于将所说内容刻进观众的大脑里。用西方奇幻文学的流行语讲,堪比“恶魔的低语”。显然,创作者试图用这种形式的声音铺垫来给观众形成心理暗示,由内而外展开情境。内即内心潜意识空间,外即外部物理世界。物理空间虽然迷你,但人的潜意识空间是无穷大的。这种另辟蹊径的做法显然是出人意料的。这等于先发制人,在舞美还没有介入的情况下,就率先创造了导演需要的集体心理感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长时间的铺垫声音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有实质内容的。这个独白可以说是一段前史,或者说是序章。其内容是和整出剧目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如果观众认真听这段独白的内容,在剧目展开的过程中,就会对主人公的行为逻辑及精神世界有更深的理解。这就非常难得了,说明创作者将情境的处理融合到了内容的结构布局中,而非孤立地为了效果硬生生制造一个声音元素。并且,一开始让人不知所云的“低语”叙事,无论是对“悬疑”还是对“惊悚”都是极好的辅助诠释。所以,这个声音处理可谓神来之笔,是《窒息》对于情境空间创作的诚意之一。

舞蹈

在剧中,女主作为两个角色存在时各有舞蹈。而实际上,舞蹈并不为故事内容服务。可以说,这是整出剧目中唯一一个游离于叙事之外的元素。它是写意的,不存在于故事之中的。但就是这唯一一个写意元素,却大大加强了情境的感染力。因为女主无论是作为哪个角色出现,在剧中都是几乎没有台词的!从故事中看,人物的逻辑可能是设定为心理上遭受某些刺激导致。所以女主完全要依靠表情和肢体来完成表演。但同样是因为设定原因,故事中女主完全是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动作性非常弱。所以舞蹈成了女主内心情绪表达的唯一出口。可以看出,舞蹈动作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舞蹈出现的时间点也是精心设计的。舞蹈的动作最大程度地表达了女主的情绪,而同时,通过舞蹈的夸张动作来反推“窒息”这个命题。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尝试。因为这种创作意图是需要理解的门槛的,并且需要观众真正认真去融入剧情。为什么舞蹈和“窒息”相关?从内容角度来说,女主不能说话,并夸张地去进行舞蹈,无限接近于一个正常人在“窒息”时的状态:说不出话,并抓狂般手乱挥、脚乱蹬。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处理!黄佐临先生在提出写意戏剧观时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现实主义是反映生活的一种方法,可生活绝不是只有现实,一些夸张变形甚至荒诞不经的手法反而可以更深刻,更集中地反映生活本质。《窒息》中舞蹈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因为这个舞蹈本身是荒诞的,夸张的,但通过女主的舞蹈,“窒息”被完全深刻化,具象化,情境化了。观众就算不理解舞蹈所指代的内容,但也一定能在被反复出现的舞蹈所渲染的情境中有一种特别的感受。这种创作理念与手法,可以看作是《窒息》对于情境空间创作的诚意之二。

美术

这里要强调的美术是用分色墨水制作的墙壁涂鸦。在有限的空间里,这个美术上的设计将场地在逻辑上至少扩充了一倍。这很重要,但并不是这个设计最重要的地方。毫无疑问,这个设计对情境的渲染才是关键。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孤儿怨》这部惊悚片,片中女主的拿手好戏就是分色墨水制作的隐形画作。普通状态下,画作水平高超,但内容平平无奇,但在蓝色灯光下,画作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令人恐惧的血腥内容。而观众感到震惊和惊悚的点在哪里?正是画面变化的那一时刻。所以,很明显的,没有将隐藏涂鸦直接画在墙壁上,正是美术设计的优秀之处。它一直在累积能量,只有在隐藏涂鸦显露的那一刻,整个情境的能量才会被引爆。如果之前就铺陈在场上,那几乎可以肯定,其效果会非常微弱。可能会在观众进场时引发一些惊叹,但随着剧目演出的推进,很快就会形同虚设,失去其营造情境的作用。所以将之隐藏起来,在关键时刻托出,更有利于数十倍于前置呈现的情境渲染。据笔者观察,演出时得到的即时反馈也的确如此。这其实是一种舞台美术的影视化展现。在上述文字中,笔者提到了电影《孤儿怨》的相同手法,但那是通过摄像机镜头去捕捉与呈现的,有导演所需要的内外调度与剪辑。在《窒息》的舞台空间里,同样的手法在无损交付观众自己品味的同时,又被小剧场的特性赋予了新的属性:沉浸感。当观众发现自己原来早已置身于这样一片血色中而之前却不自知,其受到的情境空间刺激,远远要比屏幕前间离的影视观众们强烈的多。这种在借鉴种充分利用自己优势的二度创作,可以看做是《窒息》对于情境空间创作的诚意之三。

《窒息》对于情境的把控和营造,是非常有自己的追求的。主创团队在就如何充分利用舞台空间及外衍媒介的探究中,着实下了番功夫。每个小剧场话剧剧目剧组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因陋就简、粗制滥造,还是挑战创作的难度与高度,这就看创作者对于创作这件事情本身的态度了。诚然,《窒息》还有着诸多不足,演员表演过于用力,故事逻辑因悬疑主题而做的不够清晰,以及故事内容上太模式化,反倒削弱了悬疑性。并且,在声光电方面为了营造效果还使用了频闪+人物闪现的方式,希望能让观众形成视觉残留,这样加深惊悚感。但可能是基于一定的安全性考量,担心真的影响到观众的身心健康,这个手法也只是流于形式,时间太短,毫无效果,成了鸡肋。这些问题对于《窒息》来说,是值得改进的,但并不影响创作者在小剧场话剧的情景处理上所达成的成就。他们用自己的三个方面的努力证明,小剧场话剧的情境营造,也可以有多种玩法,也有自己的天地。只要有空的空间,就能有戏。

猜你喜欢
小剧场话剧戏剧
话剧《坦先生》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话剧《二月》海报
戏剧类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