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互联网医院建设探讨

2022-03-08 09:20王隽李刚王沅金曾汉胡春平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信息安全肺炎医疗

王隽, 李刚, 王沅, 金曾汉, 胡春平

互联网医院是指以实体医院为依托,以复诊和常规咨询为主,集问诊、处方、支付及药物配送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医疗卫生服务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和外部性,还具有同现性、整体性和体验性[1]。针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性质与特点,互联网医院能给予患者高效的连贯性服务,并且能给予一定程度上的体验性服务。新冠肺炎的突然暴发与迅速蔓延给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WHO将新型冠状肺炎命名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2]。WHO的COVID -19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为19 718 030例,其中累计死亡病例为728 013例。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我国截至2020年8月10日累计确诊病例为84 712例,累计死亡病例4 634例。而互联网医院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冠肺炎防控救治中的痛点和难点,弥补了现场就医的地域、交通、天气、院感等因素造成的就诊困难和交叉感染等问题,给人们预防、就医、康复带来了便捷。2020年2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健康医疗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从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规范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对于发挥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健康医疗的积极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3]。《通知》要求各地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阻击战,减少线下诊疗压力和交叉感染风险,减轻基层统计填报负担,对疫情发展进行高效跟踪、筛查、预测,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便民服务提供有力支撑[4]。

1 我国互联网医疗现状

目前我国现有6 300余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经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1 200余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了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28个省份开展电子健康卡试点,144个地级市实现了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与此同时,“丁香医生” “拇指医生” “好大夫”等各类民营互联网医疗项目层出不穷。“医联网+医疗”正逐渐细化场景,实现落地[5]。《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2016年互联网医院当年的问诊量仅为0.04亿人次,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近2.7亿次,以三年67.5的倍速增长。见图1。

本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后,截至2020年6月,全国200余家互联网医院及相关企业、机构开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咨询服务平台,数千名临床专家和疾控专家在线答疑,提供了科学、权威、高效的技术指导和线上服务[6]。

2 互联网医院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成效

以武汉市为例,武汉某些医院开展了多维远程诊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医院高效、安全地开展CT诊断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降低了医护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提升了诊断服务的效率和质量[7]。

2.1 弥补了现场就医带来的局限性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蔓延期间,人们就医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由于封城封区等政策造成出行困难;身体不适带来的就诊困难;疫情期间,医院除了发热门诊外并未设其他专科门诊,并且等候就诊时易引起交叉感染造成病情加重。而互联网医院所提供的一站式服务给人们就医带来了便捷和高效。

2.2 互联网医院减少了疫情期间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

对医院方面,医生能合理分配就医时间,节省了现场看病所需的医疗防护物资,降低了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看病负担。对患者方面,信息的公开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新冠肺炎的来由、防护措施、就诊注意事项与康复方法等,从心理上降低了患者的恐慌、焦虑与不适,帮助其更好地接受救治。同时通过开展及完善专家介绍、科室介绍、就诊流程、评价反馈、就医满意度调查等功能,使患者在互联网诊疗中扮演“生产合作者”的角色,主动配合医生诊疗行为,参与监督医生不当行为,提高了互联网医院的社会接受度[8]。

2.3 大数据分析为疫情防控救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互联网医疗平台便于收集患者的数据并后期进行随访,这也是临床研究与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对后台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能为疫情的进一步防控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另外,建立的患者电子健康档案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了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医疗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整合健康管理及医疗信息资源,开展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提高了区域人群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9]。

2.4 促进了分级诊疗的医疗体系建构

互联网医院是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疗体系构建的桥梁,能够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助力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它能实现跨地域、跨医院、跨科室的业务协同和学术交流,促进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共享共建,探索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作共赢模式,为医联体分级诊疗建设增添双翼[9]。

3 互联网医院面临的挑战

3.1 互联网医院缺乏顶层设计,信息共享不畅

由于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的信息填报存在很大的困难,互联网的医疗数据并不能完全满足填报要求,造成了信息反馈的滞后。医院间、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间、医疗机构与卫生管理部门间的信息无法共享,造成医院内部管理、整体疫情研判无法获得及时的数据支撑,而不能及时制定疫情的防控措施。另外,由于疫情的特殊情况与国家对新冠肺炎病人的特殊支付政策,互联网平台必须有组合的支付方式支撑,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支付、中央财政补助支付、就地财政补助支付等方式,而目前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尚不能完全支撑医院和支付部门之间的结算[7]。

3.2 互联网医院缺乏监管

互联网医院是将“在线、云端”等方式作为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诸多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提升服务效果[8]。目前,互联网医院缺乏标准和规范,准入与准出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网络监控也必须跟上互联网医院的发展。

3.3 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互联网医疗带来的益处颇多,然而同时也存在着安全危机。在现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攻击、恶意访问、黑客攻击等威胁到病人的信息安全、医院的数据机密等方面。因此信息安全是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10]。

4 互联网医院相关政策探索

互联网把卫生行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医院应在观念和认识上实现从“互联网+医疗健康”向“医疗健康+互联网”的转换[11]。尤其是在助力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扛起社会责任的过程中,缓解了实体医院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播和感染风险,充分发挥了其优势,构筑了网上防线[6],在疫情后时代,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应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4.1 政府对互联网医院应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

针对互联网医院的断层与信息无法共享的问题,政府应根据医改的需要进行统一规划,进行顶层设计,避免出现多重标准与不合理的信息平台设计,找到统一的接入标准,使后台数据能够融合,以备实时监控和抓取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应建立互联网医疗信息平台,以便在分级诊疗系统中承担双向转诊的医疗责任,建立健康档案管理模式,构建患者健康数据库[12]。

4.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尤其是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涉及到个人隐私与保密信息。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医院的从业标准、医务人员诊疗行为、网络信息安全等进行多方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信息系统上设置相应的功能,用于鉴别导流慢性病患者、术后定期复查复诊患者、健康咨询人群及初诊患者的检查预约[13-14]。

4.3 对医务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做好信息安全防护

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医院互联网平台使用者进行专业培训、信息安全培训,积极加强管理,对医护人员、处方、诊疗行为、患者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进行重点实时监管,对数据的使用权责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划定[5],避免出现信息泄漏的发生及其他任何互联网医疗存在的安全隐患。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肺炎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来势汹汹的肺炎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信息安全不止单纯的技术问题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