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三单”,赏读名著

2022-03-10 06:19徐洪权王荣富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习力教学设计

徐洪权 王荣富

[摘 要]《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历险小说,也是成长类小说的杰出代表。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一文时,教师应基于名著节选,依托课前预学单、课中活动单和课后延学单这“三单”,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帮助学生将名著读薄、读活、读厚,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生长。这样,使学生产生继续深入阅读原著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预学单;活动单;延学单;学习力;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1-0010-04

【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略读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和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做出简单的评价。

2.能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流程】

板块一  基于预学单,把书读薄

一、走近作家,知人论世

1.师:同学们,本单元是“外国文学名著”单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乐观坚强的鲁滨逊、调皮懂事的尼尔斯,还掌握了通过梗概知晓名著主要内容和通过节选作品了解情节、评析人物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板书课题),去了解汤姆·索亚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2.师:《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作者是谁?(板书:马克·吐温)课前预学单“查找资料”板块要求大家了解马克·吐温的成就以及《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创作背景,现在谁来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预习所得?

预设。

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代表作有《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对美国十九世纪末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与批判。

【设计意图 本单元围绕“外国文学名著”编排,要求学生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重在运用此前习得的阅读外国名著的方法,因此复习导入显得很有必要。课前预学单有“查找资料”板块,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网上关于他的资料比较多。引导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用一两句话来概述马克·吐温在文坛的地位以及他的作品风格、代表作品,是提升学生搜集与整理信息能力的关键。这样,化繁为简,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

二、借助目录,梳理历险

1.师:通过课前预学单,老师了解到我们班有11人读过整本书,有21人读过一部分,有8人只读过故事梗概。看来,绝大多数同学对《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既然是历险记,那汤姆·索亚前后一共经历了几次冒险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在课前预习单上列出的小标题。(出示)

第一次历险——墓地验胆,第二次历险——岛上为盗,第三次历险——鬼屋寻宝,第四次历险——顺利脱险,第五次历险——找到宝藏。

2.师:请同学们翻看这本书的目录,全书一共有35个章节。大家找找看,每一次历险对应哪些章节?

预设。

墓地验胆(9~12章),岛上为盗(13~24章),鬼屋寻宝(25~30章),顺利脱险(31~32章),找到宝藏(33~34章)。同时,提醒学生在目录旁做好标注。

【设计意图 因为《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小学必读书目,寒假期间已经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能按照教师要求阅读,对该书有一定的了解,这是真实的学情,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课前预学单上,让学生梳理五次历险并且拟定小标题,具有可行性。借助目录,明确五次历险所在章节,让学生对全书有了概览式了解,从而将名著读薄。唯有纲举,方能目张。对全书有大致了解,这是亲近名著的一条有效路径。】

板块二  依托活动单,把书读活

一、聚焦情节,理解悲喜色彩

出示学习活动单一: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对应哪一次历险呢?讲述了什么内容呢?你能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情节吗?想一想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然后说给大家听。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

课文主要讲述了汤姆和贝琪顺利脱险的过程。汤姆和贝琪失踪后,人们万分悲痛,但得知他们平安归来后,人们又激动万分。汤姆回家后,夸张地吹嘘了一番,还讲述了他在山洞中的历险过程。几天后,汤姆去看望了哈克和贝琪,从撒切尔法官那里得知山洞已被封,他告诉大家,印江·乔埃还在山洞中。

3.交流情节思维导图(导图1)。

“顺利脱险”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情节。阅读时,学生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出情节的脉络:汤姆和贝琪失踪后,众人万分悲痛→两人归来后,众人欣喜若狂→汤姆讲述歷险过程,不忘吹嘘→汤姆看望好友,为印江·乔埃担心。

交流情节思维导图时,可以提示学生用“事件+心情”的方式简明扼要地概括。交流情节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先悲后喜的情节,理解文章充满戏剧色彩的艺术魅力。

4.学生交流最吸引自己的情节。

预设。

汤姆讲述脱险过程。

师:这无疑是最精彩的情节,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喜欢这个情节。从汤姆的讲述中,你知道他们两人是怎样一步一步脱险的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完善思维导图(导图2)。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以学习任务单为抓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顺利脱险”的情节之美。小说三要素是情节、人物和环境,对此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曾经系统地学过。与《桥》《穷人》《金色的鱼钩》等文不同,“顺利脱险”除环环相扣之外,它更充满戏剧色彩,先大悲后大喜。其中,汤姆虚弱地躺在沙发上,却夸张地吹嘘精彩的历险过程;看望好友,汤姆意外说出印江·乔埃被封在洞中。这样的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情节转换,可谓扣人心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详察。对情节的处理,教师不应平均用力,而是要将宝贵的时间放在“汤姆吹嘘历险”部分,引导学生用简洁的小标题概述出精彩的历险经过。此外,框架式思维导图让情节变得清晰明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对话人物,感受丰富个性

出示学习活动单二:

1.师:同学们,阅读小说除了情节,我们还应该重点关注人物。汤姆·索亚是马克·吐温着力塑造的人物,他有什么性格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学习活动二。如果你发现汤姆的性格不止六个方面的话,还可以在思维导图(导图3)上继续添加小方框。另外,请为汤姆的性格找依据,画出相关词句,并在旁边进行批注。

导图3

2.师:例如,从第4自然段“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中,我们可以看出汤姆有虚荣心、能说会道的特点。依据是“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如何……又是……”。

3.學生独立完成学习活动二。

4.汇报交流。提示:表达观点要清晰、有条理,并且能用课文中相应的内容支持自己的观点。

预设。

(1)从“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如何在风筝线能达到的情况下顺着那两条通道向前探路,又是怎么去探索第三条通道,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中,看出汤姆聪明机智、足智多谋的特点。

(2) “他又讲述了他怎样回去找贝琪,告诉了她这个好消息,而她却让他别拿这些无聊的谎话来烦她,因为她很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她也愿意死掉。”这是从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汤姆的勇敢坚强。

(3)从“他还讲了自己如何费尽口舌说服了贝琪……他还说自己怎样先爬出洞口,然后又帮助贝琪爬了出来……”中,看出汤姆重情重义。

(4)“汤姆星期四稍微能下地活动一会儿,星期五就能到镇上逛逛了,到了星期六差不多完全恢复正常了。但贝琪直到星期天才能够到户外走走,看上去好像刚得了一场大病似的。”这里,通过对比,写出了汤姆的精力旺盛。

(5)从“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哎呀,法官,印江·乔埃还在洞里呢”中,看出汤姆的善良,即使对待坏人,也能以善心待之。

……

5.完善思维导图(导图4)。

导图4

【设计意图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历险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一部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儿童读者。正如马克·吐温在序言里所写,本书所叙述的大多数历险故事都确有其事,汤姆·索亚就是集中了他所认识的三个孩子的特点综合而成。因为取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虽然进行了艺术加工,但是真实鲜活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作者对汤姆·索亚人物形象的塑造摒弃“高大全”的模式,而是刻画出既具有些许缺点又具有多样优点的圆形人物。本环节,教师借助放射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汤姆多样的个性特点。在学生潜心会文前,教师先做示范,旨在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句,强化学生的语言感知,明确表达观点要清晰、有条理,这样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在与文中关键语句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汤姆丰富的个性特点,领略名著塑造人物的魅力,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精神的成长。】

三、联系自身,体验成长快乐

出示学习活动单三:

1.师:同学们,《汤姆·索亚历险记》虽然写于140多年前,但是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在汤姆的身上,你是否找到自己或身边伙伴的影子呢?

2.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

预设。

(1)说实在的,我在取得一些成绩时,也爱吹嘘显摆一番。比如,上一次“语文百词竞赛”得了100分,我拿着试卷到处晃啊晃的。我知道吹嘘显摆不好,是虚荣心在作祟,但吹嘘也是需要资本的,就像汤姆那样,不是因为他的聪明机智、勇于冒险以及不放弃不抛弃,早就和贝琪成两具干尸了。

(2)我觉得我的好朋友刘某就像汤姆那样重情重义。在我学习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牺牲课间休息时间,为我细致讲解,直到我弄懂学会为止。有这样的好朋友,成长不寂寞。

(3)我已经把《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读完了。我知道印江·乔埃是心狠手辣之人,对汤姆为波特作证怀恨在心,想置之死地而后快。然而,汤姆却为他的生死担心,这种以德报怨的善良心地值得我学习。平时,我们小伙伴之间产生矛盾,都是因为不够宽容大度所致。汤姆都能宽容他的仇人,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放下的呢!宽容朋友的小错误,一定能让我们的友谊更铁。

……

4.师:你们说得都太好了!阅读名著时,我们除了品读书中人物,还应该与自己对话,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是汤姆、鲁滨逊、尼尔斯,他们会怎么做。这样一假设,就能为自己的成长赋能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在于为他们的生命成长赋能,因此仅关注书中扣人心弦的情节、丰富多样的人物、脍炙人口的语言是不够的。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帮助他们克服成长旅程中的困难与挫折,让他们体验甚至享受成长中的痛苦与快乐,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忽视的使命。】

板块三  利用延学单,把书读厚

一、盘点收获,从学会到会学

1.师:同学们,到这里课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预设。

(1)读大部头小说,可以借助梗概、目录帮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小说的内容。

(2)梳理小說情节时,我们可以借助提纲式思维导图,让小说情节一目了然。

(3)评析书中人物时,我们可以借助放射型思维导图,尽量从多个角度认识书中的人物。

(4)阅读名著时,我们还应该联系自己的生活,让我们的阅读收获更大。

2.师:你们真会总结。除了要读《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部小说,教材的“快乐读书吧”还推荐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小说。你们不妨也借助梗概和目录,了解这部奇幻小说的主要内容。我们梳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五次历险,聚焦的是“顺利脱险”。你能不能选择“墓地验胆”“岛上为盗”“鬼屋寻宝”“找到宝藏”中的一次或两次历险,继续完成提纲式思维导图呢?汤姆·索亚是书中的主角,他的个性特征不止我们课上总结的那几点。你能不能阅读时也留意关键词句并提炼,让汤姆性格的思维导图更加丰富呢?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赏读贝琪、哈克等人物。大家可在一张大纸上绘出他们不同性格特点的导图,并标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一张《汤姆·索亚历险记》人物图谱一定值得珍藏,供我们随时查阅。

二、质疑问难,从起疑到启智

1.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说的。阅读名著时,我们不能被动接受,要主动思考,尤其要提出问题,再尝试解决问题。例如,汤姆·索亚为什么总是逃学呢?汤姆·索亚为什么想当海盗呢?印江·乔埃为什么被设置为印第安人呢?请你也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联系书中内容,尝试解决它,这样你就能把书读厚了。

2.出示课后延学单。

【设计意图 名著导读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原著、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但只有阅读兴趣是不够的,应该运用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策略去阅读一本或一类名著,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结课环节盘点收获,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从学会到会学,让学生形成能带得走的能力。教师的小结不仅是总结提升,而且为学生打开了思路,搭建了支架,助推学生的深度阅读,从而体现“延学”的应有之义。小学生阅读时,他们不太习惯于质疑问难,以被动阅读为主,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鲜有批判性阅读意识。鼓励学生阅读时提出疑问并通过阅读尝试解决,不仅能够将书读深、读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创造性思维,这样能够实现将书读厚、生长学生学习力的目标。】

(责编 韦 雄)

3184500338211

猜你喜欢
学习力教学设计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论证研究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