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三重意蕴

2022-03-11 13:26张家伟吕佳翼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张家伟 吕佳翼

[摘  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新的飞跃,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双重向度上展开的,并实现了两者的当代交融。因而,只有把握这两个向度上的多重意蕴,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新的飞跃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华文化;中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B0-0;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2-0024-0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一方面全面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概括出了经过实践积累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的政治自信与历史担当;另一方面从理论主题、理论基质、理论内容和理论地位四个方面形成了许多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论断,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这一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新的飞跃”,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双重向度上展开的,并呈现为这两个向度在当代的交融,故而,它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只有把握这两个向度上的多重意蕴,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新的飞跃的深刻内涵。因此,应当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个层面来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理论意蕴。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繼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而创立的学说。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把新时代人民观的核心要义归纳为“以人民为中心”,并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与讲话,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2012年,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发表的短短1500字的讲话中就出现了19次“人民”;五年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203次“人民”,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人民”最多的一次[2];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总计7260字,出现了86次“人民”;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更是出现了249次“人民”——对人民的重视在表述上达到了新高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3]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我们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注重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成就的总结时,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初始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依靠人民的强大力量,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铸就了今日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历史发展规律,所以才向全党号召“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5],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6],党的执政根基在于人民的支持,只有人民之根稳如泰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我们一定要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1]。中国共产党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作为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时,始终秉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因为只有让人民真正得到实惠,让人民生活真正得到提高,让人民权益真正得到维护,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人民衷心的拥护,得到人民真心的支持,“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6]。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汲取人类思想文化精华的理论成就。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凭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世界,探索总结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凭借马克思主义者的敏锐眼光和远见卓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方位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三大原则:一是把握客观条件“变”与“不变”的关系,遵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来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同时,还充分利用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7]。二是明确了矛盾运动原理在实践中的决定地位,在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前提下,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三是把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7]。

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立足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8]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9],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吸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精华,创立了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李大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并在伟大实践中开创性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相继形成,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10]历史已经证明并必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将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1]562马克思主义讲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实际为根据。而客观实际随着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处在不断运动与发展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当今的世界正经历剧烈而深刻的变动,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正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我国都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应并加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判断、重大结论,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用一系列原创性的崭新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层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概括,每一个“明确”都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的原创性思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一方面,它对原有的“八个明确”的部分内涵和工作着力点进行了调整,如“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另一方面又新增加了两个明确,即“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十个明确”是在“总结九年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9]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变化,着眼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而形成的。“十个明确”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现实情况最新的深刻思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指导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性的广阔视野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是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问题日渐凸显,有关人类命运何去何从的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巨大关注。一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下的国际秩序充分暴露出其不合理性、不公正性,地区热点问题、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原有的全球治理框架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日趋严重,诸如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新的增长动力,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级矛盾加深,恐怖主義扩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威胁。

“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4]面对如今的全球治理危机,面对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世界视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开创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我们秉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发展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构建客观反映国际力量对比现实的全球治理体系,为人类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难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12]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明天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多边主义,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国际政治伦理新标准:以“合作共赢”取代了“武力抗衡”,以“共建共享”取代了“零和博弈”——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人类命运、世界未来相统一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全球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积极响应,“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1],彰显了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达到了21世纪的时代高度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170余年间,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五大洲,发展跨越了三个世纪,有过辉煌成就,也有过黯淡低落。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饱含着他们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的深刻思考;20世纪,列宁、毛泽东先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建立了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伴随着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改变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了蓬勃发展,一时之间,五大洲到处可见赤色的旗帜。但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一度甚嚣尘上。但30多年过去了,中国不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果有力击溃了各种质疑,还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加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逐渐固化;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思潮泛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充分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制机制上的运行弊端与结构缺陷。这些都让西方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产生了深深的反思,世界又出现了“马克思热”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与研究,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创新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开辟了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1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世界人民的三大难题:第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破解了“消除贫困”的世界难题;第二,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破解了“防止执政党腐败”的世界难题;第三,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带动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毋庸置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出了一條中国特色的通往现代化的新道路,建立了一种社会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基本观点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富国强兵”的传统思想具有内在契合性。古人把国富兵强作为治国理政的最终目标。早在先秦时期,商鞅在《商君书·壹言》一书中就写道:“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国家富强,百姓便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军事力量强大,国家安全就有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崭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实现“富国”,还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14]。“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巩固国防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反之,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也为国家的发展与安全提供强大保障。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与“与时偕行”的传统思想具有内在契合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否则很难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15]233“与时偕行”的含义是要善于变通,把握客观条件,应时而变,因势而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1]。

再次,全面依法治国与“奉法国强”的传统思想具有内在契合性。“‘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16]全面依法治国的最广泛基础在于人民,应严厉惩治执法司法腐败,确保执法司法公正廉洁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1]。

最后,全面从严治党与“纪律规矩”的传统思想具有内在契合性。“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认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15]151全面从严治党,是我党宗旨所需、人民所要,“腐败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四亿人民”[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建章立规,以统一全党思想、约束党员行为,依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不断强化全党的纪律规矩意识。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价值理念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上下5000多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代圣贤对如何认识世界和社会、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7]164,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传统文化的“和合”价值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理念。早在先秦时期的《周礼》一书中,就记载了“以和邦国”“以谐万民”的理念。“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18]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汲取了早已融入中国人民血脉的和合共生理念,立足中国,顺应世界时代潮流,融会中西,贯通古今,传承并创新了前人“和合”思想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结合唯物史观,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蕴含着以民为本、君舟民水的政治哲理。习近平总书记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反复向全党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6],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使党群关系进一步紧密,真正做到了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5]214。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传统文化的“大同”价值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同思想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最早所见出自《礼记·礼运》。大同思想是要实现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状态,包括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蕴含着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7]56当今的中国人民也在追求着美好生活,但我们所处的是新的历史方位: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正是有了这样的坚实基础,“中国梦”不再只是美好理想,而是就在不远处的美好明天。“中国梦”立足当今中国的实际,着眼于民族复兴的未来,赋予大同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对其的继承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思维方法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优秀文化博大精深。从诸子百家到独尊儒术,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理精华,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务实思维、问题导向的实事求是思维、注重整体的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

经世致用强调在学习或研究中应力戒不切实际的空谈,要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着力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经世致用注重调查研究,主要研究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务实风格和实干精神,在党内大力提倡调查研究,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9]335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更加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更加深切地了解群众需求,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本质。

实事求是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现多指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先要深入了解實际,掌握实情,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践。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治国理政中坚持问题导向来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以此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法。“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0],我们了解实际,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整体性思维是把天地自然、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强调彼此的统一联系,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和认识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整体性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与运用。“四个全面”既各成一派,有自己的理论特点,又具有内在有机联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具有统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则是战略举措,共同构成了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辩证统一。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民族精神的时代精华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3],一个缺乏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发展与时代进步有机统一的战略高度,给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权威定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创新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禀赋,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通向伟大事业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既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也需要日新月异的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革故鼎新、不断进取,开拓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让今日中国焕发勃勃生机。“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勇于推进改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1]

奋斗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文明兴盛的牢固根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中华儿女凭借非凡的奋斗精神,洗刷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史,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对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我们只有继续发扬伟大奋斗精神,才能铸就新的辉煌。

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也是今日中国的成功之基。团结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团结奋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把个人力量融入整个国家发展大局中,把自身力量聚焦到推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

梦想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也是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始终敢于描绘梦想,勇于追逐梦想,善于实现梦想,“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21]。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最执着追求的梦想,今天的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条件、有更强的信心、有更大的能力来实现这个伟大梦想,“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22]。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弘扬发展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形成了以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代表的新的时代精神。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航天强国征途上立起的一座精神丰碑。“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23]探月精神将鼓舞国人在新时代砥砺前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锻造而成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攻克坚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形成伟大脱贫攻坚精神”[1],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24]。中国的抗疫行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并使中国率先恢复经济发展,“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1]。汲取抗疫精神的强大力量,勠力同心、锐意进取,不畏险阻,奉献社会,对鼓舞全国人民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有着重要意义。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5]38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承担着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者的深远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奠定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6]8,中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新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时代课题。它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代表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美好夙愿,成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

四、结论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在于,为中国现代化之路提供强大思想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20]。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担当,肩负起了接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1],以原创性的理念思想战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生动丰富的中国实践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对传统文化的把握运用发展了中华文明,以民族复兴的时代号角发展了中国精神,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佟德志.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三重逻辑:历史、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81-87.

[3]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8(2):141-144.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7]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4-8.

[8]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1-15-C_1125459115.htm.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2).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2(2).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李慎明.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世界意义[J].求是,2018(1):23-26.

[1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2).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8]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2).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1).

[2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6-01-01(1).

[2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23]习近平致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N].人民日报,2020-12-17(1).

[24]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20):4-15.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6]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丛  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