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公安院校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策略

2022-03-13 12:19张红玲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人文

张红玲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德树人”作为当今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不仅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而且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后备人才的主渠道,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锻造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铁军,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应对社会治安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为新时代公安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新时代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意识形态错综交织,价值取向日渐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历史性转化,这意味着公安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种各样新型多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不但检验着公安队伍的随机应变能力,而且对公安民警恰当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文素质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良知、有修养、有品德的人。所以,公安院校大学生要从公安队伍的后备军变成生力军,就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1]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和战斗力,才能成为纪律作风优良、道德情操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警务人才。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公安院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圆满完成“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微观上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公安院校大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也大,如果只具备专业技能,而缺乏人文素养,不仅工作干不好,而且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公安院校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文化涵养及人格修养水平、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使其成为一个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责任担当、创新实践”[2]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所谓的“空心人”“单向度的人”,这对其未来警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

(二)中观上能够提升公安院校的内涵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当前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化倾向导致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公安教育也不例外。作为培养公安民警的重要阵地,公安院校要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总指引,通过调整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进一步构建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忠诚警魂培育为主线,以提高警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为公安战线源源不断的输送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公安专业人才。

(三)宏观上可以推动公安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人民警察作为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要能够根据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就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横向沟通和平等协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公安院校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培育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增强他们未来参与社会治理时的主动服务意识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理念,而且能促进他们不断探索社会治理、群防群治的工作新模式,提升化解社会矛盾与风险防控能力以及群众工作的水平,实现警民沟通“零障碍”,服务群众“零距离”,进而不断深化公安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其成因

2021年10月-2022年1月,笔者通过走访、座谈、电话及网络问卷等形式对公安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相对比较充分,但是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但是广度不足,尤其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具有人文关怀意识,但却践行不力。另外还存在理想信念淡化、功利主义盛行、集体意识缺失、创新精神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与我国的重标准化规范化培养、轻个体自由发展的教育体制,重分数轻素质、重个人轻集体的家庭教育以及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通识的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就公安院校来说,自上而下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师人文素养不高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不广、创新不足等,都成为人文素质教育未能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人文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实效,公安院校不仅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积极落实,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而且在形式上要丰富多样,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自上而下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公安院校学生的岗位面向主要是基层一线民警,毕业后他们将直接面对社会公众,其工作态度、办事效率和质量、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等都必须体现出公安民警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风貌,否则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节奏和要求。但是公安院校由于受其政治属性和自身职业特点的影响,自上而下对公安专业知识学习和警务技能训练都较为重视,却对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深远意义缺乏足够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公安院校要在铸造忠诚警魂、强化实战能力、提升执法素养、强化责任担当等方面取得成效,为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打牢基础,就必须在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层到整个教师队伍及辅导员乃至他行政工作人员,都要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并积极践行。比如在制度和管理上将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课程设置上建立一套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用、强素质的新课程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总之,秉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在管理、服务和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对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增强其人性化执法意识将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品格的塑造者、心灵的守护者和成长的引导者,在学生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培养出有健全人格、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奉献祖国、有创新思维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公安院校教师除了要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外,还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能力,做到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崇高培育崇高,以情操陶冶情操,于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使他们在探寻人生根本意义,实现人生愿景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

公安院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具体实施者,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具有引导、教育、感化、管理学生的多重责任。尤其是在实施警务化管理的公安院校,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所以,辅导员能否尊重、关爱和信任学生,能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其人文素养的高低密切相关。辅导员如果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和示范,不仅可以推动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实效,而且对学生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有担当的预备警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融人文素质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应将其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3]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通过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使其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育人成效。

1.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两者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教育内容侧重点和价值取向的强弱度上有所不同,但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高素质有修养的人,所以在深层次上是相互契合的,都强调以人为本,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坚定“四个自信”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站在理论高度思考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扩大了二者的广度和深度,充实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全面性。对于公安院校来说,在立足行业教育特点、坚持“政治建校、政治建警”方针不动摇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互为包容、互为载体、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人文素质教育的生动性、鲜活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在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途径的同时,又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谓是为培养政治强、作风硬、素质高的预备警官,筑牢了思想之基、精神之基、信念之基和从警之基。

2.与专业教育融合

美国学者隆·米勒指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5]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既是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规律的一种体现。公安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是基层警务工作,他们经常面对的既有普通老百姓,又有违法犯罪分子,工作不仅琐碎繁杂,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需要他们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警务技能外,还要充满人文关怀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及对警察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守,这样才能在基层公安工作岗位上做到游刃有余。可见,在专业教育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公安院校来说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两者的融合并不是进行简单机械的相加或组合,而是充分利用专业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教育资源,比如公安英模、优秀民警或者人民警察节等,使其在坚定学生从警信念、强化学生警察职业意识、提升警察职业道德以及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在整体上优化和提升专业教育效果,可谓是一举两得,就如杨叔子老师所言,“融合则两利两旺,分割则两弊两衰”。[6]

其实,公安专业教育本来就不仅仅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警务技能,它一直就承载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人格培育与精神滋养的功能,只不过长期以来受到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导致两者被人为割裂。所以,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也可以切实解决目前公安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从根本上克服所谓“纯专业、纯技能”的教育倾向,实现公安教育本真意义的回归。

3.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20世纪9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强调了学校的育人氛围与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公安院校虽然具有公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应秉持‘文化强警’战略,不断凝练核心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忠诚、廉洁、英模、法治等先进文化的熏陶作用,以文化滋养学生心灵、涵育学生德行。”[7]比如通过主题雕塑、校史馆、文化墙、校园绿化等人文景观建设,让“墙壁说话”,让“花木育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警察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坚定从警信念,筑牢忠诚警魂;举办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将人文元素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充满人文气息的警院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对学生发挥着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提升品位、升华精神世界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及网络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要取得实效,还要搭建好两个课堂、社会实践及网络教育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达到聚合力、增活力、提效力的目的。

1.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通识课教师可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人文知识传播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公安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及进行警务技能训练过程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人文元素及承载的人文价值,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提升警察职业能力和法律素养的同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得以拓展;思政课教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通相融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人文资源生动性、趣味性和审美性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铸牢“三个绝对”政治品格,为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人民警察打牢思想根基。

2.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贯穿于公安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增效器”。公安院校可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公安英模等作讲座和报告,开展法律大讲堂、宪法文化周活动,设置“校园文化艺术节”,成立人文学堂、文化沙龙、艺术社团,举办人文知识竞赛、才艺比拼、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展、摄影展等,使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法律意识、合作意识和担当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第二课堂对促进新时代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复合型警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作为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社会实践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公安院校可通过安排学生假期实习、参加重大活动执勤、组织社会志愿服务、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到监所慰问演出,以及参观公安英烈纪念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名人故居、旧址遗迹、党性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拓展社会实践的平台和形式,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锤炼坚强意志,拓展人文视野,强化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意识,不断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4.网络平台

信息技术改变和丰富了教育方式,在为学生学习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对其人格培育产生着重要影响。公安院校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教育教学功能,借助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比如以“课程伴侣”“云班课”“学习通”等APP平台为依托,整合各种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资源,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构建集教学资源、教学应用、学习交流等为一体的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在学校官方网站增加人文频道或大国人文栏目,建立人文素质教育主题网页或微信公众号等,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分众化、差异化的人文素质教育矩阵,借助网络快捷、共享、交互的优势,不仅能在传播人文知识,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等方面大有作为,而且在增强警院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网络素养方面也能取得良好成效。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1]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8]公安院校在多渠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文素养在胜任基层警务工作中的不可或缺性,这也是公安院校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一警多能”已经成为当代警务实践下的常态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只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养德,改进思维、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铸就忠诚警魂,努力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一流、人文素养丰厚的高素质复合型警务人才,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面貌新作为新担当,切实做好和平年代的守护者和捍卫者。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公安人文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影视艺术在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探索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人文绍兴
公安报道要有度
人文社科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