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沃特斯小说女性书写的意义及影响

2022-03-13 12:19李耿阳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萨拉社会学书写

李耿阳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1966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是英国当代备受瞩目的新生代女性作家,创作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小说而出名。截止目前萨拉·沃特斯总共出版了六部小说,分别是《轻舔丝绒》(Tipping the Velvet,1998,又译《南茜的情史》)、《半身》(Affinity,1999,又译《亲密关系》《灵契》)、《荆棘之城》(Finger smith,2002,又译《指匠情挑》)、《守夜》(The Night Watch,2006)、《小小陌生人》(The Little Stranger,2009)、《The Paying Guests》(2014)(暂无中文版),前三部小说被称为“维多利亚三部曲”,是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三部小说。

萨拉·沃特斯研究关于女性自身及其群体发展的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围绕女性身份展开的情节,她的“维多利亚三部曲”,更是从始贯穿至终的主题就是女性的成长。

一、萨拉·沃特斯女性书写小说的创作背景

在时代的背景下,公众对女性身份开始关注聚集,有关女性自身及发展的小说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对其的研究也呈现上升趋势。

萨拉·沃特斯本身属于边缘群体中的一员,抛开她所属的英国社会环境而言,不管是所撰写的论文、研究领域还是后来萨拉所著的小说,与她自己的身份标签一样:小众、非主流[1]。虽然萨拉并不希望自己的小说只在一些特殊群体内流传,但摆在眼前的事实似乎并没有像作者期望的那样,普通读者很难说不是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她的作品,通过这部作品去窥探一下隐秘处的女性是如何生存与思考的,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萨拉书写的是一个小众群体的生活,却在大众社会获得了主流的认可和一系列奖项,并且在不长的时间内都被BBC拍成了迷你剧。萨拉的作品在英国是很成功的,能够跻身主流文学中并占有一席之地[2],但是在国内,她作品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够,更勿要说与白先勇的作品相比。

萨拉在作品中所表述的关于女性自身发展的白描性、写实性、特殊性描写,在我国文学中,也曾出现在如陈染、林白的个人化写作上面:女性在建构理想自我的时候,总会遇到“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其构建过程显得十分艰难,无法完成建构理想自我的任务[3]。于是一部分女性主动选择了去社会化的自我重构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自我建构方式以及失败后的最后归途。

二、基于文学社会学的萨拉·沃特斯作品研究

(一)文学社会学的代表观点

文学社会学简而言之就是对文学进行社会学的研究,这一说法最早是由法国的斯达尔夫人提出的,学者一般将她视为文艺社会学的始祖,“她写于1800年的《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这一专著标志着文学社会学的产生”[4]关于文学社会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在德国社会学家西尔伯曼所著的《文学社会学引论》[5]一书中,给出了几个学者的观点:

冈特·哈特菲尔认为:“文学社会学所研究的是文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效果,同时还研究涉及文学对象和内容的建立、承袭、传播和接受的、特定的社会行为及社会构成的形式。”格罗·冯·维尔佩特认为:“文学社会学或称社会文学学,其研究对象是文学和社会之间诸多的相互关系,从广义上说,它有助于理解孕育文学的各种生活关系。”克诺斯佩认为:“文学社会学是一门专门社会学,或者说是一门应用社会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作家、出版和图书业、读者、文学欣赏标准相互作用的混合体。”约瑟夫·祖姆普夫和迈克尔·休格斯认为:“文学社会学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学环境;二是读者,读者读多少?读些什么?文学读物的效果如何?文学社会学根据这些来分析读者的特点;三是整个社会、社会阶级结构以及包含这种结构的世界观之间的关系。”亨利·普拉特·费尔查尔德等人认为:“艺术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它致力于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社会作用及社会对它们的反作用下达定义、进行分类和阐释。

文学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文学作品的社会起源、社会功能、以及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是考察文学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按照文学社会学的创立者之一、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的观点,文学社会学的任务不是去寻求美学价值的尺度,而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某些决定文学事实的社会现象”[6]。他将文学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概括为研究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三个要素:作者、作品和读者,站在社会学的立场来看,“作者”(出身、教育程度、角色、地位、生活方式等)和“社会”(读者、大众媒介、效果、责任、影响、批评等)这两个题目不宜分而论之,因为这两个复合体始终相关,或者是相蕴于内,或是相形于外。因为无论从“反映论”出发,认为作者及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道德或意识形态诸方面,还是崇尚“影响说”,断定作者以及作品造就了社会,都永远不可能使作者、作品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因素彼此脱离,除非将文学家置于真空之中。

(二)文学社会学视角下分析萨拉·沃特斯的小说

萨拉的小说能多次在主流文学评审中提名或获奖,并且是以敏感内容为主题的小说,奖项的评委从文学角度来考虑纵然重要,但与公众对女性个体发展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如果整个社会是保守的,哪怕相关内容在作品中只是点缀,恐怕也属于禁书的行列。而反之,在一个宽容友爱的社会,由悬疑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来给两个女子的身体与心灵发展来做陪衬,这一切的元素运用的恰到好处,这就是一个读者心中的好作品。虽然萨拉这三部曲的背景年代是英国历史上的维多利亚时期,《守夜》的年代是二战结束以后,但作者本人是一个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女性创作者,她作品中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无意中都会流出自己生活中的印记:她的生活方式反映在作品中就是两位女主角的经过艺术加工过的艰难成长之路;作者的出身笔者认为是变相的映射在了苏珊、南茜的身上。萨拉的女性身份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上文中提到的“社会”无疑让她在坚定自己的身份和性别研究的历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荆棘之城》中,当瑞弗斯察觉到苏珊和莫德之间的小秘密时,竟然没有说破,这同样也是作者现代意识的一种流动[7]。我们不能单纯地说是萨拉和她的作品造就了社会,这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女权运动迫使社会做出改变,立法消除对女性的歧视或者让女性群体和男性群体一样享有婚姻及其附属的一切红利,反过来以女性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也激励了女性群体,为她们争取权利鼓气。这些作品获得主流奖项的青睐无疑是大众向女性群体传达的一个很友好的信号。

一些以男性视角描写男女之间崇高爱情的书籍总是很容易就能引起共鸣,尤其是爱情悲剧的时候,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当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上映时,电影院里哭声一片,甚至有疯狂的观众连着看了14遍;电影也成为当年的热门,拿奖无数,主流的价值观总是“下意识”的把小众排除在外。但是萨拉的作品跻身主流奖项,或许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主流价值观在转变,她的作品能被译介到国内,被人们所熟知,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如果能催生本土作家写出完全描写女性群体画像的著作,无疑是“社会”迈出的巨大一步。而这些作品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引导人们从猎奇似的看待这一问题,到正常化和理解化对待,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含义。

与法国著名作家让·热内不同的是,萨拉在大学任教,博士毕业,作品一问世,即受到很大的关注和获奖,接着被拍成迷你剧。而让·热内不但具有边缘的身份,更是在边缘地带生活了很长时间,他的作品也因触及到社会阴暗面的敏感问题,一出版便被当成了“恶之花”,称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坛的一朵“奇葩”。直到后来萨特发现其中的美好,在他的影响之下,得以为让·热内著名的三部小说《鲜花圣母》、《玫瑰奇迹》、《小偷日记》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8]。从两人作品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反映出两人的生活背景:让·热内颠沛流离的一生,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监狱和偷盗团伙,他的书中所描写的尽是社会的黑暗和丑陋;萨拉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拥有良好的成长、受教育环境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她所在的社会是个宽容仁慈的场所,她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向我们单纯地讲述一个有她生活中影子的美好故事。一时代的作家所写的作品不可避免的有着该时代的烙印,当她的作品在2002年获得布克奖的提名,而在2004年就由小说《美丽线条》获得这一奖项,这是艾伦·霍林赫斯特所写的,他同萨拉一样,是一位研究性别作家、书写性别小说。由于他的身份,他的创作也和萨拉一样,内容、主题都围绕着他平时的生活,是一种相对小众并游离于主流文学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

三、女性书写的认同及思考

(一)女性书写的发展演进

用女性的身份描写女性自身,自进入公众视野之日起,就已经拉开了大众好奇的面纱,最快速的了解通道自然是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单纯地讲述女性自身经历的书籍恐怕远远没有像萨拉那样,以情节和主题来将读者带进作品感受气氛来得容易。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关于女性发展的标杆型书籍,但相对理论性较强,除了相关研究者,普通的读者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写女性的小说却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以情节和叙述视角的变化来吸引普通读者,再借由书中的女性发展主题引发他们对这一群体、现实社会、人生观念和态度的转变和深思。无论是理解还是误读,普通读者的阅读尝试都会对女性文学产生巨大的支持效应,进而把这一结果又反映在对女性群体及女性创作群体的支持上。对于读者的阅读给予相应的引导,是作家和评论家以及各个文学奖项应当担负的责任。

当社会能进入到不再仅仅讨论莎士比亚,也会公平的看待“莎士比亚的妹妹”创作,那么相关文学作品的目的至少能达成一半之多。普兰·德·拉巴尔说“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女性进入政治、经济、民生领域德领导职务,却还有不少女性承担着来自社会的传统的压力,支持和宽容的声音之中总是夹杂着恶意的嘲讽和评论:诗人余秀华总是承受着来自大众的有色眼镜及批判,对她的婚姻、长相的批判嘲讽不绝于耳。

不一样的女性在何时都是存在的,当不同出现的多了,也就变成了大众,当社会将女性从“第二性”的角色里解放出来时,对两种性别而言,都是一种解放和去刻板化。当女性书写小说能同其他主流文学一样百花争鸣,而不是依靠作者的名人效应和读者看作品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理,到那时培根所说的“存在即合理”才会成为真正的合理。

(二)萨拉·沃特斯女性书写的创作特点

萨拉·沃特斯的小说专注于书写女性的个人生活,她们的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处在被遮蔽的阴影处,但她们的生活及个人发展在这阴影里茁壮的成长,包括女性微妙敏感又复杂难解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成长。萨拉·沃特斯擅长在曲折离奇的故事中展现女性心理特征和人格的成长与健全。彰显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特异气质,也书写了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文学世界。萨拉·沃特斯的创作理念受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并结合她自身的发展经历,形成了其自己的女性观。在“边缘人”心态下,女性如何觉醒自我意识。萨拉·沃特斯笔下的女性人物都面临严重生存困境,或从小辗转于地下生活,或被年长男性家长予以压迫,或在婚姻中受到“被精神病”的危险,但她们最后都找到了自我觉醒自我救赎之路。她们的心理变化、情感成长已然超出传统的阶级观,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与上层女性面对不同的生存困境,选择了团结统一,使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化的女性互助模式。

(三)萨拉·沃特斯女性书写的作品价值

萨拉·沃特斯的小说选择了将女性主题和故事性的相结合,萨拉·沃特斯小说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个人书写,都对女性书写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文学文本中,女性叙述者和女性声音在替代了男性叙述和女性形象的模式后,女性自身的命运就可以由女性自己把握了。这是女性主义文学相当重要的一面。

女性作为“第二性”,其边缘性女性更处在第二性的阴影处,萨拉的写作通过对边缘女性生活的描写,将女性个人生活和思想觉醒回转于女性自身身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男性/女性、男权中心/绝对女性、文明/野蛮、中心/边缘、城市/乡村”等的对立对抗。“边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场域,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多样的观察视角、更灵活的生存姿态。由此,萨拉·沃特斯的文学世界才能被打开,其真正的价值才能被发现。

结语

萨拉自己在采访中也说过,她的书是面向所有人的,不仅仅只是女性读者,小说不只是在讲述女性的故事,最主要的目的是探讨人性中的共通之处。国内对女性自身的发展关注和研究到80年代以后逐渐多了起来,研究女性个人书写并不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做的,不是为了窥探她们是怎么生活的,感情是怎样的,可以写成什么样,关注她们最后还是会落到对人性的关怀上。作为人的一份子,她们是女性,是第二性,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剖析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一弱势群体,从关注她们进而引申到对人性的思考上,如何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

猜你喜欢
萨拉社会学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信猫萨拉的小纸条
信猫萨拉的小纸条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用什么书写呢?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Vikor methods basic in risk management of petroleum enterprise in Yemen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