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建设

2022-03-13 12:2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人才

杨 冰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言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秉承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当地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相结合的办学定位。在目前国家开展“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提升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质量,高校需要切实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推动创新创业建设为契机,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针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地方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瞄准创新实践道路,形成产教融合的大趋势。其中,产教融合主要指各行业与高校之间为了各自更好的发展需要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合作机制,其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校人才,实现生产与教育相互融合发展[1]。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与广西物流集团、顺丰、京东等展开合作,形成“内容、队伍、平台”融合的协同模式,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同时共建中央财政实验室、产业学院、实习基地等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产教融合机制的有效运行,进一步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无缝对接,为社会人才储备不断提供新鲜血液。

在国家产教融合战略下,地方高校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才能得以实现[2]。课程教学是地方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与落脚点,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纽带。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决定了其需要选择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教育发展模式,走富含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因此,地方高校应着力于应用型课程建设,走特色专业与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而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故在开展应用型课程教学与建设的过程中,应明确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之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要求。例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实施专业教学改革时,以航天育人平台为主线,按照学生年级与专业方向进行划分,将其贯穿于课程教学平台、实践教育平台,交错推进课程教学过程,不断推进理论教学平台与实践教育平台,锤炼学生基础学科与应用技术的双重技能。

人才培养的质量则是地方高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直接反映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状况的直观评价。因此,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长期任务,也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核心连接点,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地方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应用型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 地方高校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1 地方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现状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方向是与地方发展的特色相结合,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而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没有针对应用型课程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使之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一定含金量和竞争力。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在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未能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与转型等方面相契合,未能找准地方产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合适的切入点,故无法很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与同类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如何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都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3]。

1.2 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课程体系陈旧,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课程也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支撑,人才培养体系的开展依托于专业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同时,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各专业在指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组织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而在开展应用型课程教学时有针对性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但当前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相似度较高,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料也不一定能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很多课程教学内容既没有很好的体现地方区域特色,也没有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造成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行业性不足,无法很好提升教育对象的创新创业能力。当然,造成上述现象既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解放不足,也与处于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缺乏主动革新精神和课程建设能力有关,这些都需要高校管理部分与高校教师共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针对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各位问题一一突破。因此,在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勇于摒弃过时陈旧的教学资料,努力拓展新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同时高校管理部门积极开展教学管理改革,打破常规保守的教学管理体制,针对各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共同实现教学过程的投入与产出动态平衡,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1.2.2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传统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材内容预习+教师课堂讲授+实验实训指导”为主,形式较单调且内容枯燥,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实验内容开展过程中,实验过程大部分时间根据实验指导书开展,按部就班,弱化了学生实践动手的主体地位。同时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努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进行相关课程的考试改革,增加了一些综合性、探究性实验,但总体仍有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的问题,且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重视度不够,导致实验预习和实验过程完成质量不高[5]。

1.2.3 行业反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虽然在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过程中融入了校企合作,同时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清晰,但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均未达到专业课程教学与毕业生能力培养的要求[6]。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均建立在各自的“利益考虑”基础上,其中企业是为了引入专业人才,拓宽自身的影响力;而高校则是为了促进学生就业,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满足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尽快适应就业,后续人才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需要同时考虑企业与高校各自的侧重点,注意为课程开展选择合适的企业导师与专任教师,保证课程开展的质量与可行性,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阶段性的考核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达成水平,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主体地位有效体现。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2.1 建设目标

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是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即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与企业对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广大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并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保证专业知识的教学,还需要根据各专业要求增加专业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能逐步提升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 建设架构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不应是简单的课程开设与课程堆积,而应根据当前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学生的理论与动手实践能力开展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即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系统地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再次设计与整合,引入相关实践内容,并对相关课程结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实践环节进行再次优化。

3 利用地方高校特色,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

3.1 校企合作的加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模式,也是实现地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3]。而地方高校的资源有限,应用型课程建设阻力重重。课程教学作为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同时课程实践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与助力,只有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课程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介绍,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课程体系需要掌握的能力要求,以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导向,构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提升培养对象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方向的课程体系。

(1)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创新平台有机结合。部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讲解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同一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这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且无法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因此,在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时应将专业课课程内容进一步整合与优化,并将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在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开展,剔除重复老旧知识,将理论环节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增加工程训练项目,改革专业课程组织架构。在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展中可以让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内容开展,使学生明确工程训练项目开展时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注意培养哪些能力,所学知识可以在哪些场合展开应用,并进一步了解企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教学团队也可将相关教师委派至企业参考培训和学习,使之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发展需求,并将培训内容反馈至日常的教学活动与科研中,提升教学团队教师的综合素质。

3.3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地方高校在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应合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围绕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校企合作共享资源机制,促进高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是地方高校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元素。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本校专业建设发展的趋势,立足于高校当前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现有教学实践资源,提出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方案,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引进国内外先进实践教学仪器设备,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拓宽国际视野的目的。同时,结合产教融合的实际需求,地方高校可与当地企业协同办学,合作共赢。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承担应用型课程教学工作,使学生定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增强实际工作的专业技能,并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实现优势互补、文化互补、资源共享。通过这样的形式将行业、企业由起初的单一用人单位转化为校企联合培养,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三全育人。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建设思路,提出了地方高校在进行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应从教学设计与改革、实践教学平台改进与师资队伍提高等方面开展,合理引进企业导师,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指导思想,共同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此同时,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点与产业优化成果,融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情况以及课程建设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与企业共建实践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为高校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